【学术观点】重庆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刘俊男:禹起源于湖南
刘俊男教授发表的报告题为《近20余年大禹生平地望问题研究之我见》。关于大禹生平地望的说法有较多争议。刘教授提出禹起源于湖南,然后被舜迁于西羌,又被舜重新起用治水,禹治水,起于南岳霍山,会计于古苍梧。大禹死后归葬于大会诸侯的地方——湖南攸县古茅山,即《水经注》所谓“封侯山”。
刘俊男,198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1999—2000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访学,师从朱凤瀚教授。2004年晋升为教授,人事关系转入湖南工业大学。2007年9月-2010年6月在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攻读中国古代史博士研究生,师从裘士京等教授。2010年9月调入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任教授,2017-2020年任历史系主任。
现任职务
重庆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重庆市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国际考古学暨历史语言学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副会长,国际中文诗词笔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顾问。
2003年2月2日:原总后勤部副参谋长苏焕清少将逝世,享年94岁[蜡烛]。
苏焕清1909年出生于安徽霍山,1929年参加六霍起义,随后被编入红4军10师30团,在一次战斗中因负伤住院,伤愈后留在医院任代理指导员,后历任鄂豫皖后方医院政委,红25军医院政委兼第75师医院政委,随红25军参加了长征。
抗战时期,苏焕清任新四军3师副官主任、供给部长、后勤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苏焕清历任东北民主联军3师后勤政委,东北民主联军总供给部部长、第四野战军供给部部长。
建国后,历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财务部部长、军需部部长。
1955年苏焕清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调任总后勤部营房管理部部长,期间兼任军博工程指挥部总指挥,负责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筹建。后任总后勤部副参谋长兼管理局局长。
红25军的干部,也并非全部都是小红军战士,也包括苏焕清将军这样的老红军战士,老后勤干部,我粗略算了一下,苏焕清应该是除了军械,差不多同时期的军队后勤分工,全部都干过,苏焕清在东北期间还曾经到大连开商号筹措经费,也算是我军的经济干部喽。
今天聊聊新四军3师进军东北的故事,按照电视剧《上将洪学智》里讲述的细节,其中就包括陈毅司令员曾经希望新四军3师留下部分武器给山东军区的细节,但是洪学智将军回忆里,原话说的不是这样的。洪学智回忆起,是罗荣桓书记请了黄克诚师长去谈话时,说起过希望可以留下部分武器支援山东的。
再去结合罗荣桓元帅百科的话?有“从1945年10月底开始,罗荣桓领导的山东军区部队陆续出发”的讲述,而新四军3师离开山东临沂的时间是10月初,部分3师的讲述也有此时万毅部已经先期开赴东北(万毅部源出东北军,先出发是 当然的),此后3师的进军路上,一度与梁兴初1师一起行动。
以上历史细节,基本可以还原出两个军史当中的细节:一为罗帅1945年10月初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也会被派往东北;二是山东军区部队前往东北应该是分为两个时期的,时间节点就在10月下旬,这一线索又与同时期果军13军,52军逐步由秦皇岛上陆,与李云昌山海关守备部队发生接触有重要的关系。
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只能找到山东1师与7师是最早于1945年10月初从山东出发奔赴东北的历史细节(除了万毅部),就是说当年山东军区滨海军区抽调了1师,留下2师;渤海军区由于位置偏北抽调了主力7师。此后的第二波抽调命令中,山东军区下了更大的决心,抽调了滨海军区主力2师,胶东军区抽调了5师,6师的主力,也留下了基干团;鲁中军区抽调一半,走了3师,留下4师;而位置偏南的鲁南军区在新四军北上之前,8师是无论如何不能抽调的。
作为军史爱好者,我们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的脉络是有义务的,当然电视剧编导们显然是担心过多的细节影响观众的观赏体验,因而有意把罗帅与陈帅两位老帅,两场谈话的内容加以简化。应该说编导们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应该考虑到,对于当年东北局势的兵力递进,博弈演化,我军统帅们由存在一个兵力逐步加码,到下定决心山东军区全力支援东北的因时局而变战略谋划过程。#历史上的今天##图说军史##老照片的故事#[给你小心心]
我小时候住杨浦区,虹口挺高大上的。我每逢星期天就从爷爷家的齐齐哈尔路平凉路朝西走,走过八棣头,吃点么事,再走就是提篮桥。提篮桥真叫闹猛!那天电影院海报是周里京的《人生》。旁边的绸布商店,收款很奇特,好白相!是一条条空中拉索,顾客买什么,店员开好票,加上钱款,用夹子夹住,拉索全自动地会把钱票送往店中最高的地方,帐台。财务工作人员收钱,找零,开好发票,又一夹。自动地回到柜台。一条五岔路口,有一座下海庙,香火旺盛。右拐不多远,还有好多老式的石库门房子同西式小楼。听说那儿是上海二战离散犹太难民的聚集地,有个小公园(霍山公园),还有个犹太教堂(摩西会堂)。居民生着煤球炉,白烟飘进树影婆娑的荫蔽的洋楼,浓浓的民国风与当年的既视感。到了舟山路,就是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花鸟集市。旁边的带着电刺网的红色高墙内,一座方形大楼的窗户都被黑色铁栅与铁板封住。毫无波澜,无声无息地与墙外的喧嚣对映着。我问卖西瓜的爷叔,这是什么地方?"小赤佬!提篮桥阿不晓得!册那,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侬皮过头了阿会进去白相相个……册那″我才十一二岁,真的不知道提篮桥有什么特殊意义。后来我才发现,我们上海人喜欢把一些有特别的意义的地方用省略的称号概括,一提上海人就秒懂的。比如,西宝兴路,漕溪北路,大世界,600号,新客站,公平路,大光明,小绍兴,襄阳路,万体馆……虹囗最大的名气,就是文化街,多伦路,山阴路,四川路一边走一边就会碰到教科书上好多熟悉的名字。如果夏天的夜风里,去那些带着些浪漫名字的小路徜徉一下。你会发现,你晃若穿越了。鲁迅先生在阳台上吸烟,箫红穿着红裙子,低头在人行道上若有所思,瞿秋白带着妻子向阳台上等候的鲁迅先生挥手……叮当叮当的公交车……赤脚的小三毛们在乍浦路桥上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