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没有全面开放继续封控,现在的情况会是怎样?内行人表明看法
防疫“新10条”相关措施陆续出台之后,我国放开了疫情的管控措施。从此疫情防控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以前已经适应了各种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现在处于开放状态之中却有不适应的感觉,甚至有部分人开始怀念以前严格封控的状态。
其实现在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但是国家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最后还是决定放开。只不过全面放开之后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对此有很多人在想,如果现在没有采取全面放开措施,继续封控,现在的情况会不会更好?经过仔细分析之后,答案令所有人意外。
当我们的社会全面放开,逐渐回归封控前的生活状态之后,各种乱象随之而来。解开封控之前就有专业人士表示,如果现在放开封控措施必然会导致疫情大范围蔓延,造成医疗资源挤兑的现象出现。
当时有很多人也认为这种现象是必然的,但是让人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现象来得竟然如此猛烈,直到现在为止在全国范围内,药店里的退烧药感冒药依然是紧俏的商品,甚至一盒难求。在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之下,出现了许多发国难财的投机分子。这时候有不少药店手中掌握一定资源之后,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竟产生了奇思妙想。例如感冒药退烧药捆绑高价的保养品销售方案出现了。
这种营销方式让人叹为观止,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创意。现在各个医院里的医疗资源依然非常紧张,在医院里许多医生护士都被感染病毒,但是随着患者激增,医院非常需要他们,院方只能要求这些被感染的医生护士,只要症状比较轻就继续工作。
现在半个月已经过去,在各大医院中医疗资源紧张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改善。正是因为开放之后社会乱象比比皆是,所以有不少人开始怀念过去封控的状态,虽然那时候的生活到处被限制,也不自由,但起码人们不需要担心被感染,也不用担心有病之后也得不到医疗资源的支持。而这种想法是否正确?如果现在我国不采取放开的措施继续封控,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首先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在普通人的眼里,经济发展离他们太过遥远,尤其是对于某些在疫情封控期间依然有工作的朋友来说,经济变化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感觉。只不过疫情继续恶化下去,到时候每一个人都会深刻体会到疫情蔓延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去年的第2季度,我国的GDP增速仅为0.4%,这样低的经济增速是前所未有的。
去年的7月份,国家有关部门公布了一份数据,在我国16~24岁的劳动人口中,失业率就高达19.9%。11月份美方对华订单大幅下降,降幅达到了41%。在去年的前10个月当中,倒闭的企业一共有46万家,310万家个体户没有能够活下来。接下来这些个体户何去何从呢?
上面这些数据让很多人感到了寒气逼人,相信很多朋友对此都有深刻的体会。现在我们的生活压力非常巨大,尤其是在城市里面生活的人群,他们普遍身上背负着车贷房贷,每个月都要按时还贷,这笔支出是固定的。如果在过去那种封控的状态之下,人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失业。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方面是否会同情他们,让他们延期还款?
去年的10月份,郑州富士康爆发出一件引起整个社会关注的事件,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经济信号,而这件事在全世界同样引发广泛关注。如果这些事情我们没有能够解决好,也许富士康今后将会整体迁移出我国,而且众多外资工厂同样会纷纷撤离。
根据我国最近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现在我国人口为14.1亿。在这些人口当中,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占比达到了24.9%。而美方现在是60%,早在上个世纪的1981年,该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就达到了32.2%,这些数据说明了现在我国仍然离不开低端制造业。
过去外贸出口给我国制造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统计数据显示达到了1.8亿,如果往后外资全部撤离我国,必然会造成大量人员失业,那么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今后怎么解决呢?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因为隔离做核酸等方面都需要花钱。这些钱都是国家财政在承担。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方面仍需要花钱。如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我们将会面临最糟糕的情况。如果接下来我们没有采取开放的措施继续封控,情况将会更糟糕。
每个人都会亲身体会冰冷刺骨的寒意,其实这就是一个还要不要“饭碗”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否危言耸听,相信大家都能够作出理智判断。
难得见到!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或逐渐疲软,那以后经济靠什么拉动?
就在二零二二年过去之际,相关部门公布了前一年的经济数据,从这份数据当中,我们意外地发现一直以来拉动国内经济的“三驾马车”,竟然“跑不动”了,人们不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同时也开始担心,新的一年到来之后,我国的经济会不会因此而滞后呢?
