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为什么要发动襄樊之战?最后又为什么没能逃回益州?
三国时期的公元219年是一个仅次于208年赤壁之战的英雄年份,魏蜀吴三国在荆州展开了一场殊死角逐,谁也不会想到,一年的时间,会发生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刘备没有想到1月黄忠在定军山才斩杀了夏侯渊,占领了汉中,形势一片大好,到了12月兄弟关羽就身首异处,自己还丢了半壁江山。曹操也没想到,年初经历了赤壁之战之后又一个至暗时刻,一年的时间,局势又朝着向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孙权更没有想到,赤壁之战之后一直走背运的自己,在这一年会突然时来运转,不仅自己最大的威胁关羽被擒获,而且心心念念的荆州也被彻底收入了囊中。
那么我们首先要问这么一个问题,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是一个冒失行动吗?他真的得到刘备的默许了吗?其实关羽和守襄樊的曹仁之间的只是一场连续了几年的拉锯战,而并非是关羽没来由地单纯为了骄傲的面子而发动的战争。为了配合刘备进击汉中,公元217年,关羽就零星派部分沿汉水涉水而上和魏将文聘有过小规模的冲突,为了抵御关羽,曹操派曹仁总督宛洛军事,驻扎在襄阳,后来因为刘备在汉中声势浩大,宛洛一带爆发了此起彼伏的叛乱,尤其以宛城的侯音为甚,在1月,曹仁回援和庞德一起平叛,注意,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关羽并没有行动,而是在等待更好的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六七月长江中游地区梅雨季节的涨水期,刘备最早的军队资本,也可以说在赤壁之战中能和孙权联合抗击曹操的最大的军事资本就是关羽当年操练的一万水军。襄阳在汉水之南,樊城在汉水之北,关羽的真正的目的是拿下襄樊,控制住汉水的上游水道,和汉中连成一体。后来的故事脚本也一如关羽的规划一样,利用水位上移,围困了樊城,同时也顺便水淹七军,打败了救援的于禁和庞德。
关羽的襄樊之战也吸引了曹魏方面的注意力,为刘备新得的汉中缓解了不少压力,彼时汉中虽算得上战略要冲,但只是一块空地,住民早已被曹操迁回了中原,所以说刘备名义上拿下的土地,在当时并没有多少油水,否则曹操也不会轻易就放弃汉中。为了配合关羽,刘备让当时镇守荆州通往益州长江口门户的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翻山越岭袭取了上庸等东三郡,占据了汉水上游,和关羽的部队形成了犄角之势。但是刘备最大的败招在于又派去义子刘封做监军,成为了孟达名义的顶头上司,这让掌握军队实权的孟达很是不爽,这也为后来不派兵支援关羽埋下了祸根。
关羽的荆州兵大概在5万左右,带出去襄樊之战在3万上下,凛冬将至,军队装束,补给都成问题,关羽也希望尽快拿下汉水两岸的这两座关键城池,何况徐晃的第二波救援部队已到,第三波张辽的部分也在拔营的路上,在上庸援军无法支援的情况下,只能动用荆州的本部兵马,关羽大概又从江陵调走了1万5千人左右,本部的守军合计也就在5千上下,在被吕蒙奇袭之后,心理防线也就瞬间崩溃了。
说关羽大意失荆州,当然确实是大意了,但是也不能完全将责任怪在关羽身上。因为当时从地理条件上来说,关羽一旦占据襄樊,对于东吴的威胁就太大了。本来占据江陵就已经扼守在长江口的上游,再占据襄樊,那汉水一线,从荆州到汉中就被完全打通,一旦吴蜀失和,蜀军可以完全顺江而下,呈泰山压顶之势。而站在关羽这个角度考虑,吴蜀之间虽有摩擦,但是毕竟赤壁之战合作过,在强大的魏国压力下也是唇齿相依的关系,而且新近也以湘水为届,归还了长沙,零陵等郡给东吴,孙权也在东线配合攻打合肥,背后插刀的可能性确实不大。再加上守江陵的是刘备的小舅子糜芳,是自己人,再怎么也会拼尽全力固守江陵的,直到战败听到江陵丢失的消息,关羽也是第一时间南归想要夺回江陵,而没有选择走汉水到上庸,错失了唯一可能的逃生之路。
从南归想要夺回江陵的那一刻开始,关羽就注定走上了不归路,陆逊早就派人夺取了宜都,堵死了回川的长江口,困守在麦城的关羽唯一的出路就是翻山越岭走西北方向到上庸,那是回川的唯一出路。
有人说,为什么孟达不去接应关羽,其实孟达即使有心,也无力,茫茫大巴山,孟达到哪里去寻关羽,真实的史实里,关羽从败走麦城到被抓获也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不是演义里说的早就设好什么埋伏。孙权应该也是展开了地毯式的搜捕才最终擒获关羽。
所以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从时间点上没有任何问题,虽然说最后是大意被孙权在背后插了一刀,但是如果刘备的小舅子和义子在关键时刻能够给力些,关羽实际上还是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的。
站在刘备的角度,他应该对于关羽的死要负主要责任,除了上面说的糜芳和刘封之外,荆州如此重要的地势,无险可依,守备难度要远远大于益州,他早就应该派得力干将和部队补充进入荆州协防。庞统落凤坡之前,荆州还尚有诸葛亮和赵云,之后就只剩关羽一人,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备在公元219年先得汉中,复失荆州未免有些做了赔本生意。
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以外,实际上还有第四个国家“燕国”。
三国时期,除了刘备建立的蜀汉,曹丕建立的魏国,孙权建立的吴国以外,还有一个割据东北的国家那就是公孙家族的“燕国”。
公孙家族以辽东地区为大本营,往西南占领了朝鲜北部,往东北打败了高句丽等民族,算是三国时代的“第四个政权”。
公孙家族从公孙度开始,经历了公孙康、公孙恭,直到公孙渊时被魏国消灭,前后割据辽东以及朝鲜北部将近半个世纪,共三代人、四位君主。
公孙渊在位时,自称燕王,既与魏国开战,又与吴国交恶,最后被魏明帝派遣司马懿攻灭。
燕国的领土大小虽然比不上魏蜀吴任何一方,但也有辽东郡(10个县)、辽东属国(6个县)、玄菟郡(2个县)、乐浪郡(7个县)、带方郡(6个县)等地。公元238年,魏国在消灭燕国之后,统计当地人口时发现竟然有“户四万余,人口三十万”之多。
不过司马懿消灭燕国时,在辽东大规模屠城以及迁移当地居民到内地,结果导致周边的高句丽再次强大起来。失去了公孙家族的压制之后,东北的周边形势再次变得复杂起来。
司马懿消灭公孙渊是在公元238年,这一年就是燕国灭亡的时间。到了几十年之后晋朝统一三国时,辽东本地的人口竟然已经从公孙家族统治时的“户四万余,人口三十万”大大下降为了晋朝时的“人口十余万”,可见辽东人口不增反减,经济也受到毁灭性打击。
不过,司马懿当年消灭公孙家族与燕国也是古代战争史上的奇迹和长途奔袭作战的典范了。@头条号@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怎样捋清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历史脉络#
1.三国(魏蜀吴)
公元184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189年,董卓进京,诛杀宦官,掌握政权,不服董卓的豪门贵族军阀,联合起兵,汉末,军阀割据开始。经过30多年相互征战,最后形成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曹操被封为魏王,220年,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次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三国开始。249年,曹魏司马懿击败曹爽,掌握曹魏大权,自此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相继控制曹魏大权,263年,曹魏灭蜀汉,司马昭封晋王。
2,西晋
公元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80年,灭东吴,统一南北,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分乱,形成短暂的而好景不长的统一。 290年,司马炎死,其子司马衷继位,号称白痴皇帝,导致皇权旁落,引发八王之乱。内迁胡人趁乱起兵,匈奴人刘渊先后攻占西晋首都洛阳,长安,316年,西晋灭亡,造成五胡乱华,汉人衣冠南渡,开始大量迁移江南。
3.东晋与十六国
317年,东晋在江南大士族的支持下建立。而北方黄河流域被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匈奴,羯族,鲜卑族,氐族羌族等蹂躏,成为历史上最黑暗的五胡乱华时期。这个期间,北方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割据政权,东晋也北伐过,都前功尽弃。383年,氐族人建立的前秦与东晋,在淝水开战,前秦失败,北方再度分裂,386年,鲜卑族的拓拔部建立北魏。
