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一生勤政爱民,不过到了过年的时候,康熙就更忙了。因为康熙写得一手好“福”字,众位大臣都以得到康熙御笔写的“福”字为荣,这也让康熙皇帝不得不加班加点的写福字。到了后来,康熙皇帝实在是受不了,干脆不赐字了,而是写了十个福字贴在大殿之上,让众位大臣共享福气,这才让康熙过了几个消停年。
冯绍峰在拍这场戏的时候,原本只是让他坐在龙椅上看舞蹈就可以了。起身之后的动作其实都是冯绍峰临时加进去的!
冯绍峰在2004年在拍摄《无忧公主》的时候,才是一个刚刚入行3-4年的新人。在这部戏中虽然演的是一位皇帝,但是却是一个酱油角色。
这场戏开拍之前,导演特意跟他说,你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这场戏一定要一个色令智昏的皇帝,你可以稍微加点浮夸的动作,让皇帝这个人物看上去更加的荒淫无道!
于是开拍后的冯绍峰加多了一个摸腿和猥琐伴舞的动作,在加上他那色眯眯的小表情,直接就把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给描绘了出来!
虽然这是个酱油角色,但是这场戏中的冯绍峰表演的还是很卖力的。也可能是当时他也不怎么红,偶像包袱是什么都还没有弄懂吧!
不过我就想知道冯绍峰现在看赵丽颖是个什么眼神!
#八卦手册#
#冯绍峰色眯眯的眼神#
1869年,在济南关帝庙前,刽子手举起钢刀准备行刑,远处传来急呼:“太后懿旨,刀下留人。”刽子手却置若罔闻!
等传太后懿旨的人赶到刑场时,犯人早已身首异处。那么,这死的是什么人,能让慈禧太后亲自下懿旨捞人?
他就是深得慈禧宠信,红得发紫的大太监安德海,究竟是什么人,敢在太后头上动土?
事情还得从“辛酉政变”说起。
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当时仅6岁的同治继承皇位。
因同治太过年幼,朝中形成东太后慈安与西太后慈禧(同治的生母)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局势。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
很快,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打倒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掌握了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史上称这次政变为“辛酉政变”。
而安德海在这场政变中,起了关键作用,他为慈禧与恭亲王充当联络人,助力慈禧夺得大权。
事成之后,他被慈禧加封为内务府大总管。
至此,安德海一步登天,好不逍遥快活,除了慈禧,谁都不放在眼里,这其中,自然也包括小小的同治皇帝。
他还经常在慈禧跟前打同治的小报告,同治没处撒气,只能在日记里发泄自己的不满:杀小安子!杀小安子!
这样一来,朝中群臣但凡想巴结慈禧的,都会想方设法地去给安德海送礼,只为他能多在慈禧那儿替自己美言几句。
这日,安德海跟慈禧请命,要去江南为同治皇帝采办新婚所穿衣物,慈禧宠信他,自然答应了。
沿途官员自然是不敢怠慢。你想呀,平日想着法地去送礼,现在安公公路过自家门前,还不得好好招待招待?
不仅请吃请喝,还打包特产、银子恭送安德海。
大家还变着法打听,上一家送了多少,要是送的3000,咱自然是要加点的。
就这样,安德海一行,一路吃吃喝喝,腰包越来越鼓,热热闹闹地来到了山东德州。
本想着再狠捞一笔的安德海,这次却只收到了200两银子。
他当即对德州知县明确表示:要是不弄个3000两来,你这官就不要再当了。
德州知县赵新一听,愁坏了。他为人清廉,那200两还是勉强凑的,上哪再凑个3000两?无奈之下,他只能去找山东巡抚丁宝桢出主意。
丁宝桢是出了名的清官,并敢于担当,对安德海一行早有不满。
他只谈谈地问了一句:“他此来可有圣旨?”
