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知识
探月少儿编程的指令(探月少儿编程电话)
2023-04-12 08:59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韩国开始了第一次月球探险!能成功吗?

韩国第一艘月球轨道探测船“Danuri”于3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起飞,开始了韩国的探月之旅。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行星学家马克·罗宾森,是“Danuri”上的工具 ShadowCam的首席研究员。

《自然》报道称,“Danuri”号有望在十二月中旬到达。这颗卫星的运行轨迹意味着,其耗时将会超过以前大部分月球探测任务,而过去的月球探测任务一般需要数天才能到达,但是所需要的燃油却非常有限。“Danuri”在发射后一小时左右就脱离了它所乘坐的“猎鹰9”火箭。之后,韩国航空航天研究所的控制中心就开始了对该探测器的指令和联络。

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将对“Danuri”五台科学设备进行检测:一台伽马射线分光仪,一台磁强计,一台高分辨率摄像机,一台 NASA提供的高灵敏的可视光照相机,还有两台同样的照相机(PolCam),用于测量月亮表面的光线的极化。随着“Danuri”号在月球上航行, KGRS将会发现任何来自于巨大的濒临死亡的恒星所发出的自然伽马射线爆炸, KMAG将跟踪地球与月亮间的磁场, LUTI将会传回一些非常棒的图片。

“Danuri”将会在距离月球100公里的地方进行一年的太空旅行。KGRS的辐射范围要超过以前发射到月亮上的伽马射线探测器,科学家们希望能够绘制出目前为止月亮元素的最清楚的分布图,包括铁,钛,铀和钍。KGRS首席研究员,韩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行星地球科学家Kyeong-ja Kim说,这台分光计还能检测到氢气,进而推测出它的地表是否存在水,并且画出了整个月亮的水分布图。

此嫦娥非彼嫦娥|《嫦娥进化史》

#航天快讯#

哈喽,各位航天小伙伴们

要说我们探月工程新生代的实力明星

肯定非“嫦五”莫属了

“嫦五”自2020年11月发射以来

就已在全国上下火速拿下众多粉丝

初代爱豆——CE-1

出道时间:2007.10.24

现状:受控落月丰富海区域

嫦娥一号探测器为卫星形态

任务期间在月球轨道飞行探测

累计服役16个月

嫦娥一号获取了

我国首张120m分辨率全月影像图

首张三维月球地形图

探明了14种有用元素在月球上的分布特征

任务结束后

嫦娥一号按照地面指令受控落月

在落月过程中获取了大量一手宝贵数据与资料

光荣完成了探测使命

在月表印上了我国探月工程的第一枚纪念戳

二代爱豆——CE-2

出道时间:2010.10.1

现状:遨游深空

这一次任务中

嫦娥姐姐背上了“长途旅行包”

虽然外观与一号探测器相似

但却承担了更为艰巨的任务

除月球探测以外

还要进行“长途出差”

一是奔赴地日拉格朗日L2点进行探测

二是际会太空“战神”图塔蒂斯小行星

嫦娥二号任务获得了首张7m分辨率的全月影像图

并为嫦娥三号登月事先“踩点”

对三号计划着陆的虹湾地区

拍摄了1.5米分辨率的高清影像图

工程首次实现“一探三”

(探月、探地日L2点、探小行星)

并拍下了世界上首张图塔蒂斯小行星的光学图像

三代爱豆——CE-3

出道时间:2013.12.2

现状:月表最强劳模,部分载荷仍在工作中

这趟任务中嫦娥姐姐

第一次和月亮有了“亲密接触”

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这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

实现了“绕”到“落”的跨越

此外

与二号时期的“独立执业”不同

三号嫦娥姐姐此次自带“跟班”小玉兔

结构形态进化成为

着陆器+巡视器的“两件套”组合

同时开展就位探测和巡视探测

嫦娥三号任务首次使用

月基光学望远镜完成了天体普查

首次获得了地球等离子体层图像

完成了首幅月球地质剖面图

一举完成了“巡天、观地、测月”三大任务

四代爱豆——CE-4

出道时间:2018.12.8

现状:月面工作中

在这一次任务中

嫦娥姐姐外形基本不变

但在出征之前预先订制了

一部太空“通讯中继站”