4.南朝
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南朝宋,曾几次北伐,与此同时,北魏439年,统一北方黄河流域,双方谁也击败不了谁,形成并立状态,南北朝开始。479年,萧道成废刘宋皇帝,称帝,建立南朝齐,502年,萧衍废南齐皇帝,称帝,建立南朝梁,557年,陈霸先称帝,建立南朝陈,589年,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南朝结束。
5.北朝
北魏于439年,结束十六国混乱,统一北方,几度南征,无法击败南朝。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北魏末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北方边镇起义叛乱,统治阶级内部倾轧,尔朱荣在外崛起,528年率兵占领洛阳,制造河阴之变,使北魏中央大权旁落,尔朱荣之后,形成军阀割据,东面是高欢,西部关中是宇文泰,534年,分别建立东魏,西魏,等二人病逝后,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东魏皇帝,建立北齐,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建立北周。577年,北周武帝率兵灭北齐,统一北方,次年病逝。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南朝陈,统一南北,标志着从西晋末年开始的300多年的战乱结束,隋唐盛世的到来。
中国历史和文化
黄尧舜到了夏商,王武征服了西汉。东周,春秋战国。战国七雄与秦侯强。嬴政被称为秦始皇,陈胜起义占领了光武。楚霸王名项羽,刘邦强在楚汉之争。西汉末年,辛莽怀孕,东汉时,刘秀在洛阳。东汉末年,有三个国家,魏蜀吴成为国王。司马燕建立了西晋,吴死于西晋。吴健有十六个国家,东晋时迁都建康。别忘了匈奴是鲜卑,也是捷强。鲜卑拓跋建立北魏,从此国家分为南北。北魏、齐、周称为北朝,宋、齐、梁、陈在南方。隋文帝建隋朝灭陈,李渊起兵建唐朝。唐朝改周朝,武侯当皇帝。五十代为王,五代为梁、唐、晋、汉、周,
十个最大的国家属于南唐。
契丹起于北方,名辽入汴梁。北宋建立于赵匡胤,宋与辽的对抗持续了很长时间。西夏和吐蕃,边疆政权为王。真洪雁阿骨打,晋朝灭辽,擒宋帝。康之变灭北宋,从南宋走向苏杭。随着蒙古国号元的崛起,成吉思汗领导了扩张。元朝的红色起义建立了明朝的朱元璋。女真东北建设后变成了黄金,女真因满清而出名。后来改晋为清朝,民国建立废帝。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方的复兴与崛起。
刘备不愧是一代枭雄,一生不重用赵云,临终才告诉赵云原因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群雄并起。一个又一个令人熟知的英雄故事划破历史的长空,让人回味无穷,其中单说刘备的事迹,那绝对是一代枭雄的发家史。
东汉末年,汉皇室像一颗流星一样,渐渐的在空中迸裂,消散在黑暗中。彼时,中原地区分裂割据局面鼎盛,社会阶级矛盾激化,百姓苦不堪言,这时一直隐姓埋名的汉皇室宗亲刘备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光复汉室。
刘备想要光复汉室这个想法能体现他的雄心壮志,但现实却是双拳难敌四手,他一个人没有办法改变现状,所以他只能在民间游走,寻找和他有共同志向的人,然后一起干一番大事业。
就在这时,公孙瓒与袁绍展开大战,并且落了下风,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去解救,公孙瓒见有救兵,心下大喜,并且在成功活命后将赵云引荐给了刘备,刘备惜才,主动和赵云接触。
赵云因为骁勇善战,但平时并不擅长与人交往,所以他们刚开始聊天的气氛不热络,但是在酒酣畅饮之后,他们对天下的发展变化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刘备本身就是个文化人,他没想到赵云能有这番觉悟,所以刘备就有意愿想和赵云结交成朋友,然后再将其招入门下。在刘备的努力下,二人确实成为了密友,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赵云不得不暂时和刘备分别。
赵云走后,刘备继续自己的宏伟大业,在一次战争中,赵云见到了多年不见的挚友刘备。此时的赵云已经小有成就,看到自己的朋友刘备也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一时之间激动的难以言语。
刘备盛情邀请赵云加入自己的队伍,那时赵云也没有君主服侍,所以就同意了刘备的建议,有了赵云的助推,刘备的事业就更加顺风顺水了,一路占领了魏蜀吴三国。在众多战役中,都有赵云不懈努力的身影,赵云给刘备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刘备觉得有赵云在,仗就打赢了一半儿。
按道理讲,赵云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作为曾经的密友,以及现在的上司,刘备也应该表示自己对赵云的尊敬和器重,多提拔提拔赵云。但是恰恰相反,赵云一直不得重用,刘备的做法在外人看来就有些不地道了。
如果深扒《三国演义》,就会发现刘备的所作所为不是没有道理。读过原著的人都知道,刘备虽然非常精明,一生都风光无限,可是他却有一个不省心的儿子,刘禅,拿不上台面。
刘备人中龙凤,他太了解自己的儿子根本不是一个将相之才,但是刘家就这一根独苗,以后肯定要继承自己的位置,所以刘备不得不早早的为自己儿子做打算。
刘备明白,自己必须在去世前找到一个得力的助手,方便以后能辅佐刘禅,而且这个人得是自己信得过的,还不会威胁到日后刘禅的根基。
大臣赵云自然而然的就被刘备选中了,赵云此时已经是牙门将军,但是刘备并不重用他,其实是有意而为之,赵云不得重用才不会被派去打仗,如果赵云战功赫赫,到时候刘备不得不提拔赵云。
到那时也就意味着,赵云身上的担子更重,再想要让他回来辅佐刘禅,恐怕也是有所顾忌,所以刘备不重用赵云是为了更长远的打算。
其次,赵云这个人性子太直接了,他不适合做一个领导者,正因如此,赵云不会威胁到刘禅的地位。但凭借刘备对赵云的了解,如果指点赵云去打仗,那赵云能一定能够完成的非常好,但是如果让赵云来指点江山,赵云肯定弄得一团糟。
但刘备内心真实的想法肯定不会告诉他人,这就让人误会刘备忘恩负义,不想重用赵云,其实非也。而刘备会选择赵云不选择身边的两位结义兄弟也是有原因的。
在大意失荆州之后,曹操将刘备步步紧逼,无奈之下只能撤军逃跑,只要还活着就会有转机,但是他们要带领着荆州的老老少少一起逃跑,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权衡利弊之后,刘备只能选择放弃百姓,带着自己手下的几员大将逃跑,赵云、关羽、张飞皆在其中,连妻儿子都留在了后方,但是他们跑了一段路之后,刘备的手下发现赵云不知所踪。
刘备非常担心赵云,然而,刚想回去解救赵云时,才发现远处赵云正骑着马向他们奔来,手中还有一个布包。走近一看,刘备才发现赵云手中是他尚在襁褓中的儿子刘禅,马背上还坐着刘备的妻子。
刘备看到赵云的所作所为非常感激,如若不是赵云,自己恐怕会失去唯一的儿子。就连自己的结义兄弟都做不到如他这般,便能看出赵云的忠和勇,更何况自己的儿子刘禅还是赵云所救,所以刘备就选择了他。
因此,实际上赵云和刘备之间的感情,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的,不仅有知遇之恩,还有挚友之情。总而言之,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存在私人恩怨。
赵云和刘备之间的感情用一句话形容最贴切不过了,那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三国风云中当属刘备的手下能人最多,但是无奈刘备有一个不成器的儿子,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刘备一生风光无限,但是辛苦打下的江山断送在刘禅的手上,或许就是刘备的命运吧!
难道带十万大兵回三国,真的能统一三国吗?
今天看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说带10万特种兵,拿着AK47配个1亿发子弹,装备很牛逼,三级头,三级甲,急救包等医药品穿越到三国,干掉魏蜀吴最后统一三国!
这个理论上来说可行,但是实际上很难!先不说10万人军需补给,就是每天的粮食消耗也是天文数字,况且占领下来一座城池还要有人守着,10万人分散还怎么玩啊!
