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
主公受惊了(主公受惊了2边锋官网)
2023-04-18 18:20

这天夜里,晋平公受惊,就得了心跳的毛病。梦中见到一物,黄色,有车轮大小,摇摇晃晃而来,直进寝室之门。他细看一下,这怪物样子像鳖,前面两只脚,后面一只脚,所到之处大水涌出。平公大叫一声「怪事」,忽然惊醒,恐惧忧虑不止。

  到天亮,百官到寝室门前问安,平公把梦中所见告诉群臣,没有一个人能说明白。一会儿,驿使禀报:“郑国国君来朝拜、庆贺,已到馆驿。”平公派羊舌肹前去问候。羊舌肹高兴地说道:“主公的梦可以明白了。”

  众人问原因,羊舌肹说:“我听说郑国大夫子产,博学多闻,郑国国君主持礼仪时,一定用此人,我该问问他。”

  羊舌肹到馆驿送上饮食,并道晋平公问候之意,说平公因在病中,不能相见。卫灵公因和晋平公同时受惊,得了小病,告辞回国。郑简公也已辞别,只留下公孙侨候侍。

  羊舌肹问:“敝国国君梦见有个怪物像鳖,黄色的身子,三条腿,进到寝室之门,这是什么鬼怪?”

  公孙侨说:“据我所知,三条腿的鳖,它名叫「能」。从前大禹的父亲鲧治水无功,舜代尧执政,在东海的羽山杀鲧,砍掉他一条腿。他的精灵化为「黄能」,潜到羽渊里。禹即位后,用郊祀之礼祭祀他,夏、商、周以来,祭祀他的典礼不缺。现在周王室衰落,政事由盟主主持,应该辅佐周天子,祭祀百神。贵国国君或者没祭祀他吧?”

  羊舌肹把公孙侨的话告诉给平公,平公命大夫韩起,用郊祀之礼祭祀鲧,病情渐渐稳定,感叹说:“子产真是博物的君子啊!”把莒国贡来的方鼎赏赐给他。

538年,宇文泰与东魏交战时,因战马中箭受惊将他摔在地上。眼看敌军马上就要追上来,危急关头,一记马鞭狠狠抽在他身上,随后耳边还传来一声怒骂:“下作的士兵,你的主公是谁?”然而,就是这一鞭子,竟救下了他的性命……

这个敢拿鞭子抽打宇文泰的将士,名叫李穆,他出身将门,是高平都督李斌的孙子,北魏至隋朝的名臣。

公元530年,宇文泰进入函谷关时,李穆就跟在他身边,因为为人处世谨慎且办事稳妥,很快便成为宇文泰的左膀右臂,宇文泰对李穆也是非常重用赏识。

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宇文泰就连出入卧室,都会将李穆带在身边随侍,李穆成为宇文泰身边的“大红人”,在当时是无人能及的。

在与宇文泰四处征战的过程中,李穆也立下了不少战功,凭借着赫赫战绩,他被授予都督职务,公元534年,李穆因为推举迎接北魏孝武帝,再加上军功显赫而被晋封为伯爵,在仕途上,李穆可谓是顺风顺水。

公元538年八月,李穆跟着宇文泰一起出兵攻打东魏大军。谁料,在一次对战中,宇文泰的战马被东魏弓箭手击中,中箭受惊的战马一下子扬起了前蹄,宇文泰当场就被甩了出去。眼看东魏士兵马上就要追上来了,宇文泰没有了战马,面临着被抓的危险。

紧要关头,李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拿出马鞭,竟一鞭子打在宇文泰的身上,嘴上还怒骂道:“下作的军士,你是被吓得不会骑马了吗?你的主公是谁?还不赶紧起来?”宇文泰一听,整个人都是懵的,正准备发作的时候,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身后追上来的东魏士兵,此行的目的是要抓住宇文泰,但他们也没有见过宇文泰,当看到李穆拿着鞭子抽打“士兵”时,以为宇文泰不是他们要找的人,于是舍弃这两个人继续往前追击。

见东魏骑兵渐远,李穆赶紧下马,跪叩道:“主公,末将唐突了,刚刚抽打你,只是障眼法,为迷惑追兵,还请主公降罪!”见宇文泰没怪罪,他又对宇文泰说道:“主公,你骑我的马赶快离开。”说罢,便将自己的战马给了宇文泰。

不久之后,宇文泰和李穆在军帐中见面,二人相对而泣,庆幸逃过一劫,宇文泰对身边的近臣说道:“李穆,冒着生命危险护我周全,以后能成就我大业的人,就是他了!”说罢,任命李穆去慰问关中,李穆也不负使命,所到之处,很快就被平定,因战绩斐然,被封为武卫将军,晋封为武安郡公爵。

对于李穆救自己的事情,宇文泰一直都铭记在心,常常向身边的人称赞李穆的忠勇:“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但李穆却能不顾生死,将我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就算给他升官加爵,都没办法报答当初的救命之恩啊!”

为了回报李穆,宇文泰专门赐了免死铁券给他,承诺可以饶恕李穆十次死罪。不仅如此,宇文泰还将李穆的家族成员,全都封官赏赐。

面对宇文泰的这些丰厚的赏赐和回报,倒是让李穆有点受宠若惊了,他担心因为封赏过于盈满,会遭到妒嫉,极力推辞不受,但是宇文泰仍执意将这些恩赏都给了他,可见宇文泰的报恩之心也是十分真挚的呀!这等殊荣,很少有人能匹及!

不过,宇文泰病逝后,他的侄子宇文护执政期间,李穆之兄李远及侄子李植,因为意图谋害宇文护而被诛杀,李穆也被牵累其中,宇文护念在他有功在身,免去死罪,将其贬为平民。后来,宇文护又重新启用李穆,恢复其爵位,想必也是觉得李穆是个忠勇之士吧!

李穆能带着家族走向繁荣,与他本人的高瞻远瞩有着莫大的关系,他的眼光也确实很不错。当初选择跟着宇文泰,并忠心护主,让家族荣宠不断。在宇文泰去世后,他选择归顺的另一个主公,则让他和家族再度走上繁盛,此人便是隋文帝杨坚。

当初杨坚做北周宰相时,尉迟迥造反,想要招揽李穆。李穆的儿子李士荣觉得父亲手握精锐部队,有能力造反,但李穆却不为所动,坚决拥护杨坚平叛,还归顺了杨坚,劝杨坚称帝,也正是他的这一举动,让隋文帝对其感恩戴德。

公元581年,隋文帝登基,对李穆家族进行了厚赏。就连李穆尚在襁褓中的后代,都被封为仪同,李家做官的子弟高达一百多人,如此贵盛,也是无人能及的!

隋文帝建国初期,有人建议迁都,但是隋文帝却觉得刚刚登基,犹豫不决,此时李穆也上书劝隋文帝迁都,看到李穆的奏折,隋文帝便不再犹豫,同意迁都。

如此看来,隋文帝对李穆也是十分信赖的。之后,他还专门颁发诏书称“只要李穆不是犯了造反的大罪,就算有一百个死罪,也不用审问。”

李穆,可以说是一个北魏至隋朝时期,一个神奇的存在!在北周宇文泰时期,他备受赏识,凭着冒死救主的功劳,拿到了宇文泰的免死铁券,整个家族备受圣恩。

到隋文帝时期,他不为权势所动,坚决拥立隋文帝登基,对其也颁发了免死诏书,这得立下多大的功劳,才能享有如此待遇,而李穆却做到了!

作为李家家主,李穆凭一己之力,让全族荣宠不断,着实是一个优秀的领头人!

 参考资料:《周书·太祖本纪》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故事##历史冷知识#

为刺杀主公仇敌赵襄子,他不惜吞炭毁容,结果仇敌当前,他却拿衣服泄愤,刺破三次后罢手自杀,为什么?

用他自己的话讲,叫“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这后来成了千古名句。

豫让最早投靠的是范氏,后转投中行氏,但都不受重视。后来跟了智瑶,成了心腹。豫让很感动,发誓要好好报答智瑶。

后来,智瑶被赵魏韩三个大夫,后来战国七雄中“赵魏韩”的创始人,给干没了。

手下树倒猢狲散,一窝蜂地也没了。

豫让也走了,他去到赵襄子的府上。

这是主公的头号仇敌,没有他主公就不会死。

更何况,赵襄子还把智瑶的脑袋涂上漆,做成了酒杯。这个仇就是死也要报。

动手的地点是在厕所,一个很有味道的地方。

我只能说,这真是个人才。

想一想,当你脱了裤子,用力嗯嗯的时候,一把剑朝你刺过来,你该咋办?

