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知识
博学少儿编程入门课程(c博士少儿编程)
2023-04-12 00:56

2021-10-06 22:05 关注 追梦人这首歌曲是1991年罗大佑纪念三毛离世而写,表达了对三毛这位天才的惋惜。专门邀请凤飞飞来为此歌演唱,竟意外成为当时热播电视剧《雪山飞狐》的片尾曲而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

博学云海自媒体

追梦人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纪念三毛离世而编写的,表达了对三毛惋惜

02:14

中国最早的字书是《史籀篇》,这本书未曾流传下来,我们不得见其样貌。但是《说文解字》中收录了一些《史籀篇》中的文字,许慎将其称为“大篆”,字体和秦始皇统一文字后的小篆差不多,所以《史籀篇》应该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周朝官书字书。

到了秦朝,始皇帝为了统一文字,命李斯、赵高、胡母敬分别作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创立了小篆这种字体,全国通用。与我们现在熟知的李斯作小篆不同,朱自清先生认为小篆是由三个人创立的。

到了汉朝,以上的三篇合为一起,统一称作《仓颉篇》。后来还有《急就篇》,也是汉朝的字书,按类排列文字,是当时学童学习写字的课本。

到了东汉时期,才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许慎花费20多年的时间编写而成的,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字典,使汉字的音、形、义趋于规范。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字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

《说文解字》中收录了三种字体,分别为小篆、籀文和古文。籀文就是大篆,古文就是比大篆更早的周时期的字体。许慎还创立了偏旁部首,《说文解字》中的9000多个字,分别属于540个部首。另外许慎还对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进行了解释,当时把这种对字的解释叫作“说解”,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作“说文解字”。

朱自清先生在其著作《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一文写道,“《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古典的工具或门径。”所以我们要学习古典文学,就应该从《说文解字》入手,这也是朱自清先生把这篇文章放到最前边的原因。

这篇文章的内容还包括,《说文解字》中“古文”的部分都出自于哪里、中国古代都用哪些东西作为书写材料、中国古代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都是什么、象形字与形声字之间的演化关系、为什么象形字其实应该被叫作“文”而形声字才是“字”、秦代以后书体演变的原因是什么……文章的内容非常丰富,朱自清先生的介绍非常详尽,读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对文字学有一个全面的基础理解。

#我在岛屿读书##读书#

经典常谈 朱自清

记入编写历史史策,伟大英雄黄帝秦始皇历史后代传承,永记伟人黄帝功勋[祈祷][玫瑰][赞][赞][赞][赞][赞][赞]

一家族流落海外381年,回中国认祖归宗,拿出族谱:我们是中国人

广平府田氏,是现今韩国的一个大家族。可这个家族的行为处处都透露着中国人的习惯,比如过年会在门上张贴汉字的春联,族人的墓碑上会刻有用汉字书写的名字……

但田氏家族的户籍所在地却是在韩国,所以这个家族到底是韩国人还是中国人呢?

广平府田氏的家族历史要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广平府是明政府划分的一块行政区域,位于河北省内。这田家呀,可不是乡野家庭,而是官宦之家。

由于韩国田氏家族的第一任家主,名叫田好谦,故事还是要从他开始说起。田好谦的爷爷田应扬曾是明朝的一品大官,担任兵部尚书一职,而他的叔爷则是朝中的御史大夫。

前者管理的是一国的军政要务,后者则需检察百官,为天子解惑。由于这两位朝中重臣一生清廉正直,忧国忧民,所以,皇帝也对他们也十分敬重。

田好谦的父亲没有像他的父亲一样走上政途,而是成为了一名商人。在明朝时期,广平府临海,这个时候的政府还没有禁绝海上贸易,所以田氏家族也会时常和周边的邻国经商往来。

出生于万历年间的田好谦,自小就跟着父亲一起做生意。然而这个时候的明朝已经显露了衰败的迹象,而关外的女真族正积攒力量,时刻准备着推翻明朝的统治。

有一次,田好谦外出前往东北一带做生意,不幸碰上了满洲铁骑。为了躲避战火,田好谦只能四处流亡,走投无路之下他来到了高丽国。

进入高丽,开启新篇章

田好谦凭借着他的博学才识,得到了高丽王的赏识,破例让他进入了高丽官场,而且还是朝中的二品大臣。

可田好谦是被迫离开故土的,尽管他现在在高丽能过上安稳富裕的生活,但他还是想要回到明王朝,和自己的亲人团聚。

虽然明王朝拼死抵抗满洲铁骑,可最终还是不敌清兵。公元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王朝覆灭了。所以,对于此时的田好谦来说,他再也不能回到故土了,因为故土已经被清朝给取代了。

高丽曾经对明王朝俯首称臣,尽管中原王朝已经改朝换代了,但高丽仍旧成为了清朝的附属国。于是,田氏族人就有了和还留在故土的族人通信往来的契机。

根据记载,1706年田好谦的儿子曾经将田好谦的一幅画像送回了田家的祖宅,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落叶归根”。

明朝江山不再了,就算田好谦再怎么想要回到故乡,他都不能做到。毕竟,田氏一族是发迹于明朝的,现在换了新的统治者了,田氏怎么还能恢复往日的荣光呢?

