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知识
windows画图板(windows画图板怎么粘贴背景层)
2023-04-15 00:48

最近换了新的绘图板 每天嗷嗷的画画,怎么样 可爱吧

中国抗战历史影像:军事训练。1944年6月17日,在位于中国东南部的桂林步兵训练中心内,一名中国军人正在使用临时绘图板会制地图。从中国各地选拔出来的军人被集中到此处,接受各种不同科目的训练。美军通信兵照片。拍摄者:鲍尔马斯特。照片编号:SC222537、CBI-44-40074。#历史老照片# #抗日战争# #桂林头条#

小规模资料补充 鱼鹰斯基 米-30

详见“滚回绘图板”航空史上那些被淘汰的方案104-鱼鹰斯基 米-30,传送门可以在置顶回复中找到。

泥管大号,Found And Explained(发现和解释)这两天发了条非常精彩的视频。主题是米-30。当然了我发文章的时候可没有这么优秀的资料。视频本平台已经有朋友转载,搜索Mi-30即可。

Found And Explained之所以优秀,完全是因为引用了3D艺术家Andrei Stanavov制作的极其漂亮的3D模型。这里分享给大家。

回到项目本身,米-30是始于1972年米里设计局的项目,试图探索替代米-8直升机的方案,虽然在80年代末一度正式立项,但是还是没有躲过苏联解体的混乱。没有苏联,米里设计局不可能完成它。

机器人取代设计师?这几天一个新闻算是又刷出了建筑界的一波热度。机器人取代设计师自动生成施工图,给业主节省时间的同时还能节约成本,乍一听,很吓人,设计院的民工终要被这个智能化社会淘汰了。仔细想想好像哪里不对,设计院出图都是要盖章的,需要盖注册章、审图章,图纸上是凡有签字盖章的都是终身负责制,好了嘛,现在机器人出图了,房子倒了,火灾造成人员伤亡,这谁来负责,机器人吗?那这个问题我们再深入一些,一个项目从设计到竣工,图纸只占道很小的比重,中间包含了很多的现场服务,不是所有的内容图纸上都能提现出来,好了,现在谁去服务,机器人吗。这个行业确实有他的积弊存在,但是这是一个传统行业,跟餐饮业一样,原来厨师的柴火灶换成了燃气灶,设计行业也只是绘图板变成了电脑,生产工具的改变很难去颠覆一个行业。机器人出图,虽然我也不甚了解,但是可以预测的,他只是以另一种生产工具的形式出现,会带来行业效率的提升,降低图纸的错误率,最终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人,是生产工具的使用者。

没有计算机的时代,飞机设计企业的设计室是这样的——样样大观的绘图板成了这里最主要的生产工具,许许多多设计员俯在绘图板上没日没夜地画。几万张图才能拼成一架飞机的所有部件。要做一点设计修改,那简直是炼狱。

还是很厉害的

nordland 优质科技领域创作者

“滚回绘图板”航空史上那些被淘汰的方案124-重型卡莫夫

看我给大家画个饼,啊不对,是画个法棍儿。日前,一家名为“HyPr Space”的法国航天初创公司发布了它们的设计。有点新意。预计于2024年发射的第一型火箭,是“固液混合火箭”。这里说的固液混合不是我们长征6A那种液体芯级捆绑固体助推的固液混合,而是采用了固液混合发动机,使用液氧(LOX)/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的推进剂组合。固体火箭发动机有结构简单的特点,缺点是推进性能欠佳,很难调整推力,很难多次点火。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性能可以很好,可以多次点火,精确调整推力,缺点是结构复杂,成本高。固液混合,混合了两边的优点也混合了两边的缺点。

除此之外,这枚火箭还采用了塞式喷管(aerospike nozzle)。普通火箭采用的喷管大部分是钟型喷管,一直用,熟悉。缺点是火箭起飞时周围有大气,到了高空大气几乎没了,外界压力的变化会影响火箭燃气的扩张。普通火箭一级和二级喷管就很不一样,大家可以找来观察一下。但是如果你不想用多级火箭,想玩单级入轨(ssto),就得想办法用一个喷管同时满足在海平面和高空的压力环境。塞式喷管不是从外部限制燃气的膨胀,而是在内部用一个楔子或者锥子形的塞子引导燃气膨胀,让发动机在高低空都有很好的推力性能。

美国人在搞航天飞机的时候搞过塞式喷管,在X-33项目中,波音/洛克达因很严肃的搞出来了XRS-2200线性气动塞式发动机,推力高达1000千牛级别(图九)。但是因为X-33下马,1999年停止了研发。

总之,HyPr这个小火箭,有点意思,虽然只是一个亚轨道的,推力只有30千牛级别的小玩意。接下来,HyPr计划捆绑一圈做成入轨版,以及放大设计,推力增加十倍变成2.0版。