一把香香糊他脸上吗?一般人估计都得凉凉,然后遗臭万年。

令人没想到的是,豫让失败了!

原因很简单,他被赵襄子发现了。

史书上记载,赵襄子上厕所前,心里感到不安,就让人搜查了一下,结果从豫让身上身上搜出了凶器。

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般的故事到此就大结局了。

但赵襄子决定放了他,理由也很简单,豫让是个义士。

哥们,我敬你是条汉子,你走吧。

豫让感到很憋屈,还没开始就结束了,这怎么成呢?

他总结教训,可能是伪装不到位。

这次一定要整得连自己妈都不认识!

他在身上涂漆让皮肤溃烂,吞下木炭让声音变哑。

为了检验效果,他特意在老婆面前试了试,没被认出来。

豫让这才放了心。他扮成乞丐,沿街乞讨,寻找合适的刺杀地点。

赵襄子啊,赵襄子,这次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嗯,前面那座桥不错,可以藏着桥下,刺杀完还可以跳河逃走。

还真邪了门了,赵襄子的车驾到了桥前,马受惊不走了。赵襄子第六感和女人一样准,他下令搜查,又一次抓住了豫让。

这乞丐是谁啊?后来才知道是豫让。

赵襄子懵了,哥们儿,都放你一次了,你还想咋滴!一次又一次的,还把自己搞成这样,为啥啊?

豫让回答道:“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你把我当普通人看,我的回报也和普通人一样。你待我如国士,我也像国士那样回报你。

很显然,前面指范氏、中行氏,后面指智瑶。

如果自己手下有这样的人该多好啊!赵襄子很欣赏他。但这次不能放走他了,不然后面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豫让也知道自己是回不去了,但这个仇不能不报。

怎么报呢?杀不了人,就杀衣服吧。

豫让请赵襄子将随身衣服脱下给他,然后拔出宝剑,跳起来刺在上面,一连三次。

他如同一个虔诚的信徒,在完成这个动作后,大呼“我可以下报智伯矣”,然后横颈自杀。

《史记·刺客列传》五大刺客中,他是唯一没有真正出过手的,死得也令人唏嘘。

但豫让那“士为知己者死”的忠义之举,让他同样流传千古。

很多人说他是愚忠,做法并不值得提倡;也有人说他行事太晚,没有在智瑶死前帮其弥补过失;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一场让刺杀双方都受益的表演。

但不管怎么样,人都应该怀有感恩之心。

你真心待我,我自然真心待你。

平时种下一颗善意的种子,谁知道未来会长成什么样的大树呢?

读者朋友,你认为豫让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头号有新人##人物# #历史#

星汉灿烂番外(五十五)|||霍不疑搂着少商,气息微弱的安抚道“好了,好了嫋嫋,没事了,没事了”少商心疼的泪水直流,脸窝在霍不疑的臂膀前“你怎么这么傻啊,你被打死了我该怎么办,我们的孩儿该怎么办”“好了嫋嫋,不哭了,我不疼,我命硬着呢,嫋嫋你疼吗?”少商擦了擦眼泪“我只是被踹了几脚,刚才疼,现在不疼了,不碍事的,对不起,是我不好,我不该掉以轻心不带黑甲卫就离开府中的”“不怪你,我知道夫人也是想给我一个惊喜”少商哭的更厉害“现在不是惊喜了,只剩下惊吓了!”

霍不疑满眼心疼“那些都不重要了,你现在好好的能安然无恙我就谢天谢地了,我到现在都后怕他会为了报复我而让你受苦受罪,我实在是不敢想,我怕他伤害你,所以他说什么我都只能兵行险招,转移他的注意力也能拖延一下时间,折磨我只不过是让他解解恨意而已,还好对于他来说虎符要比报仇更重要。“我了解,但是答应我,下次不要轻易拿生命去冒险了,我们现在可是为人父母了,我们都要好好的,霍不疑再次将少商抱在怀里。“所以阿狰你给他的那个虎符?”霍不疑嗯的一声点头。

壬玉手下与黑甲卫僵持了一阵,壬玉骑上马说道“现在虎符已经在我手里,不久匈奴铁骑将会踏平此处,今天算你走运,但是你也是难逃死罪,想必也不用我亲自动手杀你了,朝廷也不会放过你”霍不疑淡定答复“是吗?壬玉你好像是忘记了我最开始对你说的话了吧,你方才伤了我夫人,我说过你若敢动我夫人一下,我定要让你,有命来!无命回!死无葬身之地”壬玉没听出来霍不疑的意思“哼,别狂妄自大了,就你们这几个人还想置我于死地?我拿到了虎符自有匈奴人给我撑腰,我还怕你不成?”

“你确定我们就只有这几个人吗?”就在这时壬玉后面传来一群马匹嘶吼声音,远处尘土飞扬,只见阿飞带着众多将士赶来,兵将迅速将壬玉等人团团围住,阿飞下马拿着一个锦囊来到霍不疑跟前“主公,虎符在此,兵将已调遣完毕”。

原来霍不疑算准壬玉等人会看错虎符,给壬玉的是当初皇上赐给霍氏的虎符,霍不疑按计划快马加鞭来这边解救少商,另一边命令阿飞拿着真正的虎符去调兵遣将前来支援,已防备匈奴人乘虚而入。壬玉彻底蒙了对着验虎符的人凶狠的说道“可恶,你不是说,这是真的吗”那人吓破了胆哆嗦说道“小的没看错,那就是真的”“我给你的虎符与真虎符出自一个工匠,几乎毫无二致,完全可以假乱真,连我都会弄混,他又怎么会分得出!”

#母亲的家常菜# #番外# #我的国庆记忆#

韩、赵、魏三家分了智氏的田地。赵襄子还把智伯的头颅涂上漆,当作自己的饮酒器具。智伯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假扮为受过刑罚做苦工的人,怀揣匕首,混进赵襄子宫中打扫厕所。赵襄子在上厕所的时候,心里忽然感到一阵不安,就下令搜查,抓获了豫让。赵襄子的左右随从都想杀死豫让,赵襄子却说:“智伯死了,又没有什么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就好了。”然后把豫让释放了。豫让又把自己的全身涂上漆,好像得了癞病一般,还吞下火炭使声音变得嘶哑。他在集市上乞讨,就连他的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豫让走到一位朋友面前,朋友认出他后大吃一惊,流着泪对他说:“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

赵家,一定会得到重用,那时会有机会接近他。到时候你想做什么,还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以至于此呢?用这种方式来报仇,不是太难了吗?”豫让说:“如果我已经委身做赵家的臣子,而又找机会去刺杀他,这是对他怀有二心。我也知道现在这种做法,要报仇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是要后世那些为人臣子而心怀不忠的人感到羞愧。”有一天,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就埋伏在他必经的桥下。赵裹子到了桥前,所骑的马突然受惊;于是下令搜索,捕获豫让,就杀了他。赵襄子因为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也不肯立为继承人。他封赵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代成君早逝;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赵襄子死后,弟弟赵桓子驱逐了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次迎回了赵浣,拥立为国君,即赵献子。赵献子生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就是魏文侯。韩康子生子名韩武子;武子又生韩虔,被封为韩景侯。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我不能答应你。”赵国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也用同样的话拒绝了。韩、赵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外交政策,是为了使两国和解,于是都开始向魏国朝贡。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其他诸侯国都不能跟它争锋。

晋献公命人给虞公献上宝马和宝玉,虞公欢喜不已,宫之奇赶紧出来阻拦,虞公不听反而斥责宫之奇多事,宫之奇苦笑道:虞国必亡。索性连夜带领家族老小逃亡而去。

原来虢国经常骚扰晋国,晋献公心中烦闷,但每次想收拾虢国时,虞国必然来救,以一敌二,就算是胜利也会损失颇大。

在献公为难之际,荀息前来献计:听说虢公好色,大王不妨派人召集美女,培养她们诗词歌舞献给虢公,他必然会接受,到时候沉迷于美色,自然会疏远忠良,我们便可以一举消灭虢国。

献公大喜便依计行事,果不其然虢公看到美人后眉飞色舞,一旁大臣舟之侨见状心知不妙,上前一步阻止道:这是鱼饵,大王万万不能中计。

虢公哪管得了这么多,留下美女乐师,从此寻欢作乐不再上朝。舟之侨屡屡出言劝谏,虢公听得烦闷一气之下将他逐出都城。

犬戎国主听闻虢公沉迷女色昏庸无能,便率领大队人马出来骚扰,虢公贪功亲自御敌,两方相持不下难分胜负。

献公收到消息后连忙召荀息前来商讨,荀息道:臣有一计,可将虢虞一同拿下。献公大喜:有何良计?