所以只能通过扶持一个国家这样应该能快速统一全国,然后迎娶大小乔,最后统一全球吧!
#最后统一三国的为啥不是刘备的蜀国#
魏蜀吴三分天下中蜀汉的国力最弱,所以最终无法统一全国,其实刘备集团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是有统一三国的机会的,但胜利的天平最终没有站在他们那边,总之有以下原因:
1,刘备集团起步较晚,起点也最低,刘备最初只是个织席贩履之辈,而关羽和张飞都是小商贩,能奠定刘备统治核心的还是那个中山靖王之后,皇室宗亲,相比于曹操的校尉出身,孙权的太守出身,刘备是真正的白手起家,曹操统一北方时刘备还在寄人篱下,东吴孙权直接承袭父兄基业,也有了江东六郡,即使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后实力上也无法和曹魏孙权相比。
2,刘备太重义气和仁义道德,错失了大好机会,刘备讨伐刘璋时就因为同是汉室宗亲而犹犹豫豫,庞统提出用鸿门宴杀掉刘璋时刘备选择了放弃,最后错失兵不血刃占领成都的机会,为给关羽张飞报仇而战败于夷陵,从此失去了最终统一天下的机会。
3,刘备急功近利,称王太早,前期迅速发展也滋生了享乐主义,过早的称汉中王其实是将刘备处于众矢之的,攻下成都后确实封赏大批人,也听不进赵云的劝谏,如果他遵从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或许会更好。
4,隆中对战略无视东吴的存在也是一大败笔,再加上蜀汉后继无人,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总得说起来刘备是成功的,从一个织席贩履之辈白手起家建立蜀汉基业,三分天下有其一已经是极限了,若想统一三国除非曹魏和东吴有重大的失误,但历史上他们也没出现失误问题,所以刘备的失败是必然的。
老实学习《三字经》(87)
三国二晋朝 变天如变脸
《三字经》云:“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曹丕是曹操的大儿子,他篡夺了汉献帝的帝位,国号魏,建都洛阳。以前的蜀汉刘备,东吴孙权,北魏曹操三家早就都在争夺汉朝的天下。“三国”时期的历史并不长,只有60年的时间,其中蜀汉历刘备、刘禅二主,43年;东吴历孙权、孙亮、孙休、孙皓四主,52年;北魏的曹家勉强支撑了五代,坚持了46年“五马同曹”的局面。到了司马师废曹芳、杀曹爽、刺曹髦,再到司马炎手里,干脆逼着曹奂禅位,又消灭了蜀国,荡平了吴国,最后才统一了天下。
司马炎建立晋朝,建都洛阳,史称晋武帝,开始了西晋王朝51年历史。晋武帝统一全国,志得意满,开始“日事游宴”,怠于政事。司马家族本来靠阴谋起家,善于玩弄权术,而马马炎却生了一个白痴儿子司马衷。公元290年,司马衷即位,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蛤蟆皇帝”晋惠帝。
据说有一次,晋惠帝听到御花园池塘边有蛙鸣之声,就问随从:“此蛙为谁而鸣,为公抑或为私?”太监们面面相觑,有聪明伶俐的回答说:“官地中鸣者为官,私地中鸣者为私。”。还有一年,全国饥荒,饿死无数百姓。地方官员把灾情报上来,呆头鸡晋惠帝竟然问道:“为什么人会饿死呢?”大臣们回答说:“因为没有粮食吃。”晋惠帝思考了一会,忽然说:“何不食肉糜?”怎么不吃肉粥啊!大臣们听了,无不目瞪口呆,皇帝昏聩如此,天下岂能不乱?
西晋出了这样一个痴呆皇帝,大臣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于是赵王司马马伦首先把晋惠帝软禁起来,自己称皇帝,并且皇恩浩荡,所有封官,官升一级。那个时候的官帽都用貂尾做装饰,司马伦封的官实在太多,实在太猛了,貂尾一时不够用,才演出了“狗尾续貂”的闹剧。各地的诸侯王为了争夺帝位,展开厮杀,史称“八王之乱”。
王朝内部的“八王之乱”延续了16年,到了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毒死了晋惠帝,另立惠帝的弟弟司马炽为晋怀帝。这时,外部的“五胡乱华”也开始了,司马炽这位晋怀帝才做了6年皇帝,就被北汉王刘聪俘虏了。刘渊、刘聪父子本来是北方的匈奴贵族,自称汉王。刘渊死后,刘聪继位,开始进攻洛阳。先杀了晋怀帝,又攻下长安,再杀了晋愍帝。
西晋王朝从司马氏阴谋篡夺曹魏政权开始,经过祖孙四代,总共才维持了51年,其结局比曹魏还要凄惨。西晋灭亡以后,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起兵作乱,前后一共出现了16个割据政权,历史上叫做“五胡16国”。
西晋的国都长安虽然被攻陷,但南方还在晋朝的掌握之中,于是北方的士绅贵族纷纷逃到江南避难。镇守建康的琅琊王司马睿(现在的南京)挑选有名望的士绅106人辅佐,于公元317年在建康即位,重建晋朝,称为晋元帝。为了和司马炎建立的西晋相区别,历史上把这个朝代称为“东晋”。
西晋和东晋,加起来一共155年,其中西晋51年,东晋104年。
一个时代,朝廷变换就像川剧变脸一样,这就是三国二晋时期。
03 09于合肥亳州路
夷陵之战:刘备输得有多惨?看看阵亡名单便可知晓
“三国”魏、蜀、吴的创立之主分别是曹操、刘备、孙权,三个人都是身负气运的雄主,放在任何朝代都可称为开国明君。但这三个人里边,当属刘备的起家之路最为艰难。刘备是汉室后裔,可他这一脉也是汉武帝“推恩令”的众多受害者之一。
推恩令削弱了众多诸侯王的势力,诸侯王们越往后,后代被分到的土地就越小。刘备自称为中山靖王之后,到了刘备这一代也只是一介织席贩履的平民。可是先贤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刘备正是那个被上天选中的人。
刘备在汉末黄巾起义期间结识了关羽、张飞二人,并与之结为兄弟。三人招兵买马,在抵抗黄巾军的一系列战争中屡立战功,逐渐有了名气。可汉室衰弱,被董卓把持朝政,于是刘备便率领自己的亲信部众参与到讨伐董卓的起义军中。
董卓被推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在此过程中辗转于公孙瓒、陶谦、吕布的门下,逐渐积攒着自己的势力,也曾一度掌控徐州城成为小的割据势力。后被吕布击败,无奈投奔曹操,被认作汉献帝的皇叔,所以后来很多人称他为刘皇叔。
后来,刘备高举着抵抗曹贼的大旗,得到荆州太守刘表的公子刘琦的帮助,并在之后顺利夺取荆州城。值得一提的是,在占领荆州的过程中刘备“三顾茅庐”得到了卧龙诸葛亮的辅佐,一时间刘备逐渐站稳了脚跟。
根据诸葛亮的战略规划,刘备以荆州为大本营,向西夺取了川蜀之地。川蜀之地是刘备得以建立政权的最大保障。一来,川蜀之地连绵险峻大山,使其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二来,川蜀之地土地宽广、沃野千里,使刘备得到了养兵的保障;最后,始皇嬴政和高祖刘邦都是以川蜀为本夺得天下的,所以这里是龙兴之地。
夺取西川的刘备手握益州(即川蜀)和荆州两地,有了自己割据天下的资本。曹操死后,继承人曹丕推翻汉献帝自立为帝,随后不久刘备便也自立为帝,成为了天下三分的主角之一。
其实夷陵之战的爆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最开始荆州被魏蜀吴三家分别持有一部分城池,后来刘备以共抗曹魏为由,向吴国“借”来了荆州的大片城池,声称自己如果得到了川蜀则会立刻归还荆州。可是,刘备得到西川之后,面对吴国的索要却一直在搪塞,因此引来了吴国人的不满,为夷陵之战埋下了祸根。