更何况,田好谦在面对清军之时,他也没有相助,反而是逃窜出国。所以,清朝的皇帝肯定也不会重用于他。这样一来,就彻底断了田好谦的归国之心。

虽然田好谦没能回到故乡,可他却在高丽混得风生水起,田氏后人大多都开启了官场生涯。而且,他们还与高丽宗室缔结婚约,一时间,显赫非常。

史料有载,田好谦的一位族人甚至还成为了高丽王朝的驸马,官至宰相。尽管田氏家族在高丽风光无限,但他们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

落叶归根,回到中国

为了让田氏后人了解故乡的风土人情,田好谦还在高丽国仿建了故乡的村庄。然而可惜的是,田好谦离开了故土之后,他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

虽然在高丽展开了全新的生活,但田好谦还是样样都效仿着中原故乡的风俗习惯,他还特地编写了一本族谱,翻开的第一页就写着他是一个中国人,他的后代也都只会是中国人。

在异国他乡的田氏族人,他们始终铭记着他们的“根”,而且他们也相信终有一天,会再次回到故乡。

而这个念想在田好谦流亡海外的381年后实现了,这位田氏后人名叫田文俊。2004年的时候,他找到了河北的田氏后人,于是就将高丽的那本田氏族谱与中原的那本合录在了一起。

后来,中国的田氏族人还带着那张田好谦之子寄来的田好谦的画像一同去了韩国,这一次是探亲之旅。

两本族谱的结合,让那些海外的田氏族人的名字重新再次出现在了中原故土的族谱之上了。而在这个时候,田好谦也正式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家乡。尽管田好谦在1687年的时候就已经去世了。

至此之后,中韩的田氏族人往来密切,还一同出资兴建了一所小学。似乎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子孙后代,田氏一族的心从未忘记过中国。

就像田好谦一样,就算他是高丽国的二品大臣又如何?他还是与故土分离了381年,至死都没忘记自己的身份。

幸好,田氏子孙十分争气,他们不敢忘却田好谦的告诫,时刻谨记着自己是个中国人。当田家后人拿出族谱之后,翻开第一页,明明白白地写着他们是中国人。

在田氏后人的努力下,这些流落异国的田家人最后都“落叶归根”了。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相信在未来,这些海外的中国游子们一定能更顺利地再次回到故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

在异国的数百年生活中,虽然过得富裕殷实,但田氏家族始终都没能忘记骨子里流淌着的华夏儿女的血液!

#头条创作挑战赛##古代史#

汉武帝与司马迁之间到底有何矛盾?为何要处司马迁以宫刑?

公元前145年,在长安以东400多公里的高门园,今陕西省韩城市,一个复姓司马的小康家庭,终于迎来了他们期盼多年的儿子,这就是司马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以博学而被汉武帝任命为太史令。司马谈的理想是像孔子编订春秋一样,撰写一本足以流传后世的史书,因此自幼年开始,司马谈就对司马迁倾注了大量心血。

司马迁20岁那年,在父亲的授意下开始行游天下,在两年的时间里,司马迁走遍了今天的大半个中国。行游过程中,他考察了大量的历史遗迹,搜集了诸多历史译文,这次旅行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司马迁37岁的时候。他子承父业,成为汉帝国的又一任太史令。也就是在这一年,司马迁开始了编写史记的工作。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又怎么会惹怒汉武帝?被施以宫行了呢?这一切还要从汉武帝说起。汉武帝晚年一方面不停的求仙问道,追求长生不老。另一方面,又穷兵黩武,继续对外发动战争。

公元前104年。得到西域的汗血宝马,汉武帝出动20万大军远征,付出了十几万士兵的生命后换回的,只是30匹所谓的汗血宝马,昔日的民主贤君如今变得狂妄自大,汉武帝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导致民不聊生,秉笔直书的司马迁将汉武帝的,迷行详实的记录,在著作中毫不留情地进行批判。当汉武帝看到了司马迁对自己讽刺批评的文字时,勃然大怒,君臣之间第一次出现了裂痕,接下来发生了一件事,彻底将司马迁推入了深渊。