用于和地球保持联络

整体结构形态进化成了

着陆器+巡视器+中继星的“三件套”组合

当然啦,这么精良的装备

也是为了完成史上从未有人挑战过的

月背登陆任务

月球由于被地球引力潮汐锁定

始终只有“正面”对地可见

因此探测器位于月背时无法直接对地通讯

就必须依靠“二传手”来实现中继通信啦

嫦娥四号探测器

实现了世界首次人类探测器月背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首次完成地月拉格朗日L2点

中继星的全时稳定中继通信

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

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

五代爱豆——CE-5

出道时间:2020.11.24

现状:“土特产”取回,轨道器出差中

这次任务中

嫦娥姐姐可是大大地变了个样

因为五号的首要探测任务是“挖土”带回

所以嫦娥姐姐提前准备了

“往返票”和“购物车”

用于带回“土特产”

由于任务需要

嫦娥姐姐的结构组成也

进化成为“四合一”的重型王者装备

着陆器,负责降落月表,进行采样

上升器,负责携“土”上天,交接样本

轨道器,负责地月往返,转运样本

返回器,负责降落地面,送回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验证嫦娥五号的样本返回技术

我国早在2014年10月进行了

再入返回飞行试验

也即CE-5T1试验器的发射与回收

CE-5T1作为嫦五的“探路者”验证了工程的可行性

为嫦五顺利返回打下了前站

嫦娥五号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自动采样返回

有力推进科学技术领域重大跨越

工程上突破了窄窗口多轨道装订发射

月面自动采样与封装

月面起飞等众多

关键技术

极大提升了我国航天技术水平

为载人登月和深空探测

奠定了深厚的人才、技术、工程和科学基础

叮铃铃~~

讲到这里

我们的嫦娥进化史就告一段落了

小伙伴们知识点都掌握了没?

屏幕前细心的同学们

应该也能从中发现我国探月工程的路径规划啦

没错,就是传说中的

“绕、落、回”三步走战略

在已经开展的系列探月工程中

CE-1和CE-2负责“绕”

CE-3和CE-4负责“落”

CE-5则实现了“回”的突破

在接下来的探月旅程中

嫦娥六号、七号、八号等众兄弟姐妹们

也已经拿到号码牌在等待入场啦

随着探月家族的不断发展壮大

我们深空探索的脚步也将越走越远

瀚海星辰 遨游探索

靠的是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

我们能够在“月亮之上”再创佳绩

加油,中国航天!

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10月5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所属的“中国探月工程”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天问一号探测器进入日凌阶段。什么是日凌?为什么日凌期间会出现探测器与地面“失联”这样的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取得联系?

日凌,也叫火日合相,是指火星、地球运行到太阳的两侧,三者几乎处于一条直线上

太阳的辐射结结实实的影响到地球发往火星的指令信号,严重阻挡和干扰了地球与火星的通信往来。

为了减小各种不可预知的意外发生,日凌期间地球将和火星“失联”一段时间。

不只是天问一号、祝融号

大约自9月中下旬开始,包括“好奇”号、“毅力”号等各国在内的众多火星探测器都将陆续与地球失联。

但这段时间不会持续太久,10月中旬日凌结束后,火星探测器将继续开展科学探测。

“四人赛”之“嫦娥”“神舟”篇

今天神十四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由陈冬任指令长。

[微风]“四人赛”中有部分关于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成就的题目,包括“嫦娥”、“神舟”、“长征”、“天宫”、“天问”、“天舟”……各种航天名词时常出现在我们眼前耳边,先和朋友们共同学习飞行器名称和它们承担的职责。

[微风]知识点:

【嫦娥】探月卫星 直奔月球

【神舟】它是“客运”飞船

【长征】航天工程“运载工”

【天舟】它是“货运”飞船

【天问】火星探测是它第一个任务

【天宫】中国的空间实验室

[微风]今天交流“神舟”“嫦娥”的9道题,有“神五首飞-杨利伟”、“神七首次行走-翟志刚”、“探月计划-嫦娥工程”、“探月三期-绕落回”、“探月卫星-嫦娥号”、“嫦娥四号-西昌”、“嫦娥五号-文昌”。

[给力]记忆法:①常识题熟记,如神五杨、神七翟、探月嫦。②组合题择记,“探月三期-绕落回”看首尾“绕-回”。③同类题巧记,“嫦娥四号-西昌”“四-西同形”、“嫦娥五号-文昌”“五-文同声”。

学无止境,勤则可达,志存高远,恒亦能成。[握手][点亮平安灯]

2000年9月1日,“资源二号”01星升空后一路向西并开始传输数据。随后开始绕地球飞行,谁知几圈之后,卫星突然消失了。

用十年时间建造的卫星,难道就这么丢了?