占据西川、荆州两地的刘备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已经成为了三国中明面上最强的国家。于是刘备分西川、荆州两路出兵北击曹魏。曹魏刚经历了赤壁之战的大败仗,难以抵抗刘备的军队,先后在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被重创。眼见大势已去的曹操,随即煽动吴国孙权出兵攻打荆州。
就是因为刘备拒还荆州埋下了祸根,孙权决定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与曹魏作战时无法顾及后方,被吕蒙偷走了荆州,而且自身两面受敌,最后败走麦城,饮恨沙场。杀害关羽的东吴与蜀国结下了不可调解的梁子。
听闻二弟被吕蒙偷袭而亡,刘备悲痛欲绝又无比愤怒。刘备放弃了与曹魏之间的作战,调转兵马,集全国之力打算与东吴决一死战。刘备军威正盛,势如破竹,很快便一路打入了吴国境内腹地。
孙权眼见抵挡不住,便遣使者请求曹魏支援,可是曹魏哪顾得上他们,巴不得看见他们两败俱伤。无奈之下,孙权只好封陆逊为都督,抵抗刘备大军。陆逊对刘备军采取步步为营、步步防守的战略,期望等待那个能逆转局势的胜负点出现。
刘备这边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在攻破几处东吴营寨之后因为天气炎热、补给困难,刘备选择将营地连成一片在山地阴凉处结营。陆逊一看,战局的翻盘点来了!陆逊迅速制定了火攻的战术,一场大火烧到了刘备营地。
因为刘备军营地一个连一个,且在易燃的树林边扎营,火一烧起来很快便弥漫了整个大军,导致刘备军大败,数万军队损失殆尽,在部将的保护下逃往白帝城。此战是刘备一意孤行、怒火冲昏头脑的结果,失败也仿佛在所难免。逃到白帝城的刘备也已是油尽灯枯,托孤诸葛亮之后便去世了。一代人杰草草落幕,引人悲伤。
一把火烧掉了刘备野心的同时,烧掉的也是蜀国和汉室的未来。经过此战,刘备积蓄多年的兵力损失殆尽,手下众多武将战死的战死、逃亡的逃亡,蜀汉失去了兴复汉室的最好机会。
在《三国志》中对夷陵之战的惨重程度有比较详细的记录。
在夷陵之战中,蜀汉参与其中的将领多达二十余人,这些将领是蜀汉的中坚力量,几乎全被刘备带到了夷陵战场。其中,战死的有傅肜、沙摩柯等人,投降东吴的有杜路、刘宁等人,投降曹魏的有黄权等人。
对于傅肜、沙摩柯、黄权这几位将军,相信读过三国的都有所了解,这些都是蜀汉的重要将领,可惜却被带上了绝路。将领死的死、降的降,兵卒也损失过万。而且跟随刘备大军的名士马良也被吴军击杀。可以说,夷陵之战直接断送了蜀国的未来!
刘备是一代英雄豪杰,是一个时代的主角。可惜却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不顾众人反对踏上复仇之路,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未来。可换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刘备同样是许多人喜爱的历史人物,就是因为他身上的那种浪漫主义色彩。
国防军的设想是扛住英美的第一轮反攻,然后秘密谈判与英美结盟,共同与苏联作战,但是英美表示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随后希特勒发布抱定绝不和平谈判的通告,逮捕弹压有谈判意图的政客和将领 。战术上是想守住苏俄,若苏俄被德国攻陷凭借其广袤领土丰富资源,盟军在欧洲战场就彻底没戏了。罗斯福立场偏亲俄,前期给了苏俄多少物资。 偷袭珍珠港的时候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还没打响,欧洲战场格局还不明朗!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在美国的支援下苏俄单打德国绰绰有余,英美联军就开始在诺曼底登陆抢占胜利果实。 日本没有太大战争潜力,和美帝利益冲突也没那么大,日本最大极限就是占领夏威夷,对美国西海岸没啥实质性威胁。德国可就不一样了,德国如果拿下苏联和英国,下一步估计就准备在东海岸登陆了。41年苏联已经被赶到莫斯科城下了。美国再不集中火力对抗德国,而是报私仇。一旦德国吧莫斯科占领。会有多少德军?反扑美国。罗斯福只能放弃美苏恩怨。帮助苏联对付德国。三国时期北方胡族为什么没有大规模?侵犯中原。就是因为?三国再乱一旦进攻中原魏蜀吴一定会联合的。而恰恰苏美英三国在对抗德国时就是那个魏蜀吴。德国绝不是像网络上说的那样美国或者是苏联打败的他们只是起了关键作用,被人们忽略的拖住德国让得我的大部分军队行动缓慢为盟军创造时机的恰恰是那些五个人分不到一把枪的被占领区的抵抗军。他们付出了近千万的牺牲换来的是战争的胜利。
如果关羽把女儿嫁给孙权儿子,情况会如何?刘备是否能一统天下?
东汉末年,战争不断,各路诸侯都想乘乱夺得更多的封地和权利,当今的皇帝也成为了傀儡皇帝,最后诸侯都被整顿,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在正史中,自从打赢了汉中之战之后,魏蜀吴三方就发生了非常微妙的变化。
东吴受到了威胁,所以在危急时刻,东吴是一定会攻打荆州的,然而在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电视剧中却不是这样的,在剧情中孙权要求关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这样的话蜀国和吴国就会联手,这样一来曹操就会受到非常大的损失,三国的历史也会彻底的改写。
那么为什么在史书上所记载的孙权又会违背当初的盟约,又来攻打荆州城呢?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关羽没有将女儿嫁给孙权所导致的,但是真正的理由并不是这个,而是因为东吴害怕蜀国现在的实力在日益增大之后向东吴发起攻势,所以才会像荆州发起攻势。
根据历史所记载,刘备是汉室的后裔,之后又和关羽、张飞在桃园三结义,再后来又得到了赵云、诸葛亮、黄忠等人的协助创立了蜀汉。虽然刘备创立了蜀汉,但是实力和曹操比起来还是非常的小的,所以刘备就用手段来占领了荆州,但是孙权又非常需要这位盟友,于是就没有再和刘备纠缠。但是这一切在汉中之战之后就发生了变化,因为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将三国之中最强大的曹操都给击败了,这让孙权再度对蜀国警惕了起来。
要是按照电视剧中《三国演义》中的剧情,要是关羽答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孙权的儿子的话,孙权可能就不会去攻击荆州,吴国和蜀国也有更大的可能去合作,这样对魏国的的冲击又会变得更大,三国的局势可能又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其实这一切的导火索并非是关羽拒绝将女儿嫁到东吴,而是刘备打败了曹操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毕竟在那个时代,只有权力和封地才是在可靠的东西。
从东吴与南朝陈这两个偏安东南王朝的兴衰足见荆襄地区是东南王朝能够偏安一隅的根本!
