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应用(或称“DApps”)的架构与 Web 2.0应用完全不同。
以 Medium 为例,它是一个简单的博客网站,用户可以在上面发布自己的内容,并与他人的内容进行互动。
作为一个 Web 2.0应用,Medium 听起来可能很简单,但是其架构中包含不少东西:
首先,必须有一个存储基本数据的地方,比如用户、帖子、标签、评论、点赞等等。这需要一个能够不断更新的数据库。
其次,后端代码(使用 Node.js、 Java 或 Python 等语言编写)必须定义 Medium 的业务逻辑。例如,当一个新用户注册,发布一个新的博客,或者评论别人的博客时,会发生什么?
再者,前端代码(通常用 JavaScript、 HTML 和 CSS 编写)必须定义 Medium 的 UI 逻辑。例如,网站看起来是什么样的,当用户与页面上的每个元素进行交互时会发生什么?
把所有这些拼在一起:当你在 Medium 上写博客文章时,你与它的前端交互,前端与后端交互,后端与数据库交互。所有这些代码都托管在中心化的服务器上,并通过互联网浏览器发送给用户。这是对当今大多数 Web 2.0应用工作方式的一个高阶概述。
毫不夸张地说,沉迷电子游戏是培育男孩过程中父母大多会遇到的问题。就像前文说的那样,许多孩子因为沉迷于游戏、网络而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在这一节中,我们将针对电子游戏展开详细说明。
玩电子游戏是一种浪费人生的行为。它与大人玩弹珠机无异,虽然玩的人很开心,但却毫无意义。
我曾观察过几个长期"宅"在家并有暴力倾向的青年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回归社会。看起来很可怜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拥有一段因沉迷于电子游戏而过着黑白颠倒生活的经历。
随着网络和掌上游戏机的不断普及,"与虚拟人物过招"已成为孩子长期闭门不出的最大原因。
不少人都曾说,电子游戏活跃了经济。但我想说的是,电子游戏不是孩子应该接触的东西(希望游戏厂商把相关技术应用于教育当中,比如编写电子教科书等)。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看到,绝大部分不能融人社会的青年都有沉迷于电子游戏的经历。可以说,游戏中"死尸累累"的战绩是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其实幼儿在有限的童年时光里,可以做各种有意义的事,比如体会人际关系的微妙之处、经历争执并克服心理障碍、自由地奔跑等。本应体验美好生活的孩子,却把所有时间放在了游戏上。
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他人意识",全然不顾他人的看法。
"对那个没有兴趣。"
"没有干劲。"
"有些倦了。"
虽说默许他们这么做的大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游戏却是最大的诱因。
对此我深有体会。在我小时候,升人五年级后,我就不再觉得家庭旅游是件快乐的事。对看海、吃饭、与家人的对话等都不感兴趣,我曾把宾馆的游戏中心作为唯一的消遣圣地。如果是拥有自控能力的青少年还好说,但年龄偏小的幼儿、学生因为没有自控能力,往往会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时放手不管,无疑是一种危险的行为。
此外,对于"每天只玩30分钟"这种迎合孩子的想法,我也持否定态度。因为即使只给30分钟时间玩游戏,依然有深陷其中的孩子。一旦沉迷其中,他们就会利用一切机会玩游戏,比如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去朋友家等。游戏如同麻药,不仅具有毒性,还会让孩子丧失判断力,因此我强烈建议让孩子远离游戏。
有人认为,孩子没在生活中发现其他有趣的东西,是因为社会环境不佳。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无论如何都应让小学生远离电子游戏。
禁止孩子用"大家都有"来博取同情
读到此处,相信很多妈妈都会想:"话虽如此,但有些难办。"
"大家都有!就我没有!"说这话的孩子,肯定会让人心生怜悯。
但其实每个想拥有游戏机的孩子都会说这句话。因为孩子知道,只要说出这句话,妈妈就会因为"唯独自家孩子没有"而最终妥协。
这是孩子惯用的撒手铜,也是对付妈妈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在父母看来,别人有的东西,自家孩子也不能缺。
比如,家长会上,妈妈只要听说"大家都有这个东西",就会想:"我也要给孩子买一个!"因为所有妈妈都害怕自家的孩子被孤立,所以在"原来大家都有呀?这样啊,那就没辙了"等一系列思想斗争后,就会最终认可这件事。
这时应采取以下应对方法。
首先,准备好全年级或全班的名册,然后向孩子逐一确认是不是孩子的朋友都拥有游戏机。比如,
"赵云有吗?"
"有。"
"李明呢?"
"有。"
"刘洋?"
"没有。"
"孙燕?"
"没有。"
此时建议家长态度稍微强硬一点,因为班级里肯定有没有游戏机的孩子。如果发现有没有游戏机的孩子,可以斥责孩子:"这就是你说的'大家都有'吗!"
如此一来,估计以后孩子就不敢再说"大家都有"了。
接下来再逐一确认孩子回答的真实性,如果发现孩子撒谎了,请严厉训斥孩子。这时必须让孩子知道"如果撒谎,后果会很严重"。
因为孩子深知父母的习惯,所以通常用"大家都有"来回复父母。无论是对那些看孩子可怜就会满足其要求的妈妈,还是只要孩子吵闹就会妥协的妈妈,孩子都会采用这个撒手铜。
妈妈也同样害怕与众不同
再举一例。
这是发生在我之前工作单位的真实事情。当时我参加了一个培训活动,其主题是"如何劝说不参加夏季补习班的妈妈"。这是一个角色扮演活动,我在其中扮演"劝说者"。年轻的我为了说服妈妈,开始努力地解释复习的必要。
"虽说会占用一些时间,但多次参加可以加深记忆哦!"结果无论我怎么列举理由,都不被接纳。这时旁人提醒我:"说'大家都参加',绝对有效!"
结果当我说出"大家都参加"后,那位妈妈欣然同意。经过此事,我才发现,原来妈妈本人也有从众心理,她们也害怕与众不同。#远离电子游戏#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