当时的总设计师叶培建,正与骨干队伍赶往西安开展后续飞控工作,大家心情都很好,一路上有说有笑。

然而车子还没开出吕梁山,叶培建就接到了电话:“地面失去卫星信号,卫星失联了。”

叶培建当时就蒙了,急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虽然他一向是大家的主心骨,可这颗卫星却是他们耗费了十年的心血,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才研发出来的,怎么说丢就丢了呢?

叶培建瞬间感觉心里空荡荡的,如今卫星没飞几圈就丢了,他觉得辜负了国家对自己的期望!

大家见叶培建如此,也都神色黯然,空气中是让人微微窒息的安静和凝重。

可经过短暂的失落与茫然之后,叶培建似乎也慢慢冷静了下来,他感觉现在还不是伤心的时候,于是,他迅速开始思考补救的对策。

他想到:卫星在第二日早上还要飞抵我国上空,所以要赶到那个时间之前找到补救措施!

叶培建马上打电话询问卫星的电量情况,确定电池还能续航7个小时后,他又安排工作人员迅速查找问题。

问题很快被查明了,原来是卫星在飞行第三圈时,地面发出了一条不当的指令,导致卫星姿态发生了变化。

汽车还在崎岖不平的路上颠簸,叶培建一边指挥地面人员编写修正程序,一边火速赶往西安。

第二日,当卫星从东北方进入我国国境上空时,叶培建命令长春测控站上传修正后的指令。

大家屏息凝神,静待结果,没想到卫星接收到指令后,竟真的起死回生,乖乖地进入了原来预定的轨道。

此时,如坐针毡的叶老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后来这枚卫星也不负众望,它的寿命甚至超过了设计的时长,为我国的农业和国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精品卫星”。

而经历过此事后的叶老,对待工作更加精益求精。

他常说:“在航天界,一件小事做不好,就会满盘皆输,100减1,很可能等于0。所以我们每一个设计师对待每一件事情,都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责任大于天,责任大于命!”

秉承着责任大于天的理念,叶老此后担任了探月工程总指挥和总设计师,成功发射了多颗“嫦娥号”卫星,被称为“嫦娥之父”。

2000年,因贡献巨大,叶老获得“人民科学家“的国家荣誉称号。

从放弃国外的高薪聘请到回国从事科研工作,叶老已经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夜以继日工作50余年。

感谢“人民科学家”叶培建,祝愿叶老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作者:甄博

编辑:洛子画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人物#

“我希望那个车从山上掉下去,把我摔死”,2017年,再谈及“资源二号”卫星升空后的失联时,叶老依然难掩激动,当众哽咽

2002年10月27日上午11时17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里随着“10、9、8、7...”的读秒声,“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升空。

在它身上搭载的,正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遥感卫星“资源二号”,它的升空也预示着我国将在环境监测和科学试验领域有着零的突破。因此,所有人都对它寄予厚望。

然而,就在它冲破大气层,正式进入预定轨道后,意外发生了。

这颗卫星进入轨道后,头两圈的绕行都十分正常,与地面指挥中心的联系也很稳定。但是在进行第三圈时,卫星的姿态突然发生改变,随后就与地面失联。

而此时,担任资源二号卫星的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正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往西安的测控站赶。当他接到副总指挥的电话时,心里“咯噔”一下,还没等做好心理建设,就听到一句“卫星丢了”。

叶培建顿时脑袋一懵,随即泪流满面。

不过,在经过短暂的难过和自责后,叶培建又迅速重新冷静下来。他知道,卫星上的电池可以续航7个小时,他还有充足的时间找到问题的原因。

好在,当时已经有了手机这种通讯工具。叶老通过手机通话,遥控指挥副总指挥自查。在经过一阵紧张却又有序的检查后,最终确定问题的来源是因为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错误的指令,这才使得卫星姿态改变,最终导致失联。