对于偏安东南一隅的王朝而言,维持对北方王朝的均势确保自身安全就必须获取一些关键的战略要地。人常言守江(长江)必守淮(淮河),意指南方王朝必须守住淮河才能保证自己不被灭亡。然而事实上淮河是南方王朝的最后一道防线,守住这条战线只能保证不被迅速灭亡但不能保证与北方的势均力敌。那么何处才是能确保南方王朝安全的要地呢?摊开地图显而易见,就是荆湖地区!为何这么说?比较汉末三国与南北朝后三国中的东吴与陈朝便能一探究竟。
先看前三国之东吴。东吴的奠基起于小霸王孙策的借兵自立。而孙策在江南东征西讨之时便与其连襟(也是东吴最重要的谋士)周瑜拟定了夺取荆州的计划。这一计划最初最初付诸行动之时恰巧碰到了当时荆州地区实力最为雄厚的时期-刘表割据时代,由于荆州东大门的守将黄祖的有力抵抗,东吴最终失败。最初的失败并不意味着东吴对的就此放弃,毕竟荆州对于东吴的安危至关重要。不久曹操南下迫降刘表势力后荆州大乱,东吴敏锐地察觉到了此时是其再次西进的良机,因此东吴迅速派出谋士鲁肃结盟刘备成功将曹操势力驱逐出荆州地区。曹操的退出并没有让东吴如愿得到荆州,“赖皮”的刘备盘踞荆州不愿离开,于是东吴与刘备势力再次发生了一场争斗。这场争斗以东吴“激进派”代表周瑜失败病亡而告终,但这并不意味着东吴就此撒手,新任的大都督鲁肃缓缓而进并最终借助十余年后蜀汉镇守荆州大将关羽的冒进由继任者陆逊完成了东吴对荆州的占领。东吴占有荆州后便基本立于不败之地,虽日后与其结盟的蜀汉为司马懿所灭,但其依然能凭借长江中下游完整的防御体系存活二十余年。若不是东吴末帝孙皓的“自毁长城”,东吴说不准可以缔造后世东晋-南朝的辉煌(东晋立国之初的版图与东吴近似)。
再看后三国之南朝陈。陈朝可谓南北朝时期南方四朝中最为赢弱的一个。陈朝的建立在梁朝废墟之上,而梁末的动乱可谓是南朝历代最为凶险的。梁朝末年,因梁武帝萧衍的一时利欲熏心引来了北朝最大的一匹“饿狼”-侯景由此导致了一场南朝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浩劫-侯景之乱。侯景之乱下陈朝开国帝王陈霸先起兵于岭南一路北上击败各支势力及北齐干涉军最终恢复华夏正统。陈霸先的立国的确堪称传奇于华夏功劳甚大,但梁末的乱局也使得陈朝丧失了西川以及战略价值最大的荆襄地区。不过纵然这样,陈朝依然立国了,这是为何?正是北朝的分裂。与魏蜀吴三国鼎立不同,陈朝立国之时北方是分裂的,这就决定了其能够暂时承受失去荆襄地区之痛,但这并不能长久!随着北周击败北齐,华夏再次站在了统一的路口之时,陈朝便已无力抵挡这滚滚而来的历史车轮。事实的确如此,北周在完成内部的权力更替后,新生的隋朝便顺溜而下覆灭了偏安的南陈。由此可见荆襄地区的确是南方王朝的国运根本。
吴国与陈朝的比较完全印证了荆襄地区重要的战略价值。而这份战略价值也在其他朝代有一定体现。例如东晋建立之初正是拥有荆襄地区保住了东南半壁江山,而日后的南宋也是如此。甚至是南宋末期在丧失了西川之后还能抗蒙数十载,而一旦荆襄告破则被势如破竹一朝灭国。同样地,明末南明王朝的不稳也是基于荆襄地区的失控。因此结论很显然,南方王朝若要固守东南半壁江山就必须保证荆襄地区掌控在手,否则覆灭只在朝夕!
吴魏蜀三国,到底谁才是正统?
算起来,关于三国的正统之争,已经持续了千余年。最早一本写三国的书,是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这不仅因为陈寿动笔之际,处于西晋治下,晋朝的政权,来自魏国禅让,所以他要尊魏贬蜀;更是因为,陈寿虽出身蜀国,不过他和他的老师谯周,对蜀国都没有多少忠诚感。
《三国志》出自西晋。等到东晋,习凿齿写《汉晋春秋》,则以蜀为正统,这是第一本以蜀为正统的史书。东晋不也属于晋朝么,为什么突然转向呢?东晋是西晋灭亡后流亡到江南重组的政权,属于偏安政权,中原被异族占领,不得不偏安于南方,这就跟蜀国有些相似,所以东晋以蜀为正统,其实是为自家政权的正当性辩护。
到了宋朝,魏国与蜀国的正统之争再次爆发。北宋时期,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对于魏蜀吴三国,都不承认他们的正统性,只是为了行文方便,采用了魏国的年号。南宋时期,朱熹写《通鉴纲目》,与司马光唱反调,把《资治通鉴》的魏国纪年改作蜀汉纪年,不仅以蜀为正统,还提出尊王攘夷的观点,王,就是蜀国,就是南宋,夷,就是魏国,就是辽国、金国这些异族政权。从此以后,本来与民族问题毫无关系的正统论,渲染了汉民族抵抗北方民族的色彩,魏国与异族被视为同类,曹操的奸雄形象就此定格。
正统之争的高潮,发生在元朝。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是国史之上第一个异族征服整个中国的政权,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而痛苦的精神冲击。于是爆发了一场争论:元朝的王统,到底继承了北方女真族的金朝呢,还是继承了南方汉族的宋朝。其实啊,元朝的执政者们未必会关心这个问题,他们一向奉行马上得天下,哪里在乎什么正统性呢,反倒是被铁骑征服、作为失败者的汉族士大夫,对这个问题纠结不已,由此形成了上述的争议话题。罗贯中活在元末明初,他写《三国演义》,以蜀国为正统,以魏国为叛逆,尊刘贬曹,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则属有感而发,所针对的不仅是三国,还有他所身处的元朝,不仅是写历史,同时也是在写现实。
“三帝鼎立”,三帝者,三位皇帝:曹丕、刘备、孙权。曹操并未称帝,对于群臣劝进,他曾表态:“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意思是说,要是我们老曹家真有当皇帝的命,那我也不期待在我这一辈来实现,我更愿意像周文王那样,等我的后代完成改朝换代之后,追认我为“王”,后来果然曹操如愿了,虽然生前没当过皇帝,但被追尊为“魏武帝”。说到底,以曹操的雄才大略,最在意的是扫平乱世,统一中国,而不是区区皇帝名号,他的心思是,如果天命所归,称帝一事,不妨由小儿辈来做。
这个任务,落到了曹丕头上。公元220年,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当时他还玩了一个小把戏,因为汉室是尧的后裔,他宣称曹姓是舜的子孙,尧曾禅位给舜,那么汉献帝禅位给自己,正符合中国政治的优良传统。掩人耳目到了这一步,令人叹为观止。
刘备更绝,听说曹丕篡汉,他立即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这是公元221年的事,仅比曹丕称帝晚一年。而且,当时有一个谣言,称汉献帝被曹丕杀死了。金文京指出,刘备对这则谣言,心知肚明,明知这不是真的,依然把它当真的来宣传和利用,迅速召集群臣为汉献帝服孝,追谥他为孝愍皇帝,因为唯有如此,他才方便称帝,假如献帝在世的消息传播开来,这戏就不好演了。结论是:“刘备的即位也不过是一场并不高明的戏,而且匆忙上演草草收场。”
最令人感怀的反而是孙权。孙权称帝之前,一度臣服于魏,被册封为吴王。按理说,他该使用魏国的年号,然而,吴国只是对外使用魏国的年号黄初,在国内继续使用汉朝的年号建安。1996年出土的湖南长沙走马楼木简,曾发现“建安二十七年”等字样。事实上,建安到了二十五年,就完事了,所谓建安二十七年,应该是曹丕执政的黄初三年。
孙权却不计风险,依然使用汉朝的年号。对汉室的忠诚,反而在貌似局外人的吴国身上得以残存。终于,在曹丕称帝九年之后,刘备称帝八年之后,孙权正式登基,号称吴大帝。至此,三个皇帝全部就位,这才是三国时代的真正开端。
魏和蜀都宣称自己的法统来自于对汉朝政权的继承,而汉朝的正牌继承人,只能有一个,承认了对方,就意味着否定了自己。但是实际上蜀和吴之间却保持着一种准同盟的关系,存在二帝相互承认的状态,这是既是因为他们与魏国的实力对比,决定了他们必须相互依存,也是因为前面说的,孙权称帝的时候刘备已经故去了,蜀吴的矛盾已经得到缓和。
三分天下我争锋,曹操江北称奸雄。承接父兄祖上业,紫髯碧眼占江东。
织席贩履走天下,桃园结义立奇功。抗击黄巾举大旗,虎牢关前显威名。
青梅煮酒来论道,低调回旋应付中。流落荆州苦度日,三顾茅庐拜卧龙。
一烧博望走夏侯,二烧新野败曹洪。惹恼阿瞒发怒火,自提雄兵筑牢笼。
舌战群儒走东吴,牵手周郎共用兵。赤壁大战再用火,草船借箭引东风。
曹操连败连环计,丢盔弃甲似爬虫。自此三足立天下,魏蜀吴争各建功。
自古,能够成就大事的,需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刘备自此举起义旗,桃园三结义,行匡扶汉室的正义之事后,奈何人单势孤,缺乏资源支持,天下纷争各路枭雄霸占一方,谁也不会自动放弃自己的利益。
来来往往数年,无有一个立锥之地。身边只有关张跟随,糜竺等只是泛泛之辈,没有大才之人辅佐,如何能成大事。南阳拜得卧龙相助,才有未出茅庐,就有三分天下的定论。
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战略,是从实际出发,经过精准分析的结果。东吴孙权,父兄三代建立的江东地盘,人心向背,物资丰饶,拒水相隔,难以占领。
曹操带甲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长江以北万里河山,势力无法撼动。唯有荆益二州,人心不穆,地势险要,可以智取,以为立足之地,进而三分天下。
有人说
#三国历史中刘备拥有卧龙凤雏,为什么没能统一天下#,这恰恰是他在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条件中有缺陷,虽个个有,但却是个个不足。
第一大条件,天时,刘备虽汉室后裔,但家庭早已没有任何的势力存在,更没有任何的资源可以利用,与曹操和孙权相比,根本不在一个级别,差的太远。纯粹是属于,白手起家。
第二大条件,地利,三分天下之后,刘备虽占据了荆州、益州,但要长期生存发展,必须东和孙权、北图曹操方可,荆益二州虽有地势之限,奈何人口数量少,仅能自给自足,不足以支撑连年累月的征伐。与曹操和孙权占领的地盘、人口、物资供应等比,也逊色很多。
第三大条件,人和,人和方面,对于刘备来说,表面上看是略优于孙权和曹操的,不过谈论起综合人力资源的实力,单与曹操的阵营相比,还是有不少的差距。
智囊团方面,司马懿的智慧,并不比诸葛亮、庞统逊色多少,何况还有荀彧、荀攸等顶级谋士。武将方面,曹操的五子良将,也不是省油的灯,更重要的人他们的人多势众。
@成长新视点与孙权相比,刘备团队的综合实力,不占上风。由于诸葛亮的战略是以战略进攻为主,极易消耗自己的资源。蜀国和魏国相拼,吴国是观战方,获利方,以逸待劳的一方。无论是蜀国能否打赢魏国,吴国都不吃亏。
综合相比,刘备想统一天下,势比登天还难!