众所周知这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都维持在上升的状态,尽管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国内的经济依然没有受到过大的影响,整体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所公布的经济数据当中,我们也能发现,我国经济似乎并不是很景气。现在网上有人讨论,罕见!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开始疲软,那以后经济靠什么拉动?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要说的就是第一驾马车,也就是我国各个部门对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像是在国防、教育以及卫生还有科技等方面的支出,都是为了可以打好基础,让社会生产力更加壮大,到时候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但是这两年受到疫情原因的影响,更多的财政支出都用到了这方面,这就导致在制造业、房地产还有基础建设等方面的投资,在十一月份的时候减少了0.87%。毕竟在十一月里,国内有不少城市和地区都因为疫情原因而暂时静默,每天还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给民众做核酸。
所以制造业和基础建设业的发展也因此放缓。不过房地产行业的放缓,虽然也和这件事情有关系,但整体来说还是因为相关政策的调整,这也是相关部门为了让房地产行业重新回到正轨而必须要做的事情。
其次要说的第二驾马车则是人民消费需求,相信大家在看新闻报道的时候,应该经常能够听到刺激消费等类似的词语,这都是因为民众的消费能力是可以刺激到生产力的,并且我们的消费能力强,就意味着中国市场的实力,从而也能吸引到更多的外部投资。
所以这些年来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是相辅相成的,国家的实力越强,人们的生活水平越好,消费能力也就提升了。但受到疫情的影响,我国十一月份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也下降了5.9%,当然这样类似的情况其实早在二零二零年的时候,各行各业的发展就都不是很顺利了。
这期间还时常会出现,公司倒闭,员工失业的情况,人们的收入出现了大幅度的减少,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才让人们除了日常生活开销之外,变得很少会有额外的支出了。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家的消费能力自然也有所下降。
甚至到了十二月份放开以后,很多相关研究人员所说的报复性消费似乎也没有出现。当然这也是因为在放开之后,被奥密克戎感染的人数也会在短时间之内出现高峰期,在这之后就会逐渐平稳下来,等到恢复之后,人们的消费能力也会出现明显的回升。
最后要说的第三驾马车就是我国的出口贸易了,众所周知全世界几乎都离不开中国制造,这也让我国的出口贸易能够发展得越来越好。当然来自世界各国的订单都在不断增多之后,国内的经济自然也会被带动起来。不过根据统计数据可知,十一月份,我国的出口额和以前比起来下降了8.7%,甚至就连进口额都下降了10.6%。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和美方大量印发美钞等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他们的这一做法,全球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通货膨胀的情况,最后让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有了衰退的趋势,受此影响我国在十一月份的进出口量才会有所下降。
也正因如此,人们才会担心,若是继续按照当前情况发展下去的话,我国的经济发展到二零二三年会不会变得更加萎靡不振。实际上这点大家还是不用担心的,之前我们也有提到过,从十二月份开始,我国就已经逐步放开了。
虽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可能还需要大家从恐慌当中走出来。不过相关研究人员也表示,从明年开始三个月之后,我国的经济就可以重新回到正轨,而等到六个月之后就会像往年一样稳步发展。
不过就算是这样要想在进出口贸易上有所恢复还是比较难的,毕竟现在全球经济整体都不是很景气。但是以我国当前的发展趋势,这个寒冬过后,等待我们的必然是春暖花开的未来。
六、保障措施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领导,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水土保持责任,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推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十)强化统筹协调。建立水土保持部际协调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水利部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发挥好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强化流域管理机构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理,加强跨区域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协同,推动重点任务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研究解决重要问题,抓好督促落实。
(二十一)加强投入保障。中央财政继续支持水土保持工作。地方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水土保持投入。综合运用产权激励、金融扶持等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对集中连片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达到一定规模和生态修复预期目标的相关实施主体,允许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份额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从事相关产业开发。对淤地坝淤积和侵蚀沟、崩岗、石漠化治理等形成的可以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按程序用于耕地占补平衡。建立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制定完善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价指标和核算方法,健全水土保持标准体系。鼓励和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以捐赠、资助等形式参与水土保持工作。
(二十二)强化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普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加强水土保持学科建设。将水土保持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强化以案释法、以案示警,引导全社会强化水土保持意识。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加强水土保持科普宣传和文化建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讲好水土保持“中国故事”。
最高人民检察院
#权威访谈#【财政部部长刘昆:#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财政部部长刘昆认为,“加力”,就是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力度,在财政支出强度上加力,在专项债投资拉动上加力,在推动财力下沉上加力。网页链接
醒醒吧!赤字或大增50%,竟然还有人希望“再封锁”
越来越多的人感染了新冠,看着身边感染的朋友越来越多,有一些人开始感到慌张希望国家能够继续管控。这种声音在网络上越来越多,但是实际上真的还能够继续管控吗?现在的经济情况又是什么样呢?