在前往西安的测控站的山路上,叶培建通过手机指挥重新编写程序。在他手把手的指导下,指挥中心终于成功完成了漏洞修复,并完成上传。当卫星再一次经过我国上空时,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全部都睁大了眼睛,忐忑但期待的看着通讯台。

直到代表通讯恢复的绿灯重新亮起,指挥中心里爆发出一声声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电话那头的叶培建这才轻吁一口气。而这时他才发现,身上的秋装几乎已经全湿了。

15年后,在接受《共和国功勋人物》的专访时,叶老提及那个“惊险”时刻时,才后怕地表示:当听到“卫星丢了”时,他的脑子里只剩下一个声音,“希望那个车从山上掉下去,把我摔死”。

面对主持人不解的目光,叶老自嘲:如果我死了,还是个烈士;但是如果是卫星丢了,我真的无颜面对国家、无颜面对人民。

然而就当主持人下意识地反问,“那只是一份工作,而这是您的生命”时,叶老却正色道:“那个卫星太重要了。不仅是我们整个团队10年的努力,更是国家零的突破,它比我的生命更加重要。”

说到这里,叶老依然激动难当,忍不住当众哽咽,专访一度被迫中断。

航天人有一句话叫“100-1等于0”。在航天这种高尖领域,一点点疏忽便是毁于一旦,责任比命大。而这,也是叶培建这代航空人永远恪守的信条。

2004年,探月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叶培建担任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拟定了探月工程“三步走”的战略。

就这样,他带领着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究团队,在缺乏元器件、没有任何地面试验条件、甚至不知道该怎么飞到月球的情况下,从零开始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绕月卫星。

这颗卫星就是“嫦娥一号”卫星。从此,中国正式踏上了征服“星辰大海”的征程。

然而,虽然再次实现了“零的突破”,但叶老心里却一直“堵得慌”。

原来,嫦娥一号原定在2007年4月发射,但是由于一个兄弟型号的发射出了问题,导致团队不得不重新检查,以至于比预计时间晚了6个月。这直接导致了日本人抢在中国前面,发射了绕月卫星,而咱们中国就成了亚洲第二。

“两次了,很难受!”,即使已经过去十几年,但叶老依然痛心疾首,“1971年的‘东方红一号’,我们的卫星全国人民都能看见、能听见;日本人就弄了个‘铁疙瘩’,硬是比我们早了两个月,抢下了‘亚洲第一’。这次他们又比我们早一个月,又抢了‘亚洲第一’,太难受了!”

这个糟糕的经历,也坚定了叶培建一定要搞创新,要“干一点别人没干过的事”。

当时间转到2018年时,关于“嫦娥四号”的着陆计划,团队里起了争议。很多人认为应该照常降落在月球正面,因为这样更安全、更有把握。

而此时,正是已经退居二线的叶培建站出来,力排众议,坚持要在月球背面着陆,“别人都做过了,我们再做还有什么意思!我们要创新,我们要干一点别人没干过的事。”

也正是这个决定,让中国从此后来居上,走到了世界的前列。为此,美国国家宇航局副局长曾公开表示:“从此我们再不能说,中国人只能跟着我们干了。”

虽然收获了国内外的诸多荣誉,但叶老始终淡泊名利,过着简朴的生活。对于未来的生活,叶老给自己定下两个目标:一是继续帮助国家完成新的航天任务,二是为中国培养更多的航天人才。

每当有人劝说叶老要多休息时,叶老总是摆摆手,笑呵呵地说:“我还年轻,我觉得自己还能再干点事。”

致敬“人民科学家”叶培建,为中国航天喝彩!