荀息:虞公贪婪,我们可以用宝马宝玉将其收买。献公听后皱起眉头:这两件宝物都是我心头好,怎能送人?

荀息笑道:大王放心,虞公收到我们宝物后自然会借道让我们进攻虢国,虢国一旦灭亡,虞国自然无法抵挡我们,大王的宝马和宝玉不过是寄放在虞公那罢了。

虞公见到宝物后欢喜异常,手掌抚摸宝玉不肯放下,荀息趁机提出借道之事:我家主公听闻大王贤明,特来献上宝物,以结友好。虢公本和我们建立盟约,如今私自毁坏,我们晋国欲借道惩罚一下虢公,所得的战利品将全归大王所有。

虞公一听还有这样好事,刚想答应,此时大臣宫之奇前来劝道:主公可曾听说过唇亡齿寒的典故,如果虢公被灭,下一个就轮到我们了。

虞公摆了摆手手,说道:晋献公送来宝物,断不可能做出如此之事,退下吧。

宫之奇料到虞公必亡,索性带着全家老小逃出虞国。

果不其然,晋国顺利灭掉虢国,归来之时把虢国的金银都献给了虞公,虞公大喜连忙出城迎接,谁曾想到晋国顺势把虞国也灭了。

本典故出自《东周列国志》,成语假道伐虢、唇亡齿寒便出自于此,虞国和虢国本来一脉相连,休戚相关,虞公却因小恩小惠出卖盟友,结果双方一起亡了。

同样我们在现实中也很容易被个人的短期利益所蒙蔽,无法从大局考虑问题。

这就是我们的局限性,能跳出当下困局从另一个更大角度,更全面思考问题的人确实不多。

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历史作为镜子,我们便可以知道古人走过的路,吃过的亏,以免我们重蹈覆辙。这就是多读史书的好处。

2

大雪纷飞的夜晚,达罗夫头上缠着绷带冲进父母家中,“快醒醒,我要成为全国名人了,你们将为此而自豪。”

躺在床上睡着的父母迷迷糊糊地被叫醒,他们一脸惊慌的看着儿子:你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达罗夫仰天大笑,“你们肯定没办法想象,我终于要出名了,成为全国上下都知道的名人。说到激动之处,他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激动地满屋子踱步,根本站不住。

母亲兴奋地拉住儿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说清楚一点。

达罗夫一脸蔑视的看着父母:你们生活真的无趣,报纸也不看,电视也不看,要知道那里可是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信息。要是发生了一件大事,大家马上都会知道的。没想到我也有一天登上了报纸。

达罗夫从衣服口袋里取出了一张报纸,递给了父亲。“把上面的字念一下。念完之后记得把它留起来做个纪念。”

父亲清了一下喉咙,开始念叨:夜晚时间,达罗夫从酒店走了出来,但他已喝的名鼎大醉。

达罗夫在一旁解释道:这是我跟朋友一起喝完酒出来,你继续念下去。

“达罗夫喝得酩酊大醉,倒霉的他身体无法平衡失足滑倒在地,当时恰好有一农民赶着雪橇停在附近,达罗夫不幸倒在了马的旁边,由于马匹受了惊吓,居然拖着雪橇从他身上撵过。达罗夫被人发现时,已经人事不知,医生检查后发现他脑后被撞伤。

达罗夫骄傲地说道:你看现在全部人都知道这件事情。突然他抓住了这张报纸,把它叠了起来,塞在口袋里。

“不行我还要拿给亲戚朋友看呢。”说罢达罗夫兴冲冲地跑出了门外。

该故事出自契诃夫短篇小说《喜事》,讲述了平凡的小人物达罗夫被雪橇撞倒却兴奋异常的荒诞故事。

如果正常人出门被车撞倒了,他第一反应肯定是连呼倒霉,不但得花一大笔钱疗伤,还要忍受伤痛折磨,世上最亏的事情莫过于此。

而达罗夫却一反常态,在他心目中觉得登上报纸首页,可以被所有人了解,其中得到的快乐比自己受伤更重要。

要不达罗夫就是天生乐观派,心想自己都受伤了,不如想想好的一方面吧。

要不就是达罗夫渴望得到他人重视,一般来说渴望他人重视有两个原因。

凶画索命

乾隆年间的一个晚上,耒阳县令马云在书房里暴毙,一脸恐惧,死状凄惨。耒阳县政府派人到长沙县报案。两天后,长沙县派出经验丰富的刘北斗调查此案。

刘北斗到达耒阳县后,立即在县政府负责人杜武的指导下勘察了一下书房,请他详细描述了情况。

前天晚上,天刚黑,几个杂工和仆人在后院忙着。突然,他们听到了马云的尖叫和书房传来的油灯落地的声音。仆人抬灯进屋时,马云倒在地上,口吐白沫,鼻翼抽搐。杜武赶到的时候,马云已经筋疲力尽了。当天晚上,杜武打电话要求尸检,结论是惊吓致死。

听完杜武的介绍,刘北斗仔细打量起这间书房。书房里有一张书桌,一把藤椅,一张木床,一个木制书柜,墙上挂着几幅画,桌上放着一副夹鼻眼镜。他把眼镜戴在鼻子上,扫视着房间。他的目光停在了墙中间的一张漂亮女人的照片上。图为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妇站在假山旁,手中拿着一把团扇。她有一张可爱的脸,风情万种,上面写着“篾篾”二字。

问及来历,杜武说,这幅画是马云前天下午买的。那天,穷书生李启吉把这幅画挂在县衙旁边,说谁要是能看出画中玄机,就不要钱。晚上,马云出去散步,看到这幅画很受欢迎,就问为什么画中的少妇叫米米。他还说,眼镜在明朝叫米米。这个年轻的女人近视吗?

李启吉起身行礼道:“主公真是博学多才。没错,我给这幅画取名叫Mie Mie,因为这是她的名字;第二,它暗示了欣赏绘画的人必须戴上眼镜才能品味。马老爷一眼看出玄机,就给了他。”

刘北斗听了,然后仔细看了画。似乎不太合理——左边留白太多,占了整幅画的三分之二。当晚,刘北斗住在马云的书房,一边喝茶一边思考。良久,他站起来,手里拿着油灯,走到画前观看,然后拿起眼镜戴在鼻子上,又举着灯观看。只见油画在油灯下微微发光,有种说不出的陌生感。突然,他感觉到照片上的人在动。手一抖,油灯掉在了地上,屋里顿时一片漆黑。

听到声音,杜武推门进来,提着灯笼。刘北斗把画中的秘密告诉了他。杜兆发试过,但也害怕。这时,一个仆人拿着油灯进来了。刘北斗接过油灯,举到画前,让杜武再看一遍。杜武惊讶得发抖。在原本晃动的油灯下,画面的空白处还隐藏着另一幅画面:一个长着红黑胡须的恶灵张开血盆大口,舞动着两只巨大的爪子,向自己冲来...杜武汗流浃背,摘下眼镜,再抬头,恶气已去。他又把眼镜戴在鼻子上,这让他又跳了起来。他赶紧摘下眼镜,问怎么回事。

刘北斗说:“这幅画的空白处藏着另一幅画,而且是立体画,效果很逼真。这种立体画是从西方传入的,对人的视觉神经和脑神经伤害很大。这幅画简直是一幅凶猛的画。如果没有深仇大恨,谁会画这么残忍的画来害人?”

杜武想了想,说李启基确实和马云有仇。李启基出去读书的时候,马云为了一个简单的官司,把父母送进了监狱。他叔叔把家产卖了,给了马云,才救出父母。然而,他们被折磨成人形,两人都很快死去。他的叔叔也疯了,然后他掉进水里死了。

刘北斗慢吞吞地说,“马云举着眼镜。当然,他知道眼镜在前朝也被称为米芾,但一般人都不知道。于是李启基特意将这幅画命名为Mie Mie。第一,马云很容易揭开里面的玄机,理所当然的把画给他。第二,他告诉马云看这幅画的时候要拿着眼镜。马云白天看不到什么著名的东西。晚上戴上眼镜,由于光线的特效,他突然看到画中的恶鬼扑向自己,惊恐而死。按理说这种猛画是吓不到人的。只是马云充满了邪恶,心虚,胆小。当他突然看到恶灵时,他会立即自杀。可以认为是因果报应!”