一、国家财政状况
现在网上有不少人希望国家能够克服困难继续疫情管控,但是大家真的清楚继续管控,国家将会面临什么吗?首先从国家财政上面讲,如果继续管控国家赤字或将暴增50%。
新冠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就有不少西方国家因为疫情太过严重导致国家破产,而财政紧迫的国家更是不在少数。中国虽然经济体量巨大,但是中国也比西方国家多坚持了三年,这三年内的消费都是天文数字。
至于花费有多大,可以给大家算一下三年管控哪里需要钱。首先是全民疫苗、而后是核酸检测,最大头的支出还有隔离封城。这些还只是直接的支出,封城过程中造成的经济损失还没有计算其中。
照这种情况继续了整整三年,就算是家产再丰富也会败光。用数据说话,可以看到今年前十一个月我国财政赤字高达4.17万亿人民币。而地方财政这个数字就更加吓人,地方财政赤字高达9.6万亿人民币。
这说明大部分的地方都已经无力继续疫情管控的支出,只能够接受国家的援助。但是这种援助不可能长期持续,毕竟长期持续,中央财政也不一定能够坚持住。
并且长期持续的援助很有可能让地方习惯性伸手要钱,这种习惯的养成对于地方以后形成正常的财政习惯非常不利。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政府为什么不能多赚点钱,这样就不会因为支出过大而导致赤字。
说这种话的人肯定是对于我国的财政收入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其实基本上所有国家的财政收入都是固定的,一是依靠税收,二是依靠国企的收入。
可是这段时间以来社会的经济发展并不算好,税收怎么会增加?而且因为经济低迷的原因消费减少,国企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收入没有增加,支出却在不断增加,财政赤字怎么可能不扩大?从国家财政上来看,我国并没有继续管控的条件,如果说一定要继续管控,唯一的可能就是自费。可是如此巨大的医疗支出,如果自费又有几个人能够承担得起呢?
二、民众经济状况
并且经济状况不好的并不仅仅只有政府,在这三年管控期间,我国民众的经济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放开之前就有不少人表示长时间的管控使得他们赚不到钱,大环境的萧条让我国民众的经济发展困难。
首先最显著的情况就是工作越来越不好找。拿我国今年第一季度的失业率来讲,我国今年第一季度的失业率高达5.7%,超过了我国制定的目标。
而其中青年的失业率更是高至18.2%,这组数据足够说明在疫情持续管控的情况下,工作并不好找。而且就算找到了工作,钱也并不是那么好赚。
今年以来,我国的劳动仲裁的官司数量显著增加,一般来讲员工和公司发生矛盾大多是因为薪资问题。这种问题的增加足够说明目前大部分的公司也面临着经营问题,毕竟如果能够给钱,谁又希望自找麻烦呢?