在确定安德海没有圣旨后,丁宝桢心说:这事好办了。
原来,按当时朝廷律法,内宫太监没有圣旨,是不得随意离京的,况且,为同治采买衣物,自有内务府织造局。
也就是说,安德海并无正当理由出京,却这般满世界招摇,按律法将其拿下,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
丁宝桢一点也不含糊,一面命衙役捕快立即捉拿安德海,一面快马加鞭往军机处递了一封弹劾安德海的折子。
同治一得到消息,高兴坏了。立即发了一道密旨,要丁宝桢将其就地正法。
1869年8月7日,在济南关帝庙前,安德海将于午时三刻斩首示众。
但就在这时,有人送来慈禧太后懿旨。
丁宝桢明白,这是救人来了。他一面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一面不慌不忙地前去接旨。
听到来人宣读完太后懿旨,丁宝桢才惊呼道:“坏了!安公公怕是已经……”
传旨太监一听,赶忙去刑场查看。果然,安德海早已是身首异处了。
慈禧太后这几日坐卧不宁,盼着安德海安然归来。没想到,等来的却是一句:“恕奴才们无能!”
尽管一肚子火,但人死不能复生,慈禧也只能作罢。
因为她太过清楚,大清国可以没有安德海,却不能没有深得民心的丁宝桢。
丁宝桢除掉了安德海这一祸害,震动朝野,百姓们更是交口称赞,真是大快人心!
作者:卉
编辑:剩草
#头条中国史##历史#
皇帝的臭臭,达官贵人为什么抢着要?
在古代,皇帝拉的臭臭叫龙遗,有人每天早上高价从太监手里收购皇帝刚刚出恭的新鲜龙遗。
加上朱砂,百合去臭,然后再加点山楂和蜂蜜,经药房加工就成了龙遗丸。
一颗就卖到500两银子。
很多达官贵人想沾点龙气,于是抢着购买。有时候还供不应求,没有一定级别,可能还买不到。
热干面
民间小吃,都是从穷街陋巷里走出来的,也许是因为出身不尊显的原因,普遍都喜欢攀扯上大人物,以表明自己特殊地位。
中国历史人物中,最可怜的两个皇帝,一个就是洪武皇帝,一个都是乾隆皇帝,明明是九五至尊,可是都馋虫附身,大部分民间小吃的传说,都很这两个皇帝有关。
这大概是商品代言的最早起源吧!
武汉的热干面,是少有不攀附权贵的民间食物。凡是爱给热干面讲故事的,纯粹傻憨大,从群众中来,为大众喜吃乐享,这种光荣远远胜过名人的光环。
热干面是碱面,开水烫熟,然后加点佐料,偏咸,能维持很久的的饱腹感,也能提供足够的电解质,是做苦工出大力气的中意的食品,说白了,就是穷人面。
吃热干面,是不需要坐下来吃的,是一边走路一边端着吃,效率极高,这才叫快餐。
热干面是不需要讲文化的,它的价值就是日用不绝,这才是它生命力和底蕴所在。吃就是了,讲那么多故事做么事?(西窗记)
【好物】武汉热干面
1996年,考古出土了4个道光乙巳年的木酒海,内装原酒足足有4吨,更绝的是,经鉴定,这些酒尚可饮用。这些酒发现时年份已达151年。年代接近的还有北京故宫馆藏的黄酒,2004年故宫曾在一个历代酒具展中展出了4坛光绪皇帝大婚时由浙江进贡的黄酒,这些酒至今未开封过。
都说酒是越久越香,越久越醇,那么,问题来了,上限是多少年?