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的苏武却被匈奴扣押,当汉帝国的权威遭到挑战时,汉武帝随即命二师将军李广利和李陵远征匈奴,然而出征不久,李陵所率领的5千步兵就被3万匈奴奇兵围困,浴血奋战过后,李陵最终寡不敌众被俘。兵败的消息传回长安城时,汉武帝颜面尽失,当所有官员都在弹劾李宁时,司马迁却力排众议为李陵开脱,令汉武帝大为不悦,继编写批判汉武帝的史书之后,司马迁又一次挑战皇威,愤怒的武帝当即下令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司马迁因此犯下了诬罔之罪,根据汉律当判死刑,然而根据汉律,假如官员获罪死刑可以用两种方式免死,一种是拿钱50万。另一种是接受宫刑。作为一名清廉的使官,司马迁根本拿不出赎命的巨款。就这样,司马迁只能在死亡与宫刑面前作出选择。这一年,司马迁48岁,想到还未完成的著作,司马迁不得已,选择了宫刑。

公元前97年春天。在牢中关押了一年的司马迁终于获释,然而这个深受奇耻大辱的太史令又将遭受汉武帝的再次侮辱。司马迁出狱以后,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秦汉时期,中书令一般由宦官担任,失去了男人尊严的司马迁还要与宦官为伍,最终。司马迁拖着残缺的身躯完成了流传后世的史记。

不得不说,司马迁可以忍常人所不能,最终使得书记与其青史留名。

大哥威廉拍案而起,不就是写书嘛,小意思,我也写一本!

昨天二哈刚说完他要写一本自传,今天他大哥威廉就宣布他也写了一本书!如此针锋相对,看来,大哥的强硬态度还真是一点儿都没有改变呢!

大哥写的书特别的高大上,名字叫《如何拯救我们的星球》!

仅仅就是书的题目,就把他弟弟比下去了!

大哥不愧是未来的君王(虽然是形式上的),格局就是不一样,看问题都是以全人类全世界为起点的,考虑的是山河大地,忧虑的是芸芸众生,拯救星球,这是何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何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相形之下,二哈的“我要详细讲述我的生活”立刻就显得格局太小,就像那种整天晒自己肚脐眼儿的小市民,张口没有别的就是“我我我”,每天热衷于谈论今天的鸡蛋贵了两毛,门口小卖铺正在打折。难怪让人诟病何德何能贵为王子,让花了冤枉钱的美国佬整天让他“滚回老家”去!

也许哈里和梅根以为官宣了写书计划就能恫吓到王室,就能手握和王室谈判的砝码!没想到,弄巧成拙,大哥的迎战,把二哈的小丑嘴脸暴露的无处遁形,现在的哈里,彻底沦为了威廉的陪衬,他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衬托他的哥哥威廉是多么的胸怀宽广,多么的睿智博学,多么的适合当未来的君王!

这是何苦来哉?!

大家都还记得,之前凯特也编写了一本书,是关于英国老百姓抗击疫情的,一上架就大卖特卖,比起弟妹的《小板凳》,无论是选材还是销量,都全面碾压了梅根梅大姐!

可以说,自从威廉和凯特勇敢的站出来应对哈梅两口子对王室的挑衅后,他们的每一次迎战,都把哈梅两口子按在地上摩擦,赢得干净利落,无一败绩!

随着时间的推移,谁是真君子谁是两面派,相信英国佬和全世界的吃瓜群众都越来越看得清楚了!

孔子及其徒子徒孙等一批儒家致力于恢复周礼,他们所恢复的东西,直到汉朝才整理成书形成《大戴礼记》、《小戴礼记》。现在我们看到的《礼记》就是那时候编写完成的,从开始整理恢复礼,到最后成书,前后几百年。《周礼》与《礼记》不同,更多地记录官制。//@博学的旭日gT:礼记是孔子写的怎么跑到汉朝去了?//@邢百里:《礼记》是汉朝人写出来的,孟子是战国时人,您让孟子怎么想起《礼记》?孟子从没提过与妻子不和的问题,荀子可能听说过孟子的八卦,大概提及孟子夫妻曾有不和。至于孟母掺和进来的事,是距离事发大约200年的说法,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谁知道自己的奶奶的奶奶的奶奶的事?何况旁观者!