民众拿到手里的钱减少了,花钱也会开始注意控制。这种情况的寻款其实并不利于我国经济长久发展,这个时候必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才能够刺激经济正向发展。
而这个刺激因素就是开放,只有放开了管控,大家才会不用担心因为疫情随时失去工作,对于钱包的掌控就不会太过严格。也就是说放开管控更多的是一个信号,促进中国经济快速恢复的信号,也是告诉普通民众经济发展即将恢复正常的信号。这对于这段时间以来因为经济发展而担心的民众来说就是打上了一针强心剂,告诉我们不用担心和害怕。
曹德旺认为,高房价将有四大麻烦:居民消费能力减弱,出生率降低,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继续扩大贫富差距。老曹点中的这四点都是切中肯綮。高房价抑制了消费能力,抑制了出生欲望,抑制了这些经济的发展。有房子的资产不断增值,没房子的资产没有增长的动力,这就造成了贫富分化差距的进一步加大。
不够可否认的是,房地产是低门槛就业的主阵地,房地产及关联产业的不振,低门槛就业受到了重大冲击。现在文凭也很内卷,但是仍然有不少人只有简单的技能,只能加入到低门槛的就业。从这个角度说,房地产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产业。
从地方财政的而言,房地产也是不可或缺,事关工资收入。
2023年1月4日星期三 权重交接的感觉哦
1,今天就是这个权重交接的意味,房地产产业链全面拉升,银行保险跟上,这是政策导向下的预期来了吗?加上财政政策继续宽松,西部地区重庆四川启动大型基建项目,山旮旯子里面修高速的感觉又来了。而且今天煤炭,光伏,能源金属,这些炒作了好几年的高估值板块全面回落,有点交接的味道。就看大盘能否有效放量,那么数字基建项目可能会全国铺开的背景下,结构性行情会继续延续下却。
2,量能上,今天继续放量,说明情绪良好,市场相对乐观。板块上领头的是房地产,银行和保险,这几个大块头,那么市场3100的关口区间应该能够维持一些日子,为啥用维持呢?原因只有一个,结构性行情基本上是区间宽幅震荡的状态,因此市场在涨一个中枢价格。
3,交易上,战略持仓继续不变,短线交易今天有调仓,也有加仓。相对比较乐观。23年的交易核心已经出来,剩下的就是执行。
供暖工作也要依法行政
气温最低-26℃,东北鹤岗一供暖公司说因亏损将停止供热。如果这家公司说的是真话,当地政府不补贴不拿钱,能强令这个民营公司继续赔本供热吗?
网上可以查到这家公司2021年7月8月才成立,也是叫生不逢时。这里就需要看一看这家公司当初和政府是怎么签订协议进入城市供暖这一特许经营领域的?还要核实一下,企业是否的确是赔本供热。
很显然当地政府需要注意两条:
第一,要保证城市供暖,不能断暖气。天寒地冻之时,停止供热是要出事的。
第二,还要查一查政府是否履行了应该履行的义务。东北的许多城市财政状况不佳,这个需要在供暖之前就要未雨绸缪,做好准备。如果确实没钱,那就要向上级政府求助。 网页链接
不少国企陆续出售中小银行股份,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示?
关注国内经济新闻的朋友们一定都有听说,这段时间不,多家国企相继出售中小银行股份,包括国家电网这样的大型央企,也在不断抛售小银行股份。那么,国企央企这样的做法,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警示呢?
一、地方小银行与地方房地产产业直接挂钩
针对于国企央企紧急挂牌出售地方中小银行股份的行为,官方也做出了明确的解释。根据官方的说法来看,国企央企之所以要这么做,主要还是为了“回归主流业务”。官方的说法看起来冠冕堂皇,确实颇有一番道理。
但其实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大白话来说,国企央企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希望能够将有限的资金花在更赚钱的业务上。目前投资地方中小银行,已经不能为国企央企带来可观的盈利。与其继续将钱放在小银行里面蹉跎,但还不如取出来另作他用。
至少就目前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地方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都是非常脆弱的。国企央企想要获得可观的盈利,就必须做出抛售股份的选择。而地方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之所以会大滑坡,也和地方房地产产业的没落有关。
众所周知,二零二一年下半年国家有关部门做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决策,那就是决定对楼市进行直接的打击。在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之下,各地房地产产业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迎来了发展史上最漫长的寒冬期。
在这段时间里,别说是地方的房地产产业了,就连那些知名度超高的房地产巨头企业,也都陆续遭遇了发展的滑铁卢。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不少地方的房地产产业都出现了崩溃的景象。
消费者本着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现在普遍处于观望的状态。老百姓不买房自然也就没有了,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需求。没有了贷款业务的支撑,地方小银行自然就不会有可观的盈利。从这一方面来看,不少地方小银行的发展都和当地的房地产产业发展直接相关联。
