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字元化,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他和曹操是同乡,同处于一个时代。华佗的医术精湛,是继汉代名医张仲景之后,在历史上出现的另一位神医。"华神医"行医的故事,以及他和曹操的渊源,在民间流传甚广。
话说,华佗替人看病,不开药方,而是用佐料醋、蒜,姜替病人治肚子痛。
结果病人喝下这“药汤”后,拉出了几十条蛔虫,肚子不痛了,身体也痊愈了。
他又用绿苔替病人消肿,这些佐料和草药比比皆是,为看不起病的老百姓解决了大麻烦。
也就从那时以后,华佗在民间树立了威信,成了人人口中称赞的“神医”。
他还善用针灸,每当替病人针灸时,他总会问:酸不酸,麻不麻?
病人们都仰慕他神医之名,本来身上也没有大毛病,却说自己酸,或者说麻。
但这样并不能糊弄华佗,他自有手感,可以说针到病除。
华佗讲究辨证治病。他对待官吏和百姓同样的病症,却能开出不同的药方。原因是他认为官吏和百姓生活习性不同,饮食也不同,虽看似病症相同,却病因不同。
两位病症相同的人本来以为华佗开错药了,听了华佗的解释也将信将疑,但吃过药后,两人的病都好了。这下对华佗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华佗的名声越来越响亮,郡守也开始找他看病了。
这位郡守自认得了重病,遍访名医却不见起色,就找到了华佗。
华佗收取了高额的酬金,却没有给郡守开药方。郡守焦急,就催促华佗赶紧开药,华佗随手拿起一张纸,上面写了几句话,扔给郡守,头也不回地走了。
郡守捡起扔在地上的纸条,心中责怪华佗竟然如此无礼,再一看华佗上面写的字,全都是谩骂他的污秽之词,郡守更加气怒交加,急火攻心下,吐出了几口污浊的浓血。
郡守立刻感到呼吸顺畅,他这才知道华佗的用心。
华佗善于望闻问切,一次他见到一个名叫梅平的病人,他看了病人的脸色、舌苔,又诊了脉后,说道:贵君离家有多远?
梅平说:两百多里地。
华佗说:你每天走五六十里,四天大概就到家了吧!你出门已久,还是快回家吧!
事后,华佗对病人的家人说:梅平病入膏肓,无可挽救,他最多只能活五天时间,所以我劝你们赶紧回家,还可以与亲人见一面。
果然梅平四天到家,与亲人团聚后,第五天就死了。
又有一次,华佗遇见一个壮汉,正在酒店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他观察了一下说:贵君可有不适?
壮汉被华佗一问,甚是不悦,便逞强道:能吃能睡,力大无比,哪里有什么不适。
华佗提醒他:贵君还是注意点的好。
那位汉子没过多久,就一头栽在山岗上,中风而亡。
有位将军夫人,身体虚弱,华佗诊断后,说:夫人腹中有死胎。
将军夫人前不久刚刚流产,把这个情况告知华佗,华佗再仔细把脉后,还是坚称夫人腹中有死胎。
将军不理解,胎儿已经流出,怎么妻腹中还会有死胎?
华佗肯定地说:夫人的腹中乃是双生胎,随血流出的只是一个胎儿,另一个还在腹中。
将军便命接生婆来,果然从夫人腹中又取出一个死胎,有尺余长,全身发黑。
将军和夫人都佩服华佗的医术高明。
华佗对医术精益求精。他认为人体表的疮瘤可以用刀切除,体内的疮瘤为何不能用刀切除呢?
想要这样做,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病人的疼痛和出血的问题。于是,他发明了“麻沸散”,病人喝下“麻沸散”后,昏睡过去,华佗就能在病人麻醉的情况下,切除病人体内的肿瘤和坏的脏器。
华佗的“麻沸散”以曼陀罗花、川草乌为主药,不仅能使病人全身麻醉,还有止血的作用。
现代医学用乙醚进行全身麻醉还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华佗使用麻醉术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只可惜这种麻醉药的配方已经失传。
华佗的医术传奇经历被众人称颂,多次被地方官吏推举为孝廉,让他去做官,却都被华佗拒绝了。他自由散漫惯了,不想受朝廷的约束。
可后来,曹操因患有神经性头痛,便将华佗强招入宫。
曹操的这个病,治一治能好些,却无法根治,所以华佗只能像笼中鸟一样,被长期囚在宫中。
华佗想念亲人和他的病人,就谎称妻子病重,请假回到家中。
这事被曹操知道后,派人把华佗抓了回来,并下到狱中。
华佗自知难免一死,就将自己毕生所学,编写成三大卷医书,他交给狱卒,希望他能将此书流传后世,造福一方。
可狱卒怕自己受牵连,不肯接受,华佗悲愤和绝望中,将三卷医书全部烧毁了。
随后,他被害于狱中。
后来传说,有一页医书未被烧尽,已能治后人之百病,可见华佗的医术之“神”。
只可惜,即便这样的神人,也无法逃脱“人怕出名”这样的宿命,可叹可怜!