三国演义
220年冬十月,曹丕在今天的河南许昌临颍修筑受禅台,登台接受汉献帝的禅让,改国号为大魏,定年号为黄初。从此历经400年的大汉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也正式宣告了三国时代的来临。而曹丕建立的三国魏政权,疆域西北起于西域长史府,即今天的新疆罗布泊西北,东北至乐浪带方两郡,即今天的朝鲜半岛北部,西南与蜀汉在秦岭河西一带对峙,东南则与吴国在长江淮河一带相持,囊括十二州87郡,占地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为443万人,是三国中势力最强的一方。
从河南省文物志可知,受禅台是由司马懿奉旨督建而成,占地面积达十三亩,台高三层共81级台阶,现在仅存土堆遗址。原计划受禅仪式是在220年十月庚午举行,但司马懿按照周易进行占卜,认为改在辛未寅时,也就是220年农历十月二十九日凌晨三点至五点最为合适,此项建议得到曹丕采纳。于是时辰到了以后,在台下三十万官兵和文武百官一片欢呼万岁声中,曹丕登上受禅台,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并从汉献帝手中接管了传国玉玺,以示天命从大汉转移至大魏。如今在受禅台遗址顶部有一块发光的青石,那就是汉献帝向曹丕跪拜的地方。
讽刺的是,就在45年后,同样是在受禅台,司马懿孙子,晋武帝司马炎在此接受曹丕侄子,魏元帝曹奂的禅让,宣告天命从大魏转移至大晋。
当受禅仪式结束以后,根据曹丕的旨意,由王司徒,梁鹄和钟繇负责撰写受禅表和刻碑。这位王司徒就是《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但在真实历史中,王朗在220年的时候还确实是司徒,享受食邑1200户。为了给曹丕塑造汉献帝禅让的合法性,这位从小就通晓儒家经典的王朗,不惜四处引经据典,论述有理有据,声称曹丕有“体乾刚之懿姿......齐光日月,材兼三极”,汉室“ 覩历数之去,已知神器之有归”,故而曹丕“稽唐禅虞,绍天眀命,钦受天位,”全文若添一字就显多余,去一字则不完美,堪称第一绝。
当王朗写完文章后,梁鹄负责书写。梁鹄自幼就学习隶书,除了受禅碑外,山东曲阜孔庙的鲁孔子庙碑也是由他书写。曹操平定荆州后,梁鹄出任军假司马,相当于曹操的军事秘书。曹操甚爱梁鹄的书法,常悬挂于帐中。在书写受禅碑的时候,梁鹄收笔非常自然,特别是诸如“守”字,“莁”字等横画都有弧度,且笔锋方向未发生改变,稳健而流畅,此为第二绝。
受禅碑的第三绝就是钟繇的刻字,钟繇在当年是廷尉,但书法水平却丝毫不逊色于梁鹄,独创钟体字体,得意弟子是卫夫人,再传弟子则是王羲之,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在刻碑的时候,没有完全照搬梁鹄的原文书法,而是有所创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有着“折刀头”意味的起笔,像是“机”字,“以”字,虽为隶书却略带楷书的味道。
除此以外,王朗,梁鹄和钟繇三人组还一起完成了公卿将军上尊号碑,此碑碑文为华歆等46位文臣武将领衔劝曹丕称帝的劝进表,从中能看到许多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名字,诸如贾诩,曹洪,曹真,曹休,张郃,徐晃,张辽和程昱等。
值得一提的是,碑文里还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名字,那就是徐福,此徐福就是徐庶,署名全文为“步兵校尉关内侯臣福。”依照东汉三国官制,关内侯在二十等爵位中排名第19,仅享有几户食邑,而步兵校尉虽然下辖员吏73人,统领士兵700人,但仅相当于现在的营长。反观诸葛亮在220年已经是尚未称帝的汉中王刘备军师将军,实际上在文官序列中排名第一,从这点来看,徐庶离开刘备后并没有得到重用,也没有像《三国演义》里写的那样忠于汉室和一言不发。
更耐人寻味的是,参与劝进和出席受禅仪式的还有南匈奴左贤王,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刘渊,孙子名叫刘聪 。308年刘渊在并州称帝,定国号为汉,自称是大汉王朝后人。数年后刘聪即位,攻陷长安和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和晋愍帝,将西晋灭掉。与此同时,刘聪还杀害了曹丕后人陈留王,追谥刘禅为孝怀皇帝,并一举焚毁了受禅台。
到了清朝末年,受禅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碑竟被人用秸秆焚烧和泼醋,从而令这两块国宝碑刻被人为损毁,部分隶书字迹至此消失,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原来从王羲之,颜真卿,刘禹锡,欧阳修,再到康有为和梁启超,历代书法和文学大家均来过临颍实地观摩这两块碑刻,让地方接待疲于应付。外加明清两代尊刘反曹的舆论环境,终于由清朝繁城地保范书贵出面,试图采用焚烧秸秆和泼醋的方式来表达民间的呼声。
欧阳修曾如此评价受禅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碑,即“不知耻者,无所不为”。但毕竟这两块碑刻与受禅台一起,既宣告了汉家天下的终结,也开启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新局面,从这点来说,依旧具有历史意义和内涵。
刘备去东吴娶亲,为啥带着赵云而不带关羽和张飞?
《三国演义》由古代著名作家罗贯中先生撰写。它已成为一本著名的古典书籍。它流传至今,深受读者喜爱。特别是通过现代艺术的加工,成为影视作品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剧中刻画了许多生动的历史人物,深受观众喜爱。各种军阀纷争割据,斗智斗勇,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董卓死后,三国逐渐走向相互制约的环境,其中曹操的实力一直最大。他打算统一世界,带领军队涌出,向吴栋前进。
赤壁之战曹操受了重伤,一时不可能统一。刘备还利用东吴荆州扩大了自己的团队。东吴想用招亲的名声叫刘备,威胁他回荆州,但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赵云当保镖呢?