#头条创作挑战赛#

#在头条看见彼此#

#故事#

1971年,苏联飞船返回地球,人们欢呼雀跃的迎接三位宇航员,却发现他们早已死在舱中!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时间回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美苏两国在各方面都要一决高下,航天事业更是重中之重。

 

随着1969年美国宇航员率先登陆月球,苏联方面自然也坐不住,主动开始进行探月计划,可惜并没有成功。

 

苏联高层只好另辟蹊径,放弃登月上面与美国争长短的想法,转而研究空间站技术,1971年,联盟十一号宇宙飞船搭载三名宇航员升空,他们分别是格奥尔基·多勃罗沃利斯基,维克托·帕查耶夫和弗拉季斯拉夫·沃尔科夫。

 

此次他们肩负着修复空间站,并在空间站生活、记录太空系列数据的重要任务,三个人在太空站共生活二十三天,圆满完成任务,取得了很多珍贵数据。

 

六月二十九日,他们需要执行最后一步任务——返回联盟十一号飞船,并乘坐这艘飞船返回地球。

 

但此时苏联航天局内部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事实上,联盟十一号本身设计只有两个位置,无法再容纳第三人,如果想要强行塞一个人进去,除非脱掉厚重的宇航员外套才有可能。

 

反对派认为这很不保险,万一在太空中发生什么问题,失去了航天服保护的宇航员将没有自保的能力。

 

而赞成派却认为,现在国际局势紧张,想要赶超美国,就必须要争分夺秒,飞出去没有问题,那返程的过程自然也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于是三位宇航员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进入联盟十一号飞船内部,等待着返回地球的指令。

 

6月30日,在万众瞩目下,联盟十一号飞船顺利启航,飞船顺利完成分离任务,数据一切正常,进入大气层后,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直保持联系的三名宇航员突然失联,无线电内一片安静,任凭地面指挥中心怎么呼叫,都毫无反应。

 

凌晨两点,宇航局在预定降落地点等到了降落的返回舱,在打开舱门的一刻,救援人员震惊地发现舱内全都是鲜血,三名宇航员浑身爆裂、身体干瘪,显然早已死亡!

 

三名太空英雄不明不白的惨死,对于苏联航天事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航天局立刻成立了专业调查组,最终确认了事故起源。

 

飞船共有三个部分构成:返回舱、轨道舱和工作舱,分离的方式是通过爆破螺栓来进行的,意外就发生在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爆破的一瞬间,返回舱的阀门受到冲击被打开了一道口子。

 

内外的高强度压力导致舱内的空气瞬间被抽入外太空,与此同时,整个返回舱开始急速旋转,三名宇航员在旋转的过程当中,由于没有宇航服的保护被迅速暴露在真空环境下,虽然他们在第一时间通过系统纠正了返回舱的旋转,但由于空间狭小,只能由靠在最外侧的宇航员尝试关闭制动阀。

 

然而,制动阀关闭过程太慢了,在真空环境下,三个人迅速失去意识,全身血管爆裂,不到一分钟,他们就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身体内部的气体被完全挤压出来,呈现出干瘪的死亡状态。

 

而这一系列惨剧的发生仅仅在一分钟之内,所以地面指挥部才会突然和宇航员失去联系。

 

事故发生后,为了纪念三位太空英雄,苏联航天局将他们郑重的葬在克里姆林宫的红场墓园,又将航天负责人卡马宁将军撤职查办。

此后,礼炮一号被禁用销毁,但事故已经发生,三位航天员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超美”计划执行的那一刻,若干年后苏联解体,不知领导人是否为自己争强好胜而导致的惨剧有过忏悔呢?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这是毛主席1965年写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诗句。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76年《诗刊》上。毛主席在忆旧颂新中,慷慨激昂,表达了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英雄气概。

如今的中国,筑梦蓝天,不但成真,而且领跑世界!

我们的“奋斗者号”深海探测器可以抵达10909米深海。

从“东方红”号卫星,

到“东风号”卫星,

再到气象卫星“风云”,

我们的探月卫星“嫦娥”,

行星探测卫星“天问”,

全球定位卫星“北斗”,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

还有——

我们的“长征”运载火箭,

我们的载人飞船“神舟”,

我们的货运飞船“天舟”……

我们可以在太空建设自己的空间试验室,航天员和科学家可以来往于地球与太空,在空间站进行空间科学实验,为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6月17日9点22我们的“神舟十二”载人飞船再次发射圆满成功,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名宇航员将飞赴中国空间站,经过几个小时的行程,天和核心舱已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宇航员乘组顺利进入核心舱,这也是我们宇航员首次进驻太空站。接着来,他们将按照指令在太空站工作3个月。

先辈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早已变成现实。

为风激电飞的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点赞!向航天英雄们致敬!