至此,真相大白了。

秦晋韩原之战

双方主帅:秦穆公和晋惠公。地点晋国边城韩原。

军队人数:秦军兵车400乘,人数40000人。晋军兵车600乘,人数60000人。

战争起因:秦君有两恩于晋:一、军援助惠公继位。二、施粮救晋国饥荒。晋君有三错:一、不践行诺言赠五城为失信;二、秦国有饥荒晋不救,为不仁;三、辜负秦恩为不义。于是秦国兴起讨伐之兵。

双方各有优势。秦军以晋君负恩秦国,军队士气很盛,已经三战三胜。晋军人数上超过秦军。同时本土作战,有地利的优势。但却失了人和。

这是一场纯实力的战争。影响战争胜负的是一个人。

关键人物就是庆郑。

庆郑是晋国饥荒时候派去秦国求援的使者,主张救济秦灾,秦兵入侵的时候主张割地求和。原本惠公是想杀了他,却被自己的近臣劝阻,让他杀敌将功抵罪。

在选择主帅兵车上的关键兵种“车右”(即护卫兵车上的主将)的时候,太卜郭堰占卜的人选是庆郑,惠公以庆郑是秦国的同党拒绝。

庆郑以本国马匹心意相通为由建议惠公使用本国战马,也不听。就此埋下祸根。

惠公兵车遇到秦国猛将公孙枝的时候,被其大喝一声,没有打过战的马匹受惊,乱跑陷入泥潭出不来。刚好庆郑架车路过,惠公喊他来救自己,庆郑以找救兵为由拒绝了。

那边晋国猛将韩简打败秦国大将西乞术,正要擒拿秦穆公,庆郑来了,说“别打了,赶紧去救主公”。本来就要抓住秦穆公的,忽然一队奇兵出现,拦住了韩简。韩简怕耽误救主的时间,只好放弃机会,去救晋惠公。

谁知已经晚了,惠公被秦国猛将公孙枝抓住。本来势均力敌的双方就以惠公被抓决定了胜负。晋军主将无心恋战,大部分缴械投降,唯庆郑逃回晋国。

其实那队奇兵不是正规军,韩简打个十来分钟一样可以抓住秦穆公,这样还可以换晋惠公回来,也不算战败。可惜被庆郑搅黄。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惠公不用庆郑为将,也就没有庆郑劝韩简救主这回事,战争至少打个平手。如果按照太卜郭堰的占卜任用庆郑为“车右”,信任他,使用本国马匹,惠公就不会受擒,一旦韩简抓住秦穆公,这场战役就是晋国赢了。

可惜晋惠公都没有这样做,一场稳赢不输的战役因惠公的昏庸而战败被俘为人耻笑。

反观秦穆公,无论是战前起因的对策和战后的处置工作,都充分听取谋臣的意见,始终战在道德至高点,令秦国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战后穆公问群臣如何对待晋惠公,是杀还是留还是送回晋国?

有大臣说,杀晋君祭天,报答上天对秦国的眷顾然后立重耳为晋君。公孙枝就说“不可。战争已经使老百姓的子弟受死,如今又要杀他们的君王,将激起晋国的仇恨,恐怕将来晋国杀秦国比今天还要过分”

公孙枝不亏是有勇有谋的大将。他继续说:重耳当年不因父亲的死而顺从我们回国继位,如今又怎么肯因我们杀死他的弟弟而回国,即使回国继位了,以重耳重视名声的个性,也必定会为晋国雪耻,为弟弟报仇以巩固自己的君位。

穆公说:那么囚禁他,送他回国还是放逐他?

公孙枝说:囚禁他,他就成了废物没有啥用,放逐他,其他诸侯国会帮助他来谋取最大利益,毕竟晋国是大国有利可图。所以不如送他回去。

穆公说:送他回去,这战不就白打了吗?

公孙枝说:当然不能白白送他回去。要晋国把河西的五座城市割给我们。让晋惠公把世子送到秦国做人质。然后和他联姻。这样晋国终身不敢和秦国交恶,以后可以助世子回国继位,秦国又一次有恩于该国的国君。这不是更有利于秦国吗?

穆公采纳了他的建议,放了晋君,再把自己的爱女嫁给晋国世子。晋国此后终惠公在位也没发动对秦国的复仇战争。

这一场战争以穆公妥善处置晋惠公,战后得到最大实惠完美收官。

 

 

 

晋君以好恶任人,不听忠言战败受辱;庆郑心胸狭窄,陈前违抗君命#春秋五霸# #列国战争# #弘扬国学#

公元前685年,管仲被五花大绑地捆在柱子上,齐桓公手持弓箭趾高气昂地喝道:“寡人今天要报白水之滨的一箭之仇。”管仲闻言竟狂笑起来:“没想到公子小白只有如此气量,可悲呀!”话音未落,一道箭影直奔管仲头顶而去。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在外逃亡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见时机成熟,都争抢着回国夺取王位。

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得知公子公子小白已经提前一步出发后,便亲率30乘兵车前去阻拦。

当管仲经过即墨30余里的时候,正好遇见公子小白的大队人马。于是,管仲操起弓箭便向公子小白射去,一箭命中,公子小白应声而倒。

管仲遥看公子小白口中溢出的鲜血,料定他已经被自己射死,就率领人马返回。

其实,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的箭只是射在了他铜制衣带勾上,他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装死倒下,避免了管仲的补箭。

公子小白险死还生,对偷袭者恨之入骨,当即向众人发誓,如擒此人,必报这一箭之仇。

受此惊吓后,众人在归途中更加警惕,一路顺利地到达齐国,登基即位,是为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

管仲回去复命,他和公子纠都认为公子小白已死,于是便慢悠悠地走了六天才到达齐国。可这时一行人却傻眼了,因为齐国已经有了国君,而新君正是公子小白。

这时陪同公子纠回齐国的鲁庄公不愿意了,他下令鲁军进攻齐国,企图强行让公子纠夺取君位。

管仲向鲁庄公建议,应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可鲁庄公因为公子小白未死之事迁怒于他,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结果遭遇伏击,鲁军大败,一行人逃回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

齐桓公遣书给鲁庄公,让他杀了公子纠,并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大举进攻鲁国。

鲁庄公和大夫施伯商议,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并不是为了一箭之仇,而是想要任用他为政。因为管仲的才能世间少有,如果被齐国所用,将来必成鲁国大患。所以建议将管仲杀掉,把尸首还给齐国。

可是鲍叔牙却用计称,齐桓公对管仲恨之入骨,一定要生杀他。而鲁国新败,齐国大军压境,鲁庄公迫于齐国的压力,没有听从施伯的建议。在杀掉公子纠后,将管仲和召忽送还齐桓公。

管仲猜测这是好友鲍叔牙的计策,于是让押运的人快马加鞭地赶去齐国。

出乎管仲的预料,刚刚到达齐国的他竟被送入了监狱。

这一天,午门外的广场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只见管仲被五花大绑捆在一根柱子上,四周被刀斧手团团包围。

齐桓公手持弓箭,在管仲面前趾高气昂。而在齐桓公的身后,是隰朋、宾胥无等四处张望的大臣。

齐桓公眼角眯了眯,微笑道:“你们不用找鲍太傅了,我没有通知他。”

众大臣见齐桓公如此安排,心中顿感失望。而齐桓公见此,脸上却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齐桓公看了看时间,来到距离管仲三十步的位置站好,大声道:“管仲,白水之滨你射寡人一箭,所幸天不灭寡人,箭中带钩,今天,寡人就要报当初的一箭之仇。”

管仲突然狂笑起来,大声说道:“管仲以为,公子小白是何等英雄俊杰,未曾想竟只有如此气量,可悲呀!”

齐桓公好奇道:“可悲什么?”

管仲痛苦地摇了摇头:“齐国衰落,振兴无期!”

齐桓公不与他废话,弯弓搭箭,拉满硬弓,忽听场外传来一声嘶哑的叫喊声,“箭下留人!”话音刚落,只见鲍叔牙拨开人群,跌跌撞撞地冲进包围圈,扑通一声跪在齐桓公脚下,叩拜道:“主公,箭下留人呀!”

齐桓公冷笑一声:“太傅,不是寡人无情,寡人对天发誓,要报一箭之仇,寡人身为一国之君,怎能言而无信?”

鲍叔牙跪地哭求:“臣保管仲,不仅是为义,而是为大齐呀!主公手中之箭离弦,齐之霸业将被射落,齐国欲称霸,无望矣!”

齐桓公心里虽是感动,但仍冷着脸说:“太傅让开,让寡人报一箭之仇。”

鲍叔牙声泪俱下:“主公,你不能这样做啊!你要杀,就连臣一起杀了吧!”