明温裕王墓中曾出土过一件青花高腰双龙抢珠带盖梅瓶,瓶内也有古酒,古酒里还泡着三只未长毛的乳鼠,这乳鼠当然不是偷酒喝失足掉进去的,因为这件梅瓶原本是密封着的,所以,这也是当时的药酒。原本,在古人眼中饮酒食肉,就可强身健体,在酒中加点别的料,自然是有额外药效的。可惜,这酒是不能喝了,若是没有乳鼠,或许这瓶酒就是目前现存最早的可以饮用的酒了。
2020年时三门峡出土了一件青铜鹅颈铜壶,壶内有褐色液体,经过化验分析确定这个液体也是西汉时期的古酒,在液体内还检测到了草木灰等成分,所以,这或许是古代的“药酒”。毕竟原本在古人眼中饮酒食肉,就可强身健体。
“我们在墓里发现了鎏金铜器……是个大家伙。”
通高78厘米,鼓腹,腹上有对称的铺首衔环,通体鎏金,顶盖上饰有朱雀,口衔珠,就是这件鎏金铜锺让考古工作者兴奋不已。铜锺确实精美,但并不足以扬名。真正引起轰动的是锺内盛放的液体——酒,西汉的酒,足足有26公斤,翠绿色,据说仍然酒香浓郁(这点我有点怀疑)。这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酒,但这还不是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酒。
“酒以成礼”,众所周知,先秦时期有着浓厚的酒文化,所以也发展出各式各样的酒礼器,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三代青铜器,相当一部分就都是酒器,有饮酒器、盛酒器、温酒器、调酒器等,这些大类下面又有各种造型不同,有严格等级之分的酒器,总之是很多。目前出土的最古老的酒也来自先秦时期。
1977年,在位于河北平山三汲村的战国中山王“厝”墓中出土了两个装有液体的铜壶,两件铜壶一圆一扁。据当时参与发掘的考古工作者回忆,打开壶盖的一瞬间闻到了酒味。但这究竟是不是酒?肉眼来看,着实不像酒。
其中,青铜圆壶内的酒只有半壶,重约3公斤,呈深翡翠绿色,壶内有不少沉淀物。青铜扁壶内的酒色呈浅翡翠绿色,重约6.7公斤。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五代·冯延巳《长命女·春日宴》),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绿酒”?
那倒不是,而是这酒已经变质了。之所以会是绿色,目测可能是酒变成了醋酸,醋酸能溶解铜绿的缘故。那么,问题来了,虽说这液体八成是酒,但这酒是不能“尝”的,那怎么证明它就是酒?若是科学检测,这液体已经变质,还能从中检测到酒的成分吗?
专业人员从两个壶内取样化验,初步鉴定结果显示两壶液体内都有乙醇的成分,并且圆壶内的含量高于扁壶的含量。
战国中山王“厝”,生卒年为公元前344年至公元前308年,也就是说,这两壶酒至少有2300年的历史,这或许是世界范围内现存的最古老的酒。只是,2000多年的佳酿,虽已觅得,却已非本来面目。#博物馆奇遇记#
这分析的不透啊!首先,政治人物是没有退路的,你跑了当富翁了,手下兄弟怎么办?康熙不杀吴三桂,手下带兵的兄弟总得除掉几个吧,要不谁镇的住他们?兄弟们不能白死,有一个反了,就等于吴三桂反了。第二,交出兵权到北京养老,即使康熙当时不杀吴三桂,总得派人监视吧,哪天心情不好了加点药总行吧,就算皇帝不干,韦小宝之流的大臣也总想到吴三桂这里讨点好处吧。天天烦也能把他折磨死。
【你可能见过人妖,但肯定没听说过“字妖”—谈“何”与“荷”】
何与荷,小学生都知道,除了“长相”有些相同,两字已没有任何关系了。但是且慢,何与荷源远流长,曾经关系铁得很。
何,甲骨文是一个人肩上扛着戈(古代重武器),其原始意思是负担、负荷。在表示此意时,何=荷,何是古字,荷是今字。
从战国时期开始,何字的主要意思变成了语气词,那么何字的“负荷”字意由谁来承担呢?古人选择了荷字。为什么选婷婷玉立的荷字来代替何字表示负荷这个字意呢?原因主要是:
第一,不能选择比自己强势、字意比较多的字。何字作为语气词太强势了,把本来的字意负荷挤跑了。如果选择“合”、“和”、“河”、“禾”等常用的强势字,那是搞不过人家的,只能自讨苦吃。
第二,不能选太生僻难写的字。如“龢”字,不常用,太难写,除了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外,无人用此字,这个字自身难保,选它死路一条。
荷花的荷字,常用,字意单一,就表示荷花,工作太轻松了,再加点“负担”也累不着她,所以古人选择“荷”来代表“何”表示“负担”。
陶渊明有诗“戴月荷锄归”,如果你想显示古文化功底,写成“何锄归”字,那是要被人笑话的,因为东晋时何和荷分家已久,各领字意,互不相干了。假设《诗经》中有“戴月何锄归”,你可不能写成“荷锄归”,因为春秋时期荷字只有荷花一个字意。