孔甲丙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孟子回家见妻子两条腿盘起来坐,很不雅观。他心生嫌恶,想要休妻,便把想法告诉了母亲。 孟母听后,简简单单说了几句话,让孟子立刻哑口无言,此后再不敢提休妻。孟母到底说了什么? [下雨]这天孟子回到家中,见妻子不在屋外,便进到屋内寻找妻子。推开门却发现妻子并没有遵循礼仪跪坐,而是两腿岔开坐在屋内,姿势十分不雅观。 而且在当时,“箕踞而坐”在古人眼里是具有侮辱性质的行为,荆轲在刺杀秦王失败以后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因此,一般人都很注重自己的礼仪举止。此时看到妻子此举,孟子又是一个极为讲究礼法的人,自然觉得妻子不讲礼法让自己脸上无光。 于是孟子愤怒的找到母亲,对母亲说:“我要休了她。” 母亲在得知事情经过之后却并未责怪孟子的妻子,反而认为此事错在孟子。 孟子也感到十分疑惑,明明是妻子失礼,为何母亲却说是自己的过错。 孟母也知道孟子的不解,于是反问他“《礼记》上说在将要进屋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孟子回忆起《礼记》里的要求,孟母接着说道:“《礼记》上说,将要进屋之前,应当高回声询问,确定屋内是否有人,让屋内的人有所准备。 进入屋子的时候,眼睛要向下看,让别人有所准备。” 说到这里,孟子已经觉得有些羞愧了,自己自许是懂礼之人,却连礼记里的要求都没能做到。 [微风]孟母面上也露出欣然的微笑,她知道孟子已经明白自己错在何处了。但她还是对孟子说:“所以啊,不是你的妻子不懂礼节,是你没有做到讲礼仪。 你进门之前并未高声提醒她,她在屋内也并不知晓你的到来。你既走路没有发出声音,又没有眼睛向下看,怎么还怪她举止不雅,要休弃她呢?” 孟子听完母亲的话更加惭愧了,意识到自己的失礼,也不再提要休妻一事。 但孟子休妻一事背后蕴含的文化礼仪却值得我们认真钻研。 首先是孟子休妻的原因。孟子觉得妻子箕踞而坐姿势很不雅观,以失礼为由,才提出要休妻。 但箕踞而坐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箕踞,指的是臀部着地,两脚前伸并张开,膝盖弯曲形似簸箕的一种坐的姿势。 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姿势似乎也并无什么不妥,但在礼法严明的古代,“行、坐、跪、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必须遵照礼法,规范自己的一切行为。 古代坐姿以跪坐为主,双膝弯曲,跪在地上,臀部坐在自己的脚上,再用外衣遮盖着整个下半身,坐下后再整理一下,使其达到遮蔽的作用。这样就是一个比较规范的坐姿。 [下雨]但古人之所以要遮蔽下半身,还与当时的服饰有关。 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军制政策之前,古人穿的裤子叫做“胫衣”,长度不超过膝盖,且仅有两个裤腿,没有裤裆,因此如果单独穿戴,完全达不到遮蔽的效果。 但当时古人的服饰为“上衣下裳”,可在内里穿着“胫衣”,外面则用裳遮挡。 但裳的构造也并不是封闭的,如果坐下来的时候不注意姿势,也可能有暴露出来的危险。 因此古人在因着服饰的限制,以及生产力的局限性,在还没有凳子、椅子的情况下,坐时以跪坐为主,方便用下裳来遮挡下半身的隐私部位。 [浮云]因此,古人的坐姿需格外谨慎,才显得端庄有礼。 如此看来,孟子对妻子失礼的坐姿而感到恼怒确实是情有可原的。孟子那个时代对礼仪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坐姿不端却为不妥,但也还未达到必须要休妻的境地。 而孟母在此过程中并未听信儿子的一面之词,反而耐心分析起事情的对错,因果,引导孟子发现自己言行中的不足,不断做出改进。孟母教育孟子时可以说是松弛有度,以理服人,这才是孟子能够成才的真正原因。 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孟母深知环境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同时她也明白不能严于待人,宽于律己。她教育孟子,要从自身寻找原因,不能一味地将过错安置在他人身上。 孟子最终能够成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可以说孟母功不可没,好的教育能够塑造人一生的品行。孟母的教育智慧,即便到了今天也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网易新闻 搜狐网 作者:如愿 编辑:林妍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动乱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着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

  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在数学方面,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π的不足近似值(数)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