一、周瑜自作自受
其中,蜀国的代表人物刘备因其慷慨善良、礼贤下士、以匡扶汉室为立世之本,受到当时许多贤人的支持。五虎将军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声名鹊起,威震四方。军师诸葛亮足智多谋,为蜀汉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蜀汉成立之初,受曹操为首的曹魏打压,积贫积弱,举步维艰。刘备没有一个有效的军事,在战斗中屡遭挫折。幸运的是,徐舒在离开前告诉他诸葛亮的存在。刘备是一位贤惠的下士。他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军师。在诸葛亮的策划下,他与东吴孙权一起在赤壁击败曹操,从而获得了发展壮大的机会。
蜀汉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东吴的利益,刘备占领的荆州,实际上是东吴的地盘,是诸葛亮从东吴手中借的。孙权和东吴大都督周瑜为了讨要荆州,可谓煞费苦心,冥想后,决定用美人计讨回荆襄九郡。
孙权有个妹妹,名叫孙仁字尚香,长得闭月羞花,沉鱼落雁,风情万种,倾国倾城。大多数督察周瑜想以孙尚香为诱饵,骗刘备去江东,以刘备为人质交换荆襄九郡。军师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周瑜的美丽计划,果断地回应了这件事。
二、人员选拔
临行前,诸葛亮给刘备做了充分的安排,并派出了五虎上将之一赵云赵子龙护送刘备。所以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刘备有两个好兄弟,二兄弟关羽,三兄弟张飞,关羽温酒斩华雄,斩颜良杀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威震华夏,勇敢无敌。
张飞丈八蛇矛纵横四海,横扫千军,当阳桥喝退曹兵百万,与吕布单挑无畏。如此重要的事情,关系到刘备的安全,关系到蜀汉未来的发展,为什么不让更亲近的兄弟,却必须派赵云去呢?
说起赵云,大家都知道,我们都在电视剧里看到过。他不仅英俊潇洒,武功高强,而且侠义勇敢,足智多谋。他是三国演义中不可多得的将军和灵魂人物。他跟随刘备南征北战,东打西杀,为蜀汉做出了巨大贡献。
特别是在长坂坡战役中,为了救刘备的两位妻子和刘备的宝贝,刘禅在曹操百万军中杀了一个七进七出。雪白的长袍被血染成红色,但仍然毫无畏惧。被杀的曹兵尸横遍野,鬼哭狼嚎。最后,他们杀出了许多包围,把刘备的独苗和蜀汉的继承人阿斗毫发无损地交给了刘备。
吴蜀联盟多次陪同诸葛亮,担任诸葛亮的个人保镖,每次都能完成任务,从未犯过错误。诸葛亮在南平山借东风的时候,赵云开船去接,让诸葛亮安全返回荆州。事实上,赵云和关羽张飞有很大的不同,他是一位勇敢有谋的将领,有自己的想法,对事态的发展有准确的预测。
虽然张飞和关羽很勇敢,但他们毕竟是刘备的兄弟,手足情深。当刘备处于危险之中时,他们肯定会发烧,失去理智。相反,他们大大提高了这次旅行的风险。而且关羽和张飞都是粗人,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很少用策略,所以肯定会按照刘备的战略方针去做,不会理会诸葛亮的诀窍。
三、赵云的优点
与赵云不同,他遇事不慌,冷静冷静,同时也会提出自己对当时事情的想法,并能妥善处理,不会完全顺从刘备。最重要的是诸葛亮和赵云走得很近。赵云也是一个骄傲的人,但他的骄傲不同于张飞和关羽。诸葛亮虽然用兵如神,但关羽张飞除了刘备谁也不在眼里。
赵云也很骄傲,但能把握好尺度,他为人做事比较得体,不在人前争强好胜,也很佩服诸葛亮。如果换成关羽,你可能会骄傲地眯起眼睛,忽略它。而且张飞喝了大酒,别说锦囊,连他大哥都忘了去哪儿了。但是赵云不一样,他对诸葛亮的想法和计谋深信不疑,这样诸葛亮的计谋才能在这次旅行中发挥作用。
诸葛亮舌战群儒时说:国计,国家安全有主谋。通过刘备去江东的旅行,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战略有多强大,所以诸葛亮安排赵云陪刘备去江东是最明智的选择。最终赵云不辱使命,保得刘备完胜江东,安全返回荆州,还将周瑜气得半死,使江东赔了夫人又折兵。
#历史#
孟达绝对想不到自己的最终下场几乎和关羽一模一样,孟达本是刘璋部下,刘备攻取西川后,孟达归降刘备,刘备攻取汉中后,孟达与刘封相继夺取并驻守上庸诸郡,关羽败走麦城向上庸求救,孟达拒绝发兵救援,关羽败亡以后,孟达害怕被刘备处决,向曹魏投降。曹睿上台以后,孟达感觉在魏国渐渐不受重用,诸葛亮北伐前,想从新招降孟达,然而孟达却想借助上庸位于魏蜀吴交界处,地理位置重要,游走于魏蜀吴之间,趁机抬高身价,此刻身在宛城的司马懿知道孟达企图反叛的消息后,一面向孟达来信大加赞美其对朝廷的忠心和重要价值,使孟达大喜过望,疏于防范,另一面不向曹睿上表,只用八天的时间,昼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上庸新城,司马懿包围上庸十六天后,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孟达被杀。这一幕和关羽是不是非常相似,关羽包围樊城后,久攻不下,在是否从荆州后方调兵增援樊城时,犹豫不决之时,吕蒙趁机诈病,陆逊来信大加赞美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功,让关羽大喜过望,把荆州大量军力派往樊城,导致后方兵力空虚,之后吕蒙连续招降南郡傅士仁,江陵糜芳,轻松占领荆州,关羽最终败走麦城,彻底失败。
三国时期,一般自称都称名,邓艾有口吃,每次提到自己总是“艾、艾……”艾个不停,于是司马昭故意戏弄他,问道:“你老是‘艾、艾’,到底有几个艾啊?”
邓艾回答:“所谓‘凤兮凤兮’,还是只有一只凤而已。”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准备废掉太子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大臣周昌也有口吃,他劝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不奉诏。”
因此有了“期期艾艾”这个成语。
司马昭能与邓艾开这种玩笑,说明他还是很信任邓艾的,可惜邓艾偷渡阴平,灭亡蜀国之后,膨胀了,做了几件事让司马昭对其起了猜忌之心,最终惨遭钟会手下杀害,几个儿子也被诛杀殆尽。
1.邓艾因司马懿而崛起
邓艾曾经是新野一代的大族,但是在他自幼丧父,加上战争频发,到他长大的时候,已经落魄,因为有口吃,一直做着小吏,难有进身之路。
四十多岁的时候,因为吞吐受到司马懿赏识,从此才开始他的辉煌人生,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代表,也可以说他是司马懿的忠实拥护者。
2.灭蜀之功
公元263年8月,魏国分兵三路伐蜀,已经67岁的邓艾以征西将军的身份率兵三万人,由狄道进军,主力是钟会率领的10万大军,趁虚取汉中,然后直驱成都。
最后,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偷渡阴平,出其不意直抵江油,然后败诸葛瞻,攻破绵竹,一鼓作气攻陷雒县,逼近成都。
在谯周等人的劝导下,蜀汉后主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然而,携灭一国之大功的邓艾,不久之后就被收押,而后被杀。
3.居功自傲
自古以来,武将以开疆拓土为毕生追求,而功大者莫过于灭一国,生在三国时期的邓艾,有了如此巨大的功绩,不免有些飘飘然。
他先是派人将在绵竹战场上死亡的双方将士一起埋葬,修筑高台作为京官,宣扬自己的武功。
又对蜀汉士大夫们夸耀:“你们幸亏遇上我,所以才有今日。如果遇上像吴汉这样的人,你们早被杀掉了。”他还说:“姜维也算一时的雄杰,但是与我相遇了,因此也到了穷途末路。”
如此沾沾自喜或者说居功自傲的人,自然不得人心,很多人表面上夸赞,背后却对其嗤之以鼻。
4.一心灭吴,承制拜官
魏蜀吴三分天下,邓艾有了灭蜀之功,又惦记上了吴国。于是,在灭亡蜀国之后,他就向司马昭上书,提出了自己对局势的看法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封赏蜀国官员,以及蜀后主刘禅,他建议将刘禅暂时留在成都,并封为扶风王,还将他的儿子封为公侯等等。
邓艾一心灭吴,他的策略确实具有远见卓识,可惜他身为带兵在外的将领,擅自承制拜官,置司马昭于何地?
何况,此时的司马氏还没有称帝,皇位上坐的还是姓曹的,他这么做让司马昭如何放心得下?