不管是“何”还是“荷”,只要它们当动词“负担”讲,一律读hè。
如果把你说糊涂了,那是我水平不行,干脆先不看,打麻将清醒脑子去。不过姓何的人可以认真看哈,喂,何承波、何承涛,喊你俩呢。
洁癖未必都是病
“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多通风”,这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防疫专家总结出来的个人防控四大法则,也是我们每个人对自己和对社会负责任应该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但是,也有一些人对疫情反应过度,拆快递或外出回家后不仅反复洗手,换洗衣服,还给快递物件或自己身上喷洒酒精,造成精神高度紧张,搞不好还容易导致火灾。在著名传染病医学专家张文宏教授看来,个人过度的疫情防控,不仅没有必要,而且类似于洁癖,应该注意心理调适了。
洁癖常常以一种强迫症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洁癖的人明明刚刚洗了手,但还是觉得没洗干净,仍要反复去洗;极端洁癖的的人哪怕把手洗破了,还是会不停地去洗。我一位有洁癖的熟人,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客人到她家里去,凡是坐过的地方,事后她马上都要擦洗,连自己的父母也不例外。长此以往,没人再敢去她家,大家都很痛苦。
洁癖被认为与强迫症有关,过于严重的洁癖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对不洁和污秽极度恐惧,伴随着反复洗手、擦地、洗涤被他人触碰过的物品等试图摆脱恐惧情绪的一系列强迫行为。洁癖症的成因很复杂,研究认为与遗传、性格、心理、精神创伤、社会环境、生化学因素等有关。洁癖症会对患者本人及其周围人造成很大的困扰,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通常,性格好强、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的人更容易“染”上洁癖,故洁癖症患者大都出现在脑力劳动者中。古今中外,有洁癖的人并不少见,元末明初著名山水画家倪瓒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这位清高孤傲的隐士从不过问政治,更不与商人、官员往来,所创作的山水画宛如其人:淡雅,平远,空旷,孤寂。倪瓒爱喝茶,善品茶,对煮茶的水质要求极高。童子从山中挑来泉水,他只选童子放在身体前面的那桶水泡茶;他认为,身体后面的水很容易受到童子行走扬起的尘土或放的屁污染。
身为道士的倪瓒有洁癖,对他人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有权有势的人得了洁癖症,那可就苦了下人了。南宋赵与时所撰《宾退录》载:“谢景仁居宇净丽,每唾必唾左右人衣。殷冲则不然,小史非净浴新衣,不得近左右。”谢景仁和殷冲,一个是东晋时的官二代,一个是南北朝时的达官,两人都洁癖到变态。谢景仁住在干净华丽的豪宅里,虽然有不随地乱吐痰的好习惯,但每次吐痰却非要吐在侍者的衣服上,也不管人家恶心不恶心。殷冲同样怪癖,下属来见必须洗完澡穿上新衣方允,是想闻人家身上新洗衣服的香味吗?这得多折腾人啊?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领袖甘地的洁癖更是妇孺皆知。他成长在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家庭,信奉并推崇仁爱、禁欲、素食、苦行,不杀生,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他嫌别人手脏,凡事都亲力亲为,包括洗衣、理发、打扫卫生、制作食物。甘地不仅吃素,还不喝茶,甚至不吃豆类和盐,导致全身没什么脂肪,一副皮包骨模样。有人说,正是洁癖成就了圣雄甘地,成就了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
我写文章也有点洁癖,在使用纸张书写的年代,只要纸面上有多处涂改,就把它撕掉,另换新纸重写。使用电脑写作后,每写一段时间就要停下来,按照自己喜爱的字体、字号、行间距等体例,重新排一次版,就是见不得密密麻麻、乱七八糟堆在一起的文字。不知这算不算一种心理疾病?