亳州市教师职称晋升教研科研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条:
1.高中教师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或获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科研论文评选省级三等奖2篇以上;初中和小学教师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1篇以上,或在市级以上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本学科教育教学论文2篇以上,或获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科研论文评选市级二等奖2篇以上。乡村教师不作获奖和公开发表论文要求,须提交在教育教学方面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方法介绍或学生管理经验总结1篇以上。
提供学术刊物原件或论文评选的文件、参评论文原稿及论文获奖证书原件。
乡村教师提交的教学方法介绍或学生管理经验总结,需经校长签字、学校盖章,经评审委员会鉴定须达到申报级别相应水平。
2.公开出版教育教学专著(合著中本人撰写的不少于4万字)1部以上。
提供著作原件。
3.参加经省级以上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列入中小学用书目录的国家课程教材、省级地方教材编写1次以上;或参加市级以上教育部门组织的课程资源开发、新课程实验等活动,成果在市级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公开出版(乡村教师县级以上)。
提供教材原件或经教育主管部门验证的成果推广证明及佐证性材料。
4.主持并完成市级以上教育科学(含规划课题)、电化教育研究、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培训研究等课题1项(乡村教师县级以上)。
提供课题立项申请书、立项批文、结题报告、成果鉴定书和结题证书等原始材料。非教育部门的课题视为无效材料。
5.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命题工作1次以上。
提供参加有关命题工作的有效证明材料。
老实学习《三字经》(52)
尽信书《书》不如无书
《三字经》云:“诗书易,乐春秋。如六经,当讲求。”
在上文里,我们介绍了“六经”的篇名和它的正面价值,结论是学习“六经”,对我们有莫大的积极意义。
可以,我们如果把“六经”读死了,变成了书呆子,就会适得其反,“六经”不但不是营养品,反倒变成毒药了。
据《礼记》综合评论道:“《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是什么意思呢?
“《诗》之失,愚”。俗话说,诗言志。有感而写,抒发情感,乐观积极,引人向上的诗歌,当然很好。可是,如果总是无病呻吟,咬文爵字,“关门闭户掩柴扉”,这类文人就愚蠢至极,笨蛋一个。
“《书》之失,诬”。我们读历史要注意,前朝的历史都是后朝人编写的,比如明朝的历史是清朝人编写的,朝廷出钱官修的明史,你能完全相信吗?除了历史上的人名、地名、时间是真的,其他内容,恐怕都不一定靠得住。中国的现代史更是不可信,中学的历史课本就经常改,我们小时候学的历史和后来披露的就有很大不同。日本人跟我们也学了这一手,也修改起他们的教科书了。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历史都是成功者编撰的,所以说,“书之失,诬”,要小心,你可能上当了。
“《乐》之失,奢”。艺术文化发达,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很奢靡,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是在其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衰亡败落的。清朝中期以后,八旗兵因为太过于安乐,军事能力大大颓废退化。乾隆第二次下江南的时候,视察浙江清兵大营,杭州的绿营兵吹奏箫管细乐迎驾,乾隆皇帝大怒,说:你们是军人,整天吹箫弄乐,还能骑马打仗吗?于是下令,军中只准用征鼓号角,其余笙管细乐一律禁止。
“《易》之失,贼”。一个人学点《易经》当然很好。可是动不动就掐指一算,变得神秘莫测,贼头鬼脑的,那就麻烦了。现在,各种“易经大师”满天飞,说的刻薄一点,这些人有不少都是骗子。况且,古人说“察见渊鱼者,不祥也”,历史上未卜先知,铁口直断的人,没有几个有好下场的。