众位大臣和围观的百姓被鲍叔牙和管仲的真情感动,纷纷恳求齐桓公开恩,不要射杀管仲。

可齐桓公却不理众人,重新弯弓搭箭,屏气凝神瞄准管仲,只听嗖的一声,一道箭影直奔管仲头顶而去。

空气凝固了瞬间,突然,全场爆发出一阵欢呼声,

管仲仍好好地站在柱前,而箭矢则贴着管仲的头皮,钉在了柱子上。

齐桓公丢掉手中强弓,大笑着对管仲说:“管仲,寡人曾对天发誓,要报一箭之仇,若放过你,便是失信于天。今天寡人当着天下百姓之面,信守誓言。你在白水之滨箭中带钩,马失前蹄,今天寡人箭贴头皮,箭走偏锋。一报还一报,此乃天意!咱们的恩怨,从此一笔勾销。”

齐桓公上前扶起鲍叔牙:“恩师,苦了你了,寡人感谢你,管仲就交给你了。”

经过此事,管仲掂出了齐桓公的气量:有气魄,有度量,有谋略。箭走偏锋,却是一箭数得:救管仲;应鲍叔牙及众臣之请;顺民心,当着天下百姓之面,风风光光地报了一箭之仇,在臣民面前树立了一个守诚信的君王形象。

此后,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管仲尽心辅佐齐桓公,助其成为了春秋霸主。

#头条历史##历史#

一天,江东小霸王孙策来到丹徒山中打猎,在追赶一头野鹿时与侍卫走散。来到一处陌生之地,孙策碰见三个彪形大汉,没说几句话竟然刀兵相见,孙策寡不敌众,被一箭射中面门,生死垂于一线!

公元200年,号称小霸王的孙策平定了严白虎和刘勋,正式统一江东之地。远在官渡的曹操此时正在和袁绍作战,听闻这个消息后非常忧虑,担心孙策会趁机率军偷袭许昌。

谋士郭嘉胸有成竹,安慰道:“孙策刚刚平定江东, 诛杀了无数英雄豪杰,这些豪杰不乏忠心的部下,必然日思夜想着报仇。而孙策此人高傲轻率,不懂得防备,他就算有百万大军,我看也会死于匹夫之手!”

见郭嘉如此笃定,曹操这才放下心来。与此同时,在江东孙策的府邸中,谋士虞翻也在在苦口婆心劝导孙策。

虞翻道: “您用兵如神,能力远超秦皇汉祖,但听说您经常一个人在外游荡,这太令人担忧。一条龙困在浅滩上,一个渔夫就能将它拿下。我希望主公明白此理……”孙策闻言不以为然,但出于尊敬,还是道:“多谢先生的教诲,我以后注意。”

就这样过了半个月,终于忙完公务的孙策打算前往丹徒山打猎,放松一番。本想一个人前往,但想起虞翻的话,于是就带上了府上几十个侍卫。一行人带着狩猎装备,径直来到了丹徒山附近。

此地水草丰美,野生动物非常多,孙策每次来这里都能满载而归。当然,在他心里想,这次也不意外。孙策率先出马,转头看见一头极其俊美的梅花鹿,立马张弓搭箭,结果没想到,三箭都没射中。

平日里百发百中的孙策不信邪,瞄准后又是一箭,结果箭矢擦身而过,又没射中!梅花鹿受到惊吓,赶忙朝远处跑去。孙策心有不甘,立刻拍马追赶。由于孙策马快,七拐八绕之后,侍卫们便将孙策跟丢了。

而孙策追了半天也没追到梅花鹿,倒把自己搞迷路了。孙策兴致索然,拨马回头原路返回。就在这时,旁边的树林中走出三个彪形大汉,看甲胄应该是江东士兵。三人拿着刀剑和弩,面无表情地走向孙策。

孙策见此,问道:“你们是谁的兵?”三人一边回答“我们是韩当将军的亲兵”,一边继续向孙策靠近。孙策警惕起来,大声喝道:“韩当的亲兵我都认识,怎么没有见过你们?”说着,孙策射出一箭,一个人应声而倒。

剩下两个人见此,也不再伪装,直接挥刀杀来。不过,两人的身形远虽然高过孙策,但孙策武艺高强,以一敌二丝毫不落下风。见不能速战速决,又害怕招来侍卫,两人只能扭头逃跑。孙策自然不肯放过,立刻拍马追赶。

但没想到,有个人跑着跑着,竟突然回头射出一弩箭,孙策躲闪不及,被射中面门,顿时落马。两人大喜,转回头要斩杀孙策,幸亏侍卫及时赶到,将两人砍成肉泥,这才救下孙策一命。

箭矢有剧毒,等孙策被送回府中时,已经奄奄一息,眼看就要身亡。孙权赶忙请来数位名医,经过一整夜的紧张救治,勉强将孙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等孙策醒来后,名医叮嘱:“此伤可以恢复,但需要安心静养至少一百天,期间不能剧烈活动,也不能动怒。”

就这样过去三个月,孙策渐渐能正常活动。在这期间,孙权也调查清楚,刺杀孙策的人乃是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许贡曾因私通曹操被孙策处斩,于是三个门客立志报仇,碰巧遇到孙策孤身打猎,这才悍然出手。

孙策得知后不禁感叹:“幸亏虞翻先生早有提醒,若不是带了侍卫,此时我已是刀下亡魂了……”

时间来到第九十九天,孙策觉得自己已经痊愈,便拆开了脸上的裹布,并拿来镜子查看伤口。但不看还好,一看吓一跳,伤口虽然愈合,但偌大的伤疤却盖住了大半个脸,看着犹如怪物一般。

曾经的孙策被江东父老亲切号为孙郎,一副英俊潇洒的脸庞,不知让多少女子为之倾倒!但和如今一比,这巨大的落差,孙策顿时难以接受。孙策怔怔看着镜子中的丑八怪,伤感道:“脸成了这个鬼样子,还怎么建功立业啊!”

说罢,孙策将镜子摔得粉碎,又将身前的案几掀翻在地。随着一声惨叫,孙策的伤口突然开裂,一股鲜血喷涌而出,孙策扑之于地不省人事。

等孙策再次醒来时,望着昏黄的烛火,他知道,自己天命已尽,将不久于人世。

临终前,孙策紧紧握住孙权的手道:“论领兵决战争霸天下,你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保卫江东,我不如你。以后江东就交给你了!”随后孙策又对张昭说:“希望你能辅佐仲谋,若是他不能胜任,你可以取而代之!”

说罢,孙策溘然长逝,年仅26岁……

孙策十七岁丧父,独自打拼十年,便打下江东十八郡,可谓是青年英雄,一时豪杰,但因为轻视匹夫之力,最终身死,让人惋惜。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弟弟孙权后来也没有吸取教训,在合肥之战轻视张辽,最后被八百破十万,惨败而逃。孙氏没有统一天下,这种家族遗传的性格缺陷,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四大刺客里最佩服聂政,聂政独自仗剑杀散层层守卫,直接冲进韩相侠累的府邸,以白虹贯日之势杀了侠累,面对围上来的侍卫,他又杀了数十人,可见他勇猛异常,武功高强;当他看到包围的侍卫太多,自己无法顺利逃出的时候,为了不连累主谋严仲子和自己的家人,他剥掉自己的面皮,挖出眼睛,挑出肚肠而死,这样别人就无法认出他的身份,可见他做事考虑周详,对家人和朋友有情有义。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中名声最大的是荆轲,名声响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秦始皇,但他武功不济,图穷匕见之时,突然发起攻击的他让嬴政逃脱;嬴政绕柱逃跑,大殿内的大臣们都没有武器,荆轲却没能追上他。嬴政经过手下人的提醒,把剑推到背后,拔出身上的宝剑砍断他的左腿;荆轲倒下后举起匕首投刺秦王,却击中了铜柱,只能束手待毙,被冲上来的侍卫们杀死,留下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诗句。如果换成是聂政刺杀,成功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四大刺客里还有一位叫专诸,聂政和专诸两人都是屠户出身,对待母亲都非常孝顺,但聂政更胜一筹。专诸接受公子姬光的好意厚待,感恩的他打算以身死相许,参与行刺吴王僚的行动。他因为老母在堂,谋划行刺事情的时候犹豫不决,他的母亲知道后,为了成全专诸的大事自缢而死,因为刺杀而间接害死自己的母亲,称不上孝顺,后来专诸使用鱼腹剑完成了刺杀行动。