基于此,国企央企才会紧急抛售地方小银行的股份。这件事情看起来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没有什么关联,但实际上,仔细分析我们也可以从这一变化当中获得以下3点启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具体的内容吧。
二、给普通老百姓的3点启示
首先第1个启示就是存钱有风险,尤其是在地方中小银行中存钱,我们就要做好银行破产、资金损失的准备。国企央企自然是不会在经营上出问题的,毕竟他们背后有着强大的国家财政的支撑。
但这些地方中小银行可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地方私企小银行,在没有存款保险标识的情况下,就不能为我们提供充分的存款安全保障。一旦银行破产,我们存在银行当中的资产也将很难追回。
第2个启示就是未来地方中小银行的存款利息水平可能会进一步降低,银行之所以能够给出储户更高的利率水平,主要就是银行需要钱去投资去赚钱。既然现在银行赚不到什么钱,自然也就不会给出一个相对较高的存款利率水平。
在利息差不多的情况下,内行人往往更建议大家选择有口皆碑的国字号大银行。这些大银行的利率水平虽然不会很高,但往往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强大的资金安全保障。通常来说,只要我们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存在大银行里的资金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第3个启示则是股市投资仍需保持高度谨慎,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在全面放开之后,股票市场很快就会回归以往的蓬勃发展景象。当初也有不少人预料,在全面放开之后,医疗板块的股票价格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板块的股票价格不仅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上涨,反而还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下跌。部分医疗企业的股票价格,更是跌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当下的股票市场仍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
这也就意味着,当下投资仍然需要保持高度的谨慎。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赚钱和存钱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把钱投入股票市场,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与此同时,也要面对着超高的经济损失风险。
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是国内经济复苏的重要时期,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仍然不会立刻有所改善。在这一过渡期当中,我们还需把控好自己的资产,尽可能少花钱、多攒钱,少投资、多储蓄。
英媒:泽连斯基佯装成功,创造正面形象以免失去西方支持
泽连斯基发表新年致辞时称,“2023年将成为回归之年”。按照乌军方的计划,今年乌军的目标不仅要收复赫尔松、扎波罗热和顿巴斯,还要收复2014年被俄吞并的克里米亚半岛。
泽连斯基的目标很宏大,但现实非常的骨感。1月3日,乌军第60机械化旅第96营第3连的士兵向泽连斯基喊话,称他们严重缺乏武器和后勤物资,不得不向俄军投降。这支乌军分队在新年伊始投降,相当于朝着泽连斯基扇了一个响亮的耳光。
乌军在战场的表现不如人意,连一向看好泽连斯基的英国媒体也倒戈,开始唱衰乌克兰。近期,伦敦大学的俄罗斯问题专家马克·加莱奥蒂,在为英媒撰写的文章中写道,“泽连斯基将继续在战斗中佯装军事成功,为西方创造正面形象,以免失去财政支持”。
加莱奥蒂称,“泽连斯基心里很清楚,世界已经开始厌倦欧洲心脏地带的军事冲突,因此,泽连斯基提高赌注,宣布他是在为了整个文明世界而战”。
泽连斯基试图高举文明和自由的旗帜,站到俄乌冲突的道德制高点,赢得西方民众的好感,争取到西方国家的军事援助。但泽连斯基太理想化了,自由和文明都不能当饭吃,当阳光照进现实,西方人还是更加注重眼前的利益。
西方人早就对因俄乌冲突导致能源、食物价格上涨问题感到恼怒,他们希望这场冲突早日结束,所有的一切都能恢复如初。如果冲突持续下去,他们除了面临着生活成本攀升问题,还面临着战火外溢风险。西方人不想因为一个远离西方核心的乌克兰,而与俄罗斯爆发一场更大规模的战争。
但是,泽连斯基依然沉浸在他编织的美梦里,幻想着借助西方力量打败俄罗斯。为了实现这个梦,泽连斯基愿意让无数的乌克兰人付出生命代价。
泽连斯基在实现个人英雄主义的道路上狂奔,一点都没有回头的意思。越来越多的乌克兰人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等到了最后,乌克兰可能会真的打到剩下最后一个乌克兰人。
在开战初期,泽连斯基明明可以保持中立,与俄方达成协议结束冲突。普京承诺会在达成协议后撤军,乌领土将很快恢复领土完整。结果,泽连斯基却执迷不悟,非要搭上西方的贼船。这艘船会驶向哪里不得而知,但前方必定不会是坦途。
(文/嘤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