中国古代竟有不畏皇权,硬是不肯按皇帝旨意修改自己文章一个字的文字洁癖者。唐代有一个叫刘瑕的官员,专门为唐玄宗在华清池寻欢写了一篇题为《驾幸温泉赋》的华丽文章,唐玄宗读得心花怒放,打算好好犒赏他。可是,当这位多才多艺的皇帝静下心来重读时,对其中的“叩头莫五角六张”这句话却不满意了,让刘瑕把“五角六张”这个词改改。“五角六张”就是七颠八倒、诸事不顺的意思。没想到,刘瑕很拧巴:“臣起草此赋时,如有神助,文不加点,笔不停辍,不愿从天而改。”马屁可以放肆拍,精心写的美文却一个字也不能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对腐败“零容忍”,惩治了一大批腐败分子,开启了风清气正的政治新局面。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爱干净、爱整洁,但不应过于洁癖,搞得四邻五舍都不舒服。但是,作为执政党,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要求,就必须有“洁癖”;否则,何来战斗堡垒作用?何来先锋模范作用?
有感于斯,填《渔家傲》词一首,以表情怀:“反复洗手求干净,恐慌情绪扰心境,无止无休强迫症。如何应?气定神闲修佛性。//洁癖并非都是病,从严治党全员令,执政纯洁同生命。民尊敬,先锋模范担当硬。”
曾国藩性格刚毅有韧性,做事认真负责,对朋友非常真诚和仗义,往往能给人非常稳重靠谱的印象,而他的文采天赋对于满朝文臣来说算是不出众的,当时能在短短十来年跃迁至二品大员,固然跟他以上的诸多优点有很大关系,更多的还是皇帝光绪的看中,光绪帝是一个较为平庸的人,文采方面也很一般,所以可能对曾国藩这种靠努力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人比较能引起共鸣,对他也比较欣赏和信任,从让他兼任礼部,户部,工部,刑部,兵部等侍郎职位可以看出来。不过,这也使他很辛苦,每天不是应酬就是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候连读书的时间都没有,但是忙来忙去都是一些琐碎的小事,对于一个想干点大事比如革新国家的人来说,就很痛苦和郁闷了,有时候他甚至想辞官,再加上他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见父母家人了,很想念家里,给弟弟们写信时也希望他们能考取功名荫庇家族,然后他也好辞官回老家。
通过这几天的记录,我觉得每天把看到的内容写出来确实能够加深印象,然后理解方面也能更深刻,希望能坚持下来!
教师队伍,主要要给他们多加点工I资,他们的退休金不到柳传志的千分之几,柳传志是不是教师教去来的,
古时候的帝王们都喜欢让群臣称呼自己为“万岁爷”,寓意长生不老的意思,不过讽刺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生卒年份记载的皇帝有209位,但这209位皇帝中活过80岁的只有4位,不足20岁就驾崩的就有31个人,皇帝的平均寿命算下来也只有39岁,比不少朝代民间老百姓的平均年龄还要低。
皇帝为什么都是短命鬼呢?因为大多都是死于这两个原因;
第1个原因是吃仙丹中毒而死,古代皇帝为了保证血统纯正,相当一部分人会采用近亲结婚的方式延续家族力量,近亲结婚,生下的孩子会有很多的身体缺陷和遗传疾病,但是当时的人不知道。
他们面对疾病和死亡往往采用迷信的方式寻找答案,皇帝为了增加寿命,甚至长生不老,迷信于各种各样的仙丹,唐朝的皇帝有很多因为服仙丹而早早把命给丢了,比如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和唐宣宗李忱。
嘉靖皇帝因为长期服用大量宫女的生理期洗炼的丹药,弄得宫女们生理期都不够用,被他逼得生不如死,嘉靖皇帝差点在半夜被宫女勒死。
炼丹而亡的皇帝只是一小部分,历史上的大部分皇帝短命,主要是累死的。
秦朝时还没有发明纸张,秦始皇一天至少要看120斤的竹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工作狂,凡事亲力亲为,每天批阅奏折200多份;
而清朝雍正皇帝更加的勤勉,一辈子批奏折,写了1000多万字!