而聂政年少的时候为民除害杀人,为了避仇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姐姐来到齐国,隐藏在屠夫的行业里。韩国大夫严仲子和韩相侠累有怨仇,严仲子从韩国逃走后,一直在物色刺客帮其报仇,当他听到聂政的大名后,多次拜访结交聂政,亲自备下酒食礼敬聂政的母亲;大家喝的很高兴的时候,严仲子拿出黄金一百镒为聂政的母亲祝寿,聂政再三推辞,坚决不接受。聂政一心想着孝顺奉养母亲,他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自己接受了严仲子的重礼,等于要答应帮他报仇了,母亲在世的时候他的生命不敢用来为别人牺牲,可见聂政心思细腻,孝顺超过了专诸。

过了好些年,聂政的母亲去世,等到聂政丧服期满,聂政想起了严仲子身为诸侯的卿相,主动结交自己,还拿出百金要给自己的老母祝寿;现在老母已经去世,姐姐也已经出嫁,这份恩情到了要回报的时候。于是聂政主动找到严仲子,询问他的仇家是谁,严仲子告诉仇人是韩国宰相侠累,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势力极大,居住的地方士兵防卫严密,曾经多次派人刺杀他,始终也没有得手。严仲子

对于聂政答应帮忙报仇很高兴,还打算给他增派车骑壮士作为帮手。聂政拒绝了帮手,他认为刺杀权势滔天的宰相,人多了容易走漏消息,走漏消息会给严仲子带来极大的危险,整个韩国的人会因此与严仲子为仇。可见聂政保密意识很强,深谋远虑,为雇主考虑周全。

然后聂政就这样单枪匹马,直接冲进防守严密的相府,成功完成刺杀;事后他为了保密自毁面目,韩国人不知道聂政的真实身份,只得把他的尸首公开放在市上,到处张贴告示,悬赏千金,但过了好久,没人知道这位无名的勇士的身份背景。聂政的姐姐听说这件事后,她怀疑刺客是自己的弟弟,不远千里来到韩国都城的街市,发现死者果然是聂政。她趴在弟弟的尸体上痛哭,告诉周围的人刺客是她的弟弟,弟弟为了不连累她才自行毁坏面容躯体;聂政姐姐深知弟弟的情义,为了不埋没弟弟的名声,她毅然告诉众人弟弟的真实身份,接着她自杀死在聂政的身旁,诸侯各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对聂政姐弟俩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四大刺客中的豫让,为了给自己的主公智伯报仇,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混进赵襄子的宫中修整厕所,准备在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刺杀他。但是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感觉不对劲,派人抓住了他,审问得知他是豫让,赵襄子为他的忠义所感动,于是放走了他。

豫让没有放弃,他把自己的皮肤弄得像癞疮,吞下炭火让声音变成嘶哑,他乔装打扮、沿街讨饭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提前埋伏在一座桥下,当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察觉出有人要行刺。结果豫让再次被抓住,赵襄子看到他这幅模样,心里也是感慨万千,豫让知道自己无法刺杀赵襄子,请求赵襄子脱下一件衣服。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衣服,象征性完成刺杀,最后用剑自杀了。豫让虽舍死忘生,但谋划不详没能刺杀成功,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美名。

还有一位刺客要离,也有人认为他是四大刺客,但他实在是太残忍了。要离身材瘦小,形容丑陋,他为了刺杀庆忌,消除他的疑心,使用了残忍的“苦肉计”;他故意得罪吴王阖闾,让阖闾砍断他的右臂,还让阖闾杀死自己的妻子,焚烧、弃尸于闹市。他逃走投奔庆忌,成为庆忌的心腹,后来要离趁庆忌不备,突然持矛从身后偷袭,狠狠刺穿庆忌的胸膛。庆忌抓住要离,把他浸入江中三次,赞扬他是一位勇士,庆忌交代身边的人放走要离,接着拔出长矛而死。

要离被放走后,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为了刺杀任务害死自己的妻子,杀掉厚待自己的庆忌,人家死之前还特意放过自己,多么的宽大侠义,无颜苟活的他最后选择了自杀。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领300人诛杀司马昭。司马昭部将成济提枪上前,一枪贯穿将曹髦钉死在车辇上。事发后司马昭跪在地上大哭,心里嘀咕:哼,这就是反抗我的下场,哎,麻烦的是我要背上千古骂名了!

曹髦是魏国第四任皇帝,从小聪明好学,才慧惊人,更有其祖父曹丕的风范。可明明是皇帝,怎么会率领300人去杀司马昭?或许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准备推立曹操之子曹据为帝,但是郭太后以辈分和魏明帝曹叡绝嗣为由,推举曹丕之孙曹髦,商讨之后确立曹髦为大魏皇帝。

曹髦被征召入京后,群臣到城门拜迎,曹髦见状立即下车恭敬的回拜百官,这时司礼官道:您是天子,不用回拜臣子。

曹髦却谦虚回道:现在我也是臣子,礼仪怎么能少呢?这话让群臣对曹髦连连称赞。

曹髦登基后,深知只有君王对百姓广施恩德,百姓才会对君王感激。便大赦天下,并削减皇宫的费用,罢黜宫廷和官府中无用之物。曹髦诏令下达后,群臣纷纷称赞曹髦有明君之风。

钟会看到这一幕,私下跟司马师说:曹髦的文采堪比曹植,武略不输曹操。不好控制,须早做打算。但司马师却不以为然,直接将钟会的话当做耳边风。

之后曹髦派身边的官员,前往各地巡查,为冤案翻案和整顿官员。为了不让司马师看出端倪,曹髦对司马师非常恭谨,授予大将军职位,统领魏国兵马,甚至允许司马师佩剑上殿,这让司马师觉得曹髦非常懂事。

公元255年,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文钦在淮南起兵声讨司马氏,司马师大怒,领军二十万出征,几番激战后,被文钦之子文鸯惊吓导致眼珠崩裂,原本有病在身的司马师更是雪上加霜,没多久在许昌不治身亡,临死前写信让司马昭来接替他的兵权。

曹髦收到司马师病亡的消息后,欣喜若狂,一面下旨安慰司马昭,让他在家等候,一面让信任的尚书傅嘏接掌兵权。却不料,司马昭识破了曹髦的计策,先一步到许昌接替兵权,之后便领兵回到了洛阳。

曹髦知道自己计策失败,只能接受事实。于是封司马昭为大将军,从此,司马昭独揽大权。

可没多久,同年魏国再次遭受战乱之苦,二月,东吴大将孙峻率十万大军袭击寿春。所幸镇东大将军诸葛诞率部平定。八月,蜀国大将姜维率领大军进犯狄道,有雍州刺史王经领兵大败蜀军。

十一月,陇右四郡等地连年招兵,导致不少人叛逃到蜀地,十二月,洮西大战不少将士战死沙场,有的不甘被俘跳入洮水溺亡。

事后,曹叡悲痛道:朕仁德不足,没有遏止敌寇进犯,导致将士抛尸于野,战败被俘,念及于此,朕深感悲痛,特令各地官员前往慰问并抚恤,免除家属一年的赋役,并下令到战场旧地和附近河道寻找将士尸体,收殓安葬,申报予以嘉奖,不得遗漏。

曹髦的行为被司马昭看在眼里,他意识到曹髦开始不受控制,于是笼络朝廷大臣,并翦除曹髦党羽,逐渐孤立曹髦。

公元260年,曹髦意识到自己在朝中的权力日渐削弱。召见了信任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说道:司马昭之心连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废,你们愿与我一起击杀他吗?

三位大臣听完直冒冷汗,王经劝谏道:如今司马昭掌握大权,就凭您身边的人,不仅无法击杀,反而会适得其反。望您三思!但是曹髦毅然道:朕意已决,死又何妨!

说罢,曹髦进宫面见郭太后。王沈和王业吓破了胆,要去找司马昭告密。他们拉上王经,王经却拒绝。

曹髦得到郭太后的支持后,带着三百太监手持利剑登辇而出,直奔司马昭府。中途遇到司马昭之弟司马伷的阻扰,曹髦大骂:“朕乃皇帝,尔等想谋反吗?”气势如虹地镇住了司马伷,其麾下士兵纷纷逃窜。

曹髦继续前进,中护军贾充闻讯带兵赶来,他是司马昭的心腹,直接下令与曹髦的太监短兵相接,但没想到自己的士兵竟节节败退。贾充急了,叫来成济:主公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报效主公的时候来了。

成济会意,提枪跃马,飞速穿过混战的人群,一枪捅进曹髦心窝,贯穿了后背。由于力气过大,竟将曹髦死死钉在了马车上。曹髦不可置信地睁大眼睛,尚不满20岁的曹髦在不甘中身亡。

没多久,司马昭和司马孚赶来,司马孚抱着曹髦的尸体哭得死去活来,痛心疾首道:“陛下被杀,是我的罪过啊!”而司马昭则跪在地上大哭,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司马孚的话,既替司马昭揽了罪责,又体现自己的忠孝节义。但是司马家的眼泪,真假就有些耐人寻味。

大家对此怎么看呢?