“《礼》之失,烦”。礼仪礼貌固然很重要,但是过分讲究礼数,搞得繁文缛节就不好了,甚至很烦人。清朝前期的八旗人见面问安,能从老太爷、大少奶奶一直问到你家里面那个黄雀……真是令人作呕。
“《春秋》之失,乱”。了解一些历史上的春秋大义当然好,但有时候读历史也会出问题。古代的帝王们阅读历史,学阴谋诡计的占多数,真正把历史当面镜子的少之又少,这些人不读历史还坏不到哪里去,历史书读多了,反而会祸国殃民。
可见,怎么读书比读什么书,更重要。
02 23于合肥亳州路
女性必读《女四书》
——德斌解读《沈氏家训》(58)
“女四书”的第一部叫《女诫》,是汉朝班昭所著,其目的是为了教导女子做人的道理,内容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班昭是我国著名的女史学家,他的父亲叫班彪,兄长叫班固,她父亲着手写《汉书》,但是不幸英年早逝,没有写完这本书,结果他的兄长班固接着写。可是后来班固又遭到小人陷害,死在狱中。班昭就继承父兄的事业,在她40岁的时候,终于把《汉书》写完。
班昭人称曹大家(“大家”读音为“太姑”,所以《女诫》也叫《曹大家女诫》。 因为班昭14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同郡一户姓曹的人家, 她的先生叫曹世叔,所以别人称她曹大家。 因为曹大家非常有女德,所以后来皇帝延请她到宫廷里面教导后宫嫔妃,做了皇后的老师。当时的皇帝是汉和帝,在他驾崩后,因为新皇帝还小,便由邓太后主政。而曹大家是邓太后的老师,邓太后便请她来参与政务,这样就使班昭有机会为朝廷尽忠,辅佐朝廷。
班昭本人并不是一位女强人,虽然他直接帮助太后治理国政,地位很崇高。记载中说,她是一位生性温柔细腻的女子。她先生是外向活泼型的,她自己是温柔细腻型的。和先生在一起,夫妻生活非常的幸福美满。
“女四书”的第二部是《内训》。《内训》是明成祖的徐皇后为了教育宫中妇女,而对古圣先贤关于女子品德的教诲加以整理而成的书,全书分为20章,内容包括女德标准、女德修养、女德规范、母教之责等方面。这里,“训”是教训,“内”是指专门对妇女(因为女主内),主内很重要,甚至比主外还要重要,所以女德教育历来就特别受到重视。
“女四书”的第三部是《女论语》。这是唐朝一个叫宋若莘的女学士编著的。宋氏家族有五姊妹,都是具备女德的。宋若莘写的《女论语》是仿效《论语》的体例写的,《论语》的内容多半是孔子跟学生问答的方式写的。宋若昭是宋若莘的妹妹,她注释了姐姐写的这部《女论语》。宋若莘写的《女论语》,原版已失传,可能是因为妹妹给他做了注释,注释做完后原版就不需要了,所以直接用了它的注释版本。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就是这个版本。它以四字为一句,分12章,已经不是问答的体例,但是内容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女论语》又叫《宋尚宫·女论语》。“宋”是作者的姓氏, 尚宫是她的官职。尚宫是宫廷里面教化那些公主、后妃们(包括公子、王子这些宫里的人)的女官, 所以这个书也称为《宋尚宫·女论语》。
“女四书”的第四部叫做《女范捷录》, 是清朝初年王相的母亲刘氏所作,也是以宣传贞德教育为主 。该书分统论、后德、母仪、孝行、贞烈、忠义、慈爱、秉礼、智慧、勤俭、才德,共十一篇,宣扬古代的贞妇烈女和贤妻良母的事迹,称赞《女诫》《内训》等书。
这四部书被称为“女四书”,是中国历史上女德教育最重要的教材,由王相一一加以笺注而成。
明朝的时候,也有“女四书”的版本 。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由多文堂合刻的 《闺阁女四书集注》是一套对女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教材。 后来有人翻印此书,简称《女四书》,流传广泛,甚至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当时王相还没有编辑《女四书》,当然其中就没有《女范捷录》了。 但从那个时候日本流传的《女四书》来看,当时的《女四书》包括《女诫》《 女论语》《内训》和唐朝侯莫陈邈(“侯莫陈”三字是复姓)之妻郑式编写的《女孝经》,这就是日本的“女四书”。
女德教育在中国历史的漫长岁月里影响深远。言者谆谆,时至今日,我们深刻体会到古圣先贤的良苦用心,感激他们留给了后世女子最真切的良言警句。女性的教育关系着个人的幸福,子孙的贤良,也影响着国运的昌盛和世界的和平。《女四书》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已经不合时宜,但其精神实质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概打倒,而要谨慎地批判地吸收继承,发扬光大。
2021 07 22于合肥亳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