伟大的祖国万岁!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1950年,21岁的孙家栋在哈工大学俄语。元宵节时,就在他在学校食堂打好了红烧肉,准备开吃时,学校领导突然到食堂,宣布了一条重要消息,孙家栋的一生从此改变。

原来,校领导接到上级的紧急通知,要马上招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即刻出发。

当领导宣布通知后,同学们个个目瞪口呆!

参军可是一件无上光荣的事,更何况是蓝天战士的空军!

从小就有报国梦的孙家栋,来不及与姐姐打招呼,更来不及吃那碗红烧肉,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匆匆踏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由于孙家栋俄语学得好,成为空军第四航校的俄语翻译。

后来,他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被选送到苏联学习飞机发动机专业。

之后,又以所有科目全满分的成绩拿到了苏联最高苏维埃颁发的斯大林金质奖章。

孙家栋从苏联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了国防部,研究导弹。

1967年7月,国防科委汪参谋,找到孙家栋,让他从事造卫星的工作。

孙家栋服从上级命令,上任之后,孙家栋紧锣密鼓地干了三件事。

除了选调18位业务骨干人才外,他还修订了制造卫星的最简化方案。

最难的事就是找人拍板,孙家栋好不容易把前期的工作都准备好了,但是迟迟找不到拍板的人。

孙家栋急了,就找到了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刘华清上将。

他对上将说:“我是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孙家栋,负责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设计。”

说完,直接把一摞厚厚的图纸文件摆在刘华清面前,刘华清翻了翻,很是为难,皱着眉头说:“我不分管这个,也不懂卫星呀。”

孙家栋听了,直接冲着这位将军就说:“你懂也得管,不懂也得管,你们定了拍个板,我们就可以继续走下去!”

刘华清心想:这事拖不得,总得有人为此承担责任。

他下定决心对孙家栋说:“技术上你负责,其他问题我负责,我拍板吧”。

如今,刘清华回想起来,当时自己这么干,除了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外,还有一点儿傻大胆的味道。

1967年12月,多个部门联合召开了关于卫星方案的讨论,大家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将卫星的名字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同时,组织还要求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水平要高于苏联和美国的卫星。

可是,孙家栋发现,如果要按照之前的技术目标来看,恐怕很难完成此次任务。

所以,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孙家栋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打算把之前一些难完成的项目放在第二颗卫星中,现在先用最短的时间让卫星上天。

他对团队说:“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先送卫星上天。东方红一号是我们的第一步,只有成功地先迈出这一步,我们才会在太空筑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天路。”

大家听后,都被吓了一跳,但是在听完他的具体计划后,那些连专家都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这件事。

接着众人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但是很快就有一个更大的困难横在众人面前。

东方红卫星设计完成时,大家发现卫星表面的反光率很低,在地球上根本无法用肉眼看到,这跟我们想让全世界人民用肉眼就能看清卫星的计划不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科学家不眠不休,整天在办公室讨论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几日后,大家想出一个好方案,将卫星外形改成一个直径一米,拥有72面的球形,这样在反光时就能看到闪烁的光点。

但是在那个年代,国家工业薄弱,人才缺失,这些原因让研制卫星困难重重。

音乐盒是短波遥控系统,用铝板琴演奏乐曲,程序控制线路,如果想要成功播放乐曲,还要确保发送乐曲信号的天线可以同时展开。

但这四根天线展开容易,要想在太空中高速运转则成了一项较为复杂的难题。

现在发射日期迫在眉睫,大家只能想尽一切办法来克服各种困难,于是科技人员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模拟在太空中卫星旋转进行天线展开实验。

就这样一次、两次、三次、四次,做了数百次都没有成功,要么就是天线太轻甩不出来,要不就是天线太重,接口容易断开。

在实验过程中,大家也是由近距离观察到站在钢筋铁板后观察,但是眼看时间越来越少,孙家栋和大家更是彻夜在办公室讨论。

为了保持头脑清醒,能清楚地算出问题在哪,他直接在冰天雪地中进行计算,只为了能做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

就这样,在经过缜密的计算,大家找出设计缺陷,重新修改了天线的结构设计。

在实验房内,所有人都紧张地看着眼前的卫星,终于在经过几次实验后,卫星天线都能正常收缩,看到这一幕的众人激动得不得了。

1970年4月9日,东方红一号卫星运抵发射场。带着全国人民的期盼,东方红一号卫星一飞冲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到卫星上传出的《东方红》乐曲,中国成为了全世界第五个有能力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