@西候说三国 翻开历史篇章,品读历史,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语: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曹髦虽然未成功击杀司马昭,但他却用全部的努力,去争取百分之几的机会。面对被废黜和死亡的威胁,曹髦没有软弱和退让,而是敢于直面,奋起抗争,视死如归。

而现在我们面临生活中的压力的时候,或许可以问问自己,是否也用尽全力去争取机会呢?

我是@西候说三国 喜欢的话,就多多关注,让我们借鉴前人的经验,少走弯路!

#媒体人周刊# #我的2021# #2021生机大会# #中国历史人物##曹髦##司马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07年一天的深夜,刘备正在襄阳官驿中休息,前来拜访的刘琦直接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然后放声大哭:“叔父救我。”

刘备吓了一跳,赶紧起身扶起刘琦:“侄儿快快起来,到底怎么回事?”

刘琦说道:“母亲要加害侄儿,叔父救救小侄吧。”

刘备一听,心里有了数。刘琦虽然是长子,但母亲早亡,现在刘表的夫人是蔡夫人,刘琦的弟弟刘琮刚娶了这蔡夫人的侄女,这蔡夫人当然是想让刘琮接刘表的班了。

刘备明是明白,但自己这客居的身份,不好管这家务事,蔡家又是名门望族,他也不想趟这趟浑水。

刘备叹了口气:“侄儿啊,你要明白,叔父毕竟是个外人,你们母子之事我不便多言。侄儿还是多孝顺夫人,就能相安无事。”

刘琦心想我这叔叔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这荆州上下谁不知道,蔡氏将我当成眼中钉肉中刺。如果连叔父都不救我,我还有活路嘛?

想明白了的刘琦,愣是跪在地上不起来,任凭刘备怎么劝说也不听。

刘备是英雄不假,但也怕这一哭二闹三上吊。再说刘琦身份特殊,这大半夜在驿站里跪在地上放声大哭,这要传出去还得了?

就在急得直挠头的时候,刘备突然灵光一现。

刘备笑眯眯地对刘琦说:“侄儿先起来,叔父虽然没办法,但是有一个人肯定有办法。”

刘琦赶紧追问:“还请叔父赐教。”

刘备嘿嘿一笑,然后附耳刘琦几句。

听完之后,刘琦也面露笑容:“侄儿这就去准备,叔父大恩不言谢,日后定当报答。”

刘琦拱手而去,留在堂中的刘备却面露苦笑,心里默念,我也是逼不得已啊。

第二天,刘备和诸葛亮正打算返回新野,突然来报公子刘琦宴请两人。

没等诸葛亮开口,刘备已经抢先说话:“刘琦侄儿我也是许久未见,他对先生也很仰慕,要不这样,我和先生一同赴宴,明日回新野也不迟。”

既然刘备都开口了,诸葛亮当然不好说什么,于是两人就准备到刘琦府上赴宴。

刚走到驿站门口,刘备突然捂着肚子,露出痛苦的表情。

诸葛亮连忙出声询问:“主公,何事如此?”

刘备皱着眉:“可能偶感风寒,肚子有些疼痛,我先去方便一下。先生先去,这也不失了礼数。我随后就到。”

诸葛亮也没多想,于是拜别刘备后,匆匆赶往刘琦府上。

到了刘琦府上,刘琦向诸葛亮行礼:“先生好,怎么不见我叔父大人呢?”

诸葛亮回礼道:“皇叔突然肚子疼,让我先来向公子禀告,他随后就赶来。”

“原来如此,那我们先入座,我差人去看看叔父。”

诸葛亮跟随刘琦进入厅堂,却没注意到刘琦嘴角的笑容。

刘琦陪诸葛亮先饮几杯,但刘备还没到,诸葛亮不免有些焦虑。见状刘琦开口:

“先生才识过人,我这有几本古书,内容却看不明白,想与先生请教请教。”

诸葛亮是爱书之人,对于这样的事当然很感兴趣。

“公子过奖,我只是略知一二,但愿与公子一起参详参详。”

“书在阁楼之上,还请先生随我一同前去。”

于是两人离开厅堂,扶着楼梯来到了阁楼之上。诸葛亮正满怀兴趣地等着看古籍,旁边的刘琦却突然跪倒在地,放声大哭。

“先生救我,家母欲加害我,我该如何是好?”

诸葛亮一听,眉头皱了起来,看来这看书是个借口了。其实诸葛亮对刘琦的处境是知道一些的,但是他诸葛亮只是一个外人,对这样的事怎么能发表意见。

诸葛亮一边拉刘琦,一边说:“公子家事,外人怎么能多言,就算是皇叔,恐怕也得避嫌。今日多谢公子款待,亮先告辞了。”

说完诸葛亮已经准备跑路,刘琦见诸葛亮不接茬,倒也不慌。

“先生果真对刘琦见死不救嘛?”

诸葛亮无奈地说:“真不是我见死不救,实在是无能为力啊。”

刘琦见诸葛亮不答应,于是抽出墙上挂着的一口宝剑:“既然如此,刘琦还不如现在一死了之。”

一向遇事不慌的诸葛亮吓得魂飞魄散,心想我到你府上喝酒,你在我面前寻死,这叫什么事。

于是一边安慰刘琦,一边准备逃下阁楼,但是刚走两步,诸葛亮猛然发现阁楼的楼梯已经被抽走了,这高度跳下去腿怕是得摔断。诸葛亮知道这不出主意没得脱身。

“公子且慢,亮有一计。”

刘琦闻言放下宝剑:“先生有何妙计?”

这场面刘琦早预料到了,毕竟没楼梯这阁楼谁也下不去。

诸葛亮一边擦汗一边说:“公子听说过晋文公的故事吧,重耳离国而生,而申生留国而死,公子也该学重耳远离是非之地,远离襄阳而后再图他事。”

听完,刘琦眼睛一亮,大笑道:“果然妙计,先生受惊,还请下楼再饮酒。”

刘琦于是令人将抽走的楼梯重新接回,两人一起下了阁楼。

吓出一身汗的诸葛亮哪还有心思喝酒,赶紧辞行。回到驿站之中,就远远看到了笑而不语的刘备,诸葛亮知道这是中了叔侄俩的计了。

转年,江夏太守黄祖战死,刘琦自告奋勇担当了江夏太守,远离了是非之地。

虽然诸葛亮被逼用计救了刘琦,但是刘琦在江夏的几万水军后来却在赤壁之战成了刘备的核心战力,这恐怕也是没预料到的事,不过号称卧龙的诸葛亮中了抽梯计也是有趣至极。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平话》

公元213年,曹操举兵直指濡须口,号称四十万大军,孙权长江西岸大营被破,都督公孙阳被活捉,孙权心急如焚,赶紧密招猛将甘宁。

甘宁来到孙权大帐前,孙权顾不及寒暄,急切招呼甘宁入内。

“兴霸,曹贼势大,今西岸被破,如长江再失守,江东之地危矣。”孙权拉着甘宁的手说。

甘宁不假思索地回答:“曹贼虽人多势众,然江东水军精锐,当可一战,主公无须忧虑。”

“我军新败,曹贼气盛,加之手下猛将如云,兴霸以为谁可挡之?”孙权接着问道。

甘宁赶紧跪拜:“如蒙主公不弃,甘宁愿为主公冲锋陷阵,不负先登之名。”

孙权大喜,连忙扶起甘宁:“就等兴霸此言,孤想让兴霸率精锐壮士夜袭曹营,趁其立足未稳,曹军新胜之下必有懈怠,兴霸意下如何?”