鉴于邓艾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司马昭给了他机会,让监军卫瓘告诉邓艾:“此事应上报,不宜马上实行。”
可是邓艾显然已经被灭蜀的功勋烧毁了他的脑子,竟然再次上言:“我受命征讨,有皇帝的服策,敌人首领既然已经投降,就应该按照旧制予以官职。”还说什么“大夫出守外地,如果遇有保卫国家、有利国家的事,专断是可以的。”
眼见邓艾已经居功自傲到这个地步,钟会趁机向司马昭诬告他谋反,已经露出叛乱的苗头。
于是,朝廷下诏将邓艾与长子邓忠收监,准备带回京城受审。
而手握重兵的钟会才是真正想谋反的那个,通过司马昭的手令,将邓艾收押之后,掌握了邓艾的那支部队,掌控了局势。
可惜,钟会也是志大才疏,谋事不密,很快灭亡,而正在押送邓艾父子的卫瓘得知钟会叛乱,因为参与诬陷邓艾,担心遭到牵连,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杀死了邓艾与邓忠。
邓艾死后,无人为他伸冤,他在洛阳的其他几个儿子也被诛杀,只有孙子和妻子被发配到西域,才能留下一命。
@正道者言
邓艾之死,根本原因是钟会要谋反,所以才诬陷邓艾,希望将他支走,可是司马昭之所以相信,还是由于他自己太过膨胀。
有了灭蜀之功伴身的邓艾,已经看不清自我,看不清局势,不仅觊觎灭吴之功,更是已经有胆气反驳司马昭,尤其是还用“有皇帝的符策”来强硬表示自己的态度,岂不知这已经犯了大忌。
且不说,本来魏国局势复杂,自司马懿诛杀曹爽,架空曹氏之后,不臣之心昭然若揭,经过两代人的经营,魏国朝政大权都掌握在司马昭之手,可是毕竟还没有代曹,对其他有功劳、或者有兵权的臣子本来就是处处提防。
哪怕此时司马昭已经称帝,已经有灭一国之功的邓艾,也不太可能参与灭吴之战,魏国本来占据大势,岂能缺一个灭吴之人,如何会让一人拥有灭两国之功,岂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虽然邓艾因为受司马懿提拔,以司马氏心腹自居,可是一朝得意便不知所以,飘过头了,终于成功引起了司马昭的猜忌,死得可谓是莫名其妙!
#假如周瑜不死,又是怎样的结局#,周瑜当年在孙吴联兵抗曹时,发出内心的感慨:既生亮,何生瑜。
周瑜的意思很明确,认为自己非常优秀,没有想到诸葛亮的才华远远地超过了自己,他的感慨,既有内心的不服气,也有对诸葛亮的敬佩,更有不能完成老板孙权的信任和重托,深感惭愧和无奈。
赤壁之战之后,周瑜忧愤成疾而死,到死都不能瞑目。
假如周瑜不死,孙吴联手抗曹,也不会逃脱被各个击破的结果。周瑜的内心,是不愿意和诸葛亮合作的,内心深处更是希望战胜诸葛亮,帮助孙权占领刘备的地盘。
既生亮,何生瑜。充分表面了周瑜的心态、心迹,东吴绝不会永远和西蜀成为联盟,一旦有机会,必然会出兵灭了西蜀。
魏蜀吴,三国杀。三分天下,只是一个短期态势,任何一方都在努力利用另两方的矛盾,从中渔翁得利罢了。
周瑜不死,魏蜀吴纠缠的时间应该会更长久,但是东吴和西蜀想要战胜曹操,困难很大。
中国历史上,那些不被承认的王朝: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衍生了数十个王朝,但其中有许多不被承认的王朝,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王朝”是古代时的朝代,家族政权(西方存在的王国和中国古代的王朝有概念性区别),是指一个国家由某一家族所统治的时代。如:秦王朝、汉王朝、唐王朝、明王朝等。
从夏朝(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算起,至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中国历经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社会形态,期间存在了数十个王朝。
我们熟知的便有:夏、商、周,秦、两汉、三国魏蜀吴、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煌煌二十四部历史巨著,叙述江山社稷的变迁,道尽世道人心的浮沉。今天便来聊聊中国历史上那些不被承认的王朝。
虞朝
我们已知夏朝是中国古代,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王朝,而虞朝传说是夏朝之前的朝代。
“虞朝”为“虞舜”所统治的时期,由虞舜接受唐尧禅位后所建。虞舜便是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位部落联盟首领中的“舜”,姚姓、名重华,本名姚重华。因号有虞氏,史称为“虞舜”。
虞舜出生于现今山东省诸城地区的有虞氏部落,故而所建朝代被称为“虞朝”。虽然有历史记载,但在春秋以后文献散失,有关虞代记载的史料大量湮没。
而战国以后文献中所记述的虞史传说,大半被诸子加工改造,可信性大大下降。古籍中凡是以虞为朝代名的记载都是战国以后的晚出之说,加上目前还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证实,故而虞朝不被承认。
寒朝
说起寒朝,我们可能都没有听过,但要说到“后羿射日”的传说,想必是人人皆知,而寒朝的诞生和有穷国君主后裔息息相关,寒朝是后裔家臣寒浞所建。
我们熟知的后羿射日传说其实为谬传,在远古时期,天空中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出现了严重旱灾,后裔为拯救人类,便张弓射箭,射落九个太阳。但实际上,是射师大羿射日,后裔只是冒名顶替之人。
经后人误传,夏代有穷国君主后羿却变成了射日之人。有穷氏是夏代位于山东半岛的一个善射的部落,后裔曾当过首领、国君。后羿篡夺夏国后位,史称为“太康失国、后羿代夏”。
夏朝第三任君主为夏后氏太康,是夏启的长子,太康自小便娇生惯养,只会跟着父亲夏启享乐。即位后,太康不管政事,只顾游玩享乐,更是专爱打猎。一次长期打猎途中,被东夷捉去,夏朝也被东夷把持。
而拦截太康的便是有穷氏首领后羿,后羿废黜太康之后,开始临朝听政,但诸侯不服,不得已立太康的兄弟中康为王,但后羿仍然紧握实权,中康死后,后羿立仲康的之子相为帝。
时机成熟后,后羿将相放逐,自己成为夏朝的六任君主。此时后羿开始作威作福起来,将国政交给家臣寒浞处理,后羿仗着自己射箭的本领,同太康一样,开始四处打猎。后羿的家臣寒浞(后羿的相)掌权后,开始有了其他心思。
寒浞原本是寒国(伯明国)人,是伯明氏后代,因自幼被父母娇惯,从小就开始胡作非为,搅得部落居民不安。打骂邻舍是寒浞的家常便饭,更是随意抢夺他人物品。
父母看不过说他几句,寒浞更是将父母捆起来,继续出去为非作歹,用现代话来说,寒浞就是一个熊孩子中的战斗机。时年13岁的寒浞最终也因此被驱逐出部落。
此时恰逢有穷国君主后羿攻占领了夏朝国都,寒浞认为后羿是个英雄,便去投奔,途中被一师傅传授武艺,但之后寒浞将授艺师傅一家杀害,并放火将其全家和房子一同烧掉后离去。
寒浞最终辗转来到了夏朝国都,凭借自己的巧言令色成为后羿的亲信义子,又通过各种手段做到了朝中的主政大臣。后羿也将朝政上的事情交给自己的义子寒浞打理,而自己开始巡游打猎。
寒浞本就没有什么好人,名声在外,但都是负面。寒浞开始一面利用手中的权力结党营私,壮大自己的势力,另一面用美女、美酒等讨好后羿,而后羿也乐在其中,最终在时机成熟后,寒浞将后羿杀死。
寒浞自立为王,改国号为“寒”,以庚辰年为寒浞元年。寒浞掌权二十余年后,最终被姒 相(夏朝第五代君主)和其妃子后缗所生之子少康率领的复国大军所灭,史称“少康中兴”。
寒浞被少康处以极刑,族人也被斩尽杀绝,寒朝灭亡。寒浞因名声不好,不被孔子的儒家思想主体认可,中国历史将其排斥在帝王之外,寒浞所建立的寒朝也不被承认。
除“虞朝”和“寒朝”外,中国历史上仍有很多不被认可的王朝,下期介绍。
@历史紫陌阁,感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