(盈数)3.1415927,指出π的真值在盈、两限之间,即3.1415926<π<3.141592

7,并用以校算新莽嘉量斛的容积。这个圆周率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成就,直到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al-kashi)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1540~1603)才得到更精确的结果。祖冲之还确定了两个分数形式的圆周率值,约率π=22/7(≈3.14),密率π=355/113(≈3.1415929),其中密率是在分母小于1000条件下圆周率的最佳近似分数。密率为祖冲之首创,直到16世纪才被德国数学家奥托(1550~1605)和荷兰工程师安托尼兹(1543~1620)重新得到。在西方数学史上,这个圆周率值常被称为安托尼兹率。祖冲之和其子祖,在刘徽工作的基础上圆满解决了球体积计算问题。他们得到下列结果:“牟合方盖”(底径相等的两圆柱直交之公共部分)的体积等推算过程中提出了“幕势既同,则积不容异(二立体等高处截面积恒相等,则二立体体积相等)”原理。这个原理,直到17世纯才为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1598~1647)重新提出,而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中国现在一般称为祖公理。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对于二次方程和三次方程也有所研究。所著《缀术》一书,是著名的《算经十书》之一,曾被唐代国子监和朝鲜、日本用做算学课本,惜已失传。

在天文历法方面,祖冲之在长期观测、精确计算和对历史文献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创制了《大明历》。他最早把岁差引进历法,提高历法精确性,这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进步。他还采用了391年有144个闰月的新闰周,突破了沿袭很久的19年7闰的传统方法。

《大明历》中使用的数据,大多依据长期实测的结果,相当精确。按照祖冲之的数据计算,一个回归年的日数为365.24281481平太阳日。一个交点月的日数为27.21223平太阳日,关于木星(当时称岁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相当于求出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这些都非常接近现测数值。所推算的五大行星会合周期,也是当时最好的结果。

他还发明用主表测量冬至前后若干天的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这个方法也为后世长期采用。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祖冲之上书刘宋朝廷,请求颁领行《大明历》,但道到皇帝宠臣戴法兴的反对。戴法兴指责引引进岁差和改革闰周等违背了需家经典,是“诬天背经”。祖冲之据理力争,针锋相对地写了一篇辩驳的奏章。

《天下长河》三兄弟入职场,谁混的最好?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老大徐乾学为人愚昧,资质一般,只会读圣贤书,八股文,却靠送礼高中探花。听闻中探花后那副痴相像极了范进中举,初入职场如小白一般懵懂,在各方势力的夹缝中又怂又怕,被人嘲笑。却因没有做好皇上分配的差事被冷落,后来利用自己的博学收了很多学生,养精蓄锐,培养自己的势力,成为狠人,筑起除了明党和索党的另外一党。慢慢引起皇帝的注意,还升了官。徐乾学想成功没有错,但是一路手段太卑劣,踩着自己兄弟上位,违背了做人的底线,所以很难让人信服。历史上的徐乾学编写众多书籍,著有《读礼通考》、《通志堂经解》、《传是楼书目》等,家中的藏书楼“传是楼”乃中国藏书史上著名的藏书楼。

老三陈潢精通治河,号称河伯,一生狂放不羁,有能力却对做官没有兴趣。因为性格比较狂妄,耿直,不懂人情世故,最后含冤致郁而已。这样的人只会埋头苦干,在职场只会被当做棋子成为利益的牺牲品。

老二高士奇有才华,八面玲珑,识大体,懂大事,诡计多端,处事圆滑又有情谊。简直就是“职场锦鲤”,行走的职场教科书。被徐乾学戏谑只会找太监要情报,却不知高士奇是大臣里面最懂皇帝的,说话办事很有技巧。在三藩平定的时候,众人都在拍马屁,他先是夸赞一番皇帝的丰功伟绩,接着就提醒皇帝不能懈怠,毕竟内忧外患,要居安思危。高士奇不害怕责罚,因为他笃定这些正是皇帝心中所想而投其所好。

这样有才华的人科举考试的时候卷子一天就写好了,面对皇帝亲自监考,毫无畏惧之心,洋洋洒洒写下七条治国方略。在明珠被抄家查出他写的“牧爱”,却被他以写的是“收受”而化险为夷,免除一死。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各种世事道理,买通皇帝身边的太监,皇帝研究医书,他就看医书;皇帝研究几何,他就去学习几何,这样肯下功夫学的人,才能跟皇帝在皇帝跟前游刃有余。对待兄弟陈潢和徐乾学,他有兄弟之情,对待靳辅,知他是良臣,也愿意帮忙提点。对待明珠和索尔图这样的权臣,他也不得罪愿意去结交,扩充自己的人脉。这样的人在职场怎么不混的风生水起!#天下长河征文##头条创作挑战赛##冬日鉴片官#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