“主公此计甚妙,兴霸定当成功归来。”

孙权抚甘宁肩:“孤赐米酒与将军和壮士,待得胜归来再行赏赐。”

甘宁领命而去。

回到营中,甘宁在部众中挑选了百名精锐,一起共食,然后边吃边将夜袭之事道出,刚刚大快朵颐的气氛瞬时有些凝固。

甘宁也不在意,饭毕,用银碗斟酒,自己先痛饮两碗,然后斟酒给他手下的都督。手下都督跪地不敢接酒。

甘宁见都督畏战,大怒,拔出佩刀,横放膝上,大声训斥。

“卿受主公恩遇,比我甘宁更胜,甘宁尚不惧死,卿何惧哉?”甘宁边厉声呵斥,边向左右横刀。

都督见甘宁神色严厉,再看看明晃晃的宝刀,赶紧起身施礼,接过酒碗一饮而尽。

“末将糊涂,江东男儿岂有怕死之辈。”

甘宁闻言这才拍着都督肩膀,然后将酒斟给众人,每人一银碗,众人无不慷慨激昂。

至夜间二更时分,甘宁领众人卷甲衔枚,悄无声息至曹营前,查看之下,曹军果然防备松懈。

于是甘宁率众先拔除鹿角,又深入曹营,斩首数十人,曹军惊恐,以为东吴大军来袭,慌忙应战,而甘宁此时见好就收,率众人撤回大营。

曹军尚不知情况,如临大敌,一时间曹营内火光四起,人头攒动,擂鼓震天,混乱异常,而甘宁早已回营喝着出征前的美酒。

孙权抚着甘宁的背放声大笑:“此举必让老贼惊吓不已,不能安睡。孤本意是想试试将军的胆子。”

说完,当即赏甘宁绢一千匹,战刀一百口,并增兵二千,甘宁拜谢恩典。

孙权这才正色说道:“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

由于甘宁等将领的出色表现,孙权与曹操相持一个月,双方不分胜负。

曹操看吴军战船、武器精良,军队严整,不禁叹息道:“生子当如孙仲谋,相比之下,刘景升的儿子不过是猪狗罢了。”

此时春水暴涨,孙权这才放下心来,对左右说,曹孟德将退。于是休书一封令人送往曹操处。

“春水正要上涨,公宜速去。”另外还附着一张纸,上书:“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看完哈哈大笑,对部将说道:“孙权果不欺孤啊。”

于是曹操撤军北归,孙权亦回兵建业。

公元213年的这场濡须口之战其实非常重要,从此曹操基本失去了荡平江东的机会,因为这一年刘备正图谋益州,无暇顾及吴魏战事,而此后曹操进魏公、马超叛乱、汉中攻防等都让曹操很难再集中精力针对东吴。

虽然曹操后面也有过兵指江东,但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小,所获有限。而孙权通过濡须口这一战是真正稳固住了他哥哥孙策留给他的江东基业。

这一战中最出彩的当属甘宁了,孙权也是通过这一战才彻底信任和重用了甘宁,隐隐将其视为东吴第一猛将。

甘宁此人笔者这里要多说几句,甘宁作战勇猛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但其实甘宁还是个有谋略之人。

甘宁投奔孙权,所献第一策就是攻黄祖,取荆州,而后图谋巴蜀,这策略眼光和鲁肃可谓不谋而合,这不是普通人能有的战略目光。

当时孙权重臣张昭就嘲笑甘宁:“江东自顾不暇,果用阁下言西征,必招祸患。”

甘宁一点面子没给张昭:“主公待您如萧何,委您留守重任,您却只知担忧,这如何能追慕古人?”

甘宁的大白话就是,畏首畏尾,身居高位,才不配位,不要忘了甘宁是刚投诚之人,而张昭是重臣,足以说明甘宁性格刚烈。

孙权最终采纳了甘宁的西征建议,但也调和了甘宁与张昭的矛盾。

赤壁之战后,周瑜和甘宁都曾力劝孙权西取巴蜀。但是孙权犹豫不决,反去征求刘备的意见,结果坐失良机,让刘备捷足先登,追悔莫及。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看出,甘宁绝不是只有武勇之人。

三国中吴国真正的第一智勇之将,笔者还是倾向于甘宁,当然这是笔者一家之言,各位看官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在评论区发表意见。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

219年,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兵临南郡城下,劝太守糜芳投降。糜芳嘲笑道:“我是刘备的小舅子,你简直白费功夫。”没想到劝降使者也嘿嘿一笑:“不管如何,你且听我一言,再做决定也不迟。”

使者自信的话语,让糜芳心生好奇,他想看看使者能说出什么花来,竟有把握让他投降!于是糜芳冷笑道:“但说无妨,倘若说不动我,那只能请先生留下人头。”

使者丝毫不惧,道:“将军口口声声说是刘备小舅子,但据我所知刘备在益州新娶的正室是吴夫人,而你妹妹糜夫人病逝已有十年之久。有新欢忘旧爱,是人之常情。只怕在刘备心中,已不认你这小舅子了!”

糜芳听罢面色一变,使者的话真是一针见血。自从糜夫人病逝,刘备确实与他疏远了很多,这让他时常感叹人情冷暖,也开始后悔当初抛弃一切跟随刘备的决定……

糜芳和兄长糜竺出身于徐州巨富糜家,糜家世代在海外郁洲山岛贩盐,家产巨亿,光是家中仆人就达万人之多。徐州牧陶谦能立足乱世,就是靠糜家鼎力支持。陶谦十分感激,亲自征辟糜竺兄弟为别驾和将军。

公元194年,陶谦的部将见财起意,袭杀了曹操的父亲曹嵩。曹操暴怒两屠徐州,数十万人丧命,陶谦也在惊吓中病逝,将徐州让给了刘备。一开始,刘备并不想接这个烂摊子,但听说有糜家相助,这才不再推辞。

但仅仅两年后,吕布便偷袭拿下徐州,刘备又成丧家之犬。不过糜竺以独特的商人眼光,认为刘备能成大事,所以不仅没有抛弃刘备,反而趁机将妹妹糜氏嫁给他。嫁妆更是异常丰厚——上亿铜钱和2000奴兵。

刘备大喜接受,就此重振雄风。后来糜竺又靠着他在徐州的影响力,硬生生让吕布让出了小沛城池给刘备。刘备感激万分,对糜家兄弟之信重,多于关羽张飞。

后来刘备又经历了一些波折,糜家兄弟始终不离不弃。公元200年,刘备再次丢掉徐州后准备投靠荆州牧刘表。糜家兄弟更是没得说,变卖所有家产,死心塌地跟随效力,一直到刘备当上汉中王。

唯一的缺憾是208年糜夫人病逝,刘备由于势力的扩大,也疏忽了,对糜家兄弟再无往日的亲昵。不过刘备也没亏待他们,糜竺做了安汉将军,没有实权但是班位比诸葛亮还高。糜芳也担任南郡太守,成了一方大员。

糜竺比较满意,糜芳却很不开心。因为在他看来,浪费了半生,抛弃了所有,结果得到的回报都是他以前在徐州可以轻易得到的,这让他内心很不平衡。所以东吴使者这么一说,一下子就触动了他心底深藏的怨气。

但糜芳不愿这么快服输,又赶忙道:“就算主公不认我这个小舅子又如何,我有必要投降你们东吴?”使者闻言大笑: “城外是十万东吴将士,三日就能攻破南郡。将军也要想明白,是投降受到礼遇,还是战死,做孤魂野鬼?”

使者的话铿锵有力,震动了糜芳的心神。能活着,谁又愿意死去?糜芳心动了,但他还有一关过不了。

糜芳担忧道:“我兄长糜竺如今尚在益州,我若投降,岂不是害了他。”使者乘胜追击劝说:“兄弟二人各为其主有何不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谨,不也正在我主手下效力?”糜芳闻言,若有所思点了点头。

最终,糜芳打开了南郡城门,正式投降东吴。但他没想到,他这一投降,直接让远在樊城战场的荆州将士军心大乱,最终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擒杀,由此也引发了三国最后一次大战——夷陵之战……

糜芳投降的消息很快传到成都,糜芳的兄长糜竺大惊失色,一边破口大骂糜芳不忠不孝,一边命人将自己捆绑送请刘备处置。刘备不忍心道:“你跟随我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且弟弟犯的错又怎么能让兄长偿还。”

说罢,刘备为其解绑,好生安慰了一番。但糜竺心里跨不过这关,最终仅一年后就抑郁而死了……

哥哥的下场不好,弟弟的处境也没好到哪去。糜芳投降后,虽然受到孙权的封赏,但也受尽了东吴文武的鄙视。

东吴有个叫虞翻的谋士,性格耿直,一见到糜芳就破口大骂:“投敌叛国的狗贼。”以至于后来糜芳一遇到他,立马转头而走。

有一次,糜芳坐船在河道和一个船只对上了,糜芳大摇大摆亮出自己将军的身份,本以为对方会点头哈腰让路,结果没想到船里坐着的正是虞翻。虞翻破口大骂:“背主投敌之人,有什么资格!”

糜芳羞愧难当,只能灰溜溜逃之夭夭。此事在东吴传为笑柄,最终也没几年,糜芳在东吴也抑郁而死……

资料来源:历史文学《蜀汉风云》之糜氏兄弟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