65岁的孙家栋出任北斗导航系统总设计师,75岁还出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2019年,他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孙家栋的一生,因一碗红烧肉而改变,参与中国航天发展的全过程。

他总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附图:孙家栋院士

【美国媒体酸了,中国人说话不是闹着玩的,他们公开出来的计划,到现在看几乎都一一实现了。】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在6月29日的报道当中又提到了那句话——中国曾说无法将一颗土豆送上太空,现在他们目标火星。显然CNBC说的是中国计划在2033年载人探测这颗红色星球,而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是一个连土豆都无法送上太空的国家。

而这段话正是我们亲爱的毛主席在看到美苏相继向太空发射卫星之后,在1958年5月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而这句“我们怎能算是强国呢?我们甚至无法将一颗土豆送上太空。”就是出自于当时的感慨!可以说,为了中国人的梦想,为了中国也能够成为世界强国,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和努力,才换来了今天的成就。

面对中国在太空领域所取得的壮举,CNBC在6月29日的报道还依然用冷战的思维认为“宇宙成为美国和中国竞争科技霸权的又一战场,太空竞赛会对地球产生科技和军事影响。CNBC的文章列举中国航天着陆火星,空间站入驻等一系列成就后说,现在,中国又将目光对准了火星。5月天问一号成功降落后,中国计划在2033年载人探测这颗红色星球。而在整个报道中,显然有着酸酸的味道,毕竟中国做出的成就,也让美国为之佩服。

因为中国对外公开的所有计划,几乎都是一一实现,显然,中国不是在跟他们开玩笑,中国的每一部计划都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显然,中国又公布了2033年将载人探测火星,这绝对不是一个让他们嗤之以鼻的笑话,很有可能中国人将成为首先登陆火星的地球人。在中国公开的多种太空探索计划时,世界很多国家也都有过类似的计划,可是真正的结果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不是在开玩笑。

中国在2004年公布自己的探月计划时,也许谁都不相信,中国有能力登上月球,对中国的探月“绕”“落”“回”三步走。美国还果断的拒绝了我们加入国际空间站的请求,生怕我们学到她们的太空技术。2020年,嫦娥五号发射,12月1日,着陆月球表面,12月17日,成功钻取月壤并返回到了地球。同在当时的美国,日本,印度,俄罗斯都公布了自己登录月球的时间表(见下图报纸),那些当年吹过的牛皮,可是真正实现的只有中国。

中国的太空技术是在美国不断围堵的前提下,完全通过自力更生,自主研制出来的,并且中国的太空专利技术有很多是美国都不具备的,而这也得益于美国的封锁。比如,中国的AI控制技术,在飞行器着陆的自我控制上,就是美国所不具备的高尖端技术。包括在月球和火星着陆过程中飞行器的自我控制,完全避免了宣称控制所带来的时间差安全隐患,让AI自主决定降落过程的控制命令。而这样的技术也是令美国垂涎三尺,可是就是搞不出来。

可以说,我们拥有这样的技术,完全是拜美国所赐,美国为了不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太空技术,不仅限制我们进入国际空间站,而且还限制美国NASA与我们展开任何合作。可以说我们在太空领域的发展,几乎完全依靠我们自己的智慧,据统计在2000年1月至2021年6月之间,中国有关实体申请了6634项与太空旅行相关的专利,包括太空车和各种设备。而其中,近90%的专利申请是在过去5年半内提交的,可见中国在太空领域的科研成就已经是爆发式增长。

乔治华盛顿大学空间政策研究所所长佩斯(Scott Pace)对CNBC表示,“美国在太空能力的所有领域总体上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正在迅速缩小领先优势。”的确,我们在太空技术上正在与国际先进水平缩小差距,这些都是我们的科学家所付出的辛勤汗水换来的。曾经60年来,中国从“无法将一颗土豆送上太空”,到如今已经把120多种航天食品带上自己的空间站。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努力,也是航天人的不懈的追求。我们不是那个满世界吹牛逼的国家,我们的计划都是掷地有声,让世界看到中国人是最了不起的民族!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