当然,这一切还都在绘图板上。

这枚小火箭的名字,叫Baguette-one,法棍一号。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Roscosmos)总经理罗戈津已经被普京免职,尤里.鲍里索夫继任总经理。

罗戈津上任的时候,俄罗斯的航天基本上处于最困难的时刻,当时的赫鲁尼切夫中心处于破产状态,甚至没有钱支付工资。其他企业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腐败横行。而在航天部门,甚至还用纸和绘图板在进行设计。科学号多功能实验舱一扔二十年,成了著名的俄罗斯航天之耻,永远等不来的第二年发射。东方航天发射场第一阶段的基础建设举步维艰,当时的总承包商,一些关键基础设施没完工就跑路了,这显然跟腐败有关。

无论罗戈津最近在俄乌战争期间发表的一些大嘴言论有多著名,他在这几年任职期间的成绩还是很显著的,起码给国际空间站补充了两个模块,拖了N多年的科学号给发射到国际空间站去了。还给宇航员提高了工资,培养了年轻的新一代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拍电影,也吸引了年轻一代俄罗斯青年的注意力。莫斯科和鄂木斯克的赫鲁尼切夫中心工厂出现了配备现代设备的新车间。东方号航天发射场第二阶段的建设即将完成,家属区的住宅楼也建成了。联盟2火箭也对控制系统进行了数字化升级,还给拜科努尔建设了新的道路,在哈萨克斯坦骚乱期间保持了稳定。俄罗斯新一代安加拉火箭也开始进行发射,开始设计新一代可回收火箭。

但是话说回来,这几年,其他国家也没闲着。中国发射了自己的空间站,开始在太空有宇航员常驻。而美国出现了马斯克这个奇人,可回收火箭与星舰都是跨时代的产物。罗戈津的成就在于把俄罗斯航天从腐败和低效的泥潭里面拉出来,走上了正轨,但是还远没有到腾飞的地步。严格来说,俄罗斯的航天目前还是在吃苏联时代的老本,

旁轴取景中画幅相机的选择-高端机

Plaubel是一家由 Hugo Schrader 于 1902 年创立的德国相机制造商,以 1911 年首次推出的 Makina 系列新闻相机而闻名。到 1970 年代,Hugo Schrader 的儿子 Goetz Schrader 出售该了公司,直到1975 年,日本土井集团的土井公夫收购了这家公司。此后不久,土井使用尼康专门开发的镜头开发新相机。

原型机叫做Makinette 67,1976 年在 Photokina 上首次亮相。然而,土井对设计并不满意,于是又回到了绘图板上。他寻求柯尼卡的帮助并招募了内田康夫(柯尼卡 C35 EF “Pikkari”的设计师)) 作为首席设计师。两个关键要求是中画幅和镜头必须出色,同时紧凑性、耐用性和易于操作性也很重要。土井和内田之间存在一些分歧:土井希望相机是自动曝光的,而内田则想要柯尼卡的镜头而不是尼康的镜头。土井放弃了前者,同意使用带有手动控制的内置测光表,而内田在测试副本并发现它具有非凡的质量后接受了尼克尔 80/2.8 镜头(相当于 40 毫米)。

最终的结果是一个支撑式折叠旁轴相机,镜头上有一个传统的胶片拨杆、快门速度和光圈拨盘,还有一个有点奇怪但功能非常强大的对焦拨盘在快门释放按钮周围。该转盘的位置允许用户用手指调焦—常见取景器测距黄斑,可以非常轻松快速地拍照。

机身背面的进片杆下方是一个小按钮,用于激活测光表——取景器窗口中的基本三个 LED 读数。显然,需要一个电池来为仪表供电,但相机的其余部分仍然是完全机械的。

后来的 Plaubel Makina W67 采用了广角 Nikkor 55/4.5 镜头(相当于约 28mm)和一些设计变化,例如带棱纹的机身和对焦转盘周围的橡胶环。

如果您更喜欢可更换镜头相机,可以看看Mamiya 6或Mamiya 7—这两款相机都备受推崇,但在设计和操作上与 Plaubel Makina 67 完全不同。它们的价格也会更高,尤其是 Mamiya 7 ,但获得了可更换镜头和光圈优先自动曝光等优势。

国内公司不知道都用什么软件做设计。在富士通工作了五年,反正他们从画图到pcb板到实装各个流程的设计软件都是自己公司开发的。还有元件库以及进货渠道库和价格库。都是自己公司的一个月有时候会更新好几次。估计是被美国制裁怕了。以前不理解日本很多公司为啥什么都要自己公司掌握在自己手里。现在明白为啥了。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1年,四川省成都市顺城大街冠城广场写字楼里,一名CAD绘图员在所在广告公司办公室里的留影。姑娘毕业于成都大学都江堰校区,应聘到这家广告公司从事绘图工作,也算是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完美转变,开始用小小的数位板,大大的绘图仪,绘制了她的完美人生。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