从这些数字上我们就能看出皇帝超额的工作量,这些皇帝在工作上加班加点,下班后还有后宫三千佳丽,等着加班加点,非常劳累,虽然皇帝贵为九五至尊之躯,平时养尊处优呼风唤雨,可他们每天也要处理应对国家大小事宜,背后的辛苦不为人知道。
那么如果把中国全部422位皇帝放在一个群里,你猜他们会聊些啥?会比较谁更勤勉?谁更辛苦?谁的后宫人最多?还是谁的功绩更大呢?#趣说中国史#
还能有这种奇葩操作?哥们说在他们单位,彼此都很讲究“给面子”。上周大领导亲自给他们开会,研究这个星期检查组来指导工作的事儿,本来很简单,但为了给领导面子,也给检查组面子,他们还是开了一天的会,讨论得非常热烈…
研究得非常细致:
1.检查组进入公司大⻔,一定要有欢迎词,要在电子屏上写“热烈欢迎检查组莅临指导”的词语,让人家一进来就感到受到了尊重,感到很有面子。
2.怎么接待,哪里放纸巾,准备什么茶点,在哪里汇报,这些都要细致周到,否则人家会感到没有面子。
3.会议室里要给每个嘉宾摆好桌签,一定把人家的名字写得工整漂亮,要让人家很有面子。
4.倒水的人员一定要微笑、专业,⻋间和办公室一定要明窗净几,地上不能有丝毫瑕疵。关键是,我们的态度要尊重谦卑,既要有⻅皇帝的诚恐诚惶,还要有⻅亲人的亲热期待,这样检查组才有面子,那么将来我们也会有面子。
就这样,会议一开完,大家就知道需要落实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必须加班加点地筹备。
——
先整大环境。
办公大楼的玻璃都有1年没擦了,因为擦一遍既需要专业人员,也需要不少资金。但为了面子,二话不说连夜请人檫。
会议室的桌椅看着也有点旧,赶紧连夜换出来。⻋间有些地方也要粉刷,这样领导进来一看感觉才好,也才觉得有面子。可这样一来花了不少钱,但平时总喊“杜绝浪费”的财务人员一声不吭。
有人私下悄悄说:其实,椅子可以不换,⻋间也可以不刷,人家来是看生产的,又不是来检查卫生的。就听见有人小声呵斥道:“你懂什么?卫生比生产更重要,因为很多领导看不懂生产,可是他们都能看懂卫生,卫生就是面子!”
——
另外,写材料、做 PPT的,也要把工作总结好,一定要有图像、有数字,让检查组感到没有白来一趟。
至于负责礼仪接待的,更是忙来忙去。清洁工更是一遍又一遍地打扫着,恨不得将地面砖檫成镜子使用。
待到万事俱备之时,上级突然来了通知,说检查组的行程发生改变,要再过两天才能到。于是,大领导赶紧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议,因为又多了两天的准备时间,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查漏补缺了。
接着,每个组都要汇报总结不足,在哪些方面还能做得更好一点。有人说车间的粉刷还不彻底,现在只按照检查的路线粉刷了一下,可是万一领导去别的⻋间,就露馅了,所以乘着这个空,他们要再粉刷一部分。
就这样,会议一开又找出现在不少问题,大家又有的忙了。
——
终于,万事俱备只欠东⻛。
在“决战”的那天早上,人员全部到位。地面像镜子,玻璃铮亮,⻋间粉刷得焕然一新,凡是可以显示的电子屏上,都闪烁着热烈欢迎的词句。老总们也都精神抖擞,满脸笑容,全副武装,我们要好好给检查组一个大大的面子!
说是上午10点到,有人8点多就到了,来打前站,帮助检查一下,看看还有没有掉面子的事情,还有什么可以涨点面子的工作。总之,这次检查一定要给足他们面子。
可到了9点半,办公室接到电话,说检查组要晚一点到,至于晚到几点?他们也不知道。
就这样,大家都焦急地盼望着,盼望着检查组快点来,来看到我们的付出,然后哪怕是微笑或者鼓励,都是面子的回报啊。
——
说是迟一点,但领导们有谁能在办公室坐得住呢?
从10点开始,领导们就⻄装革履的站在楼下,眼睛溜溜的都向大⻔口瞅,生怕一疏忽就耽误了神圣的时刻。
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张望的眼神也有了倦意,但是仗还没打,任务没有完成, 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只盼望着能快点打起来,也好让我们有冲锋陷阵的机会。
大家一直站着,一直等着,都快到中午了,怎么还不来呢?正准备问的时候,一个办公室人员跑了过来,说:“因为上级有紧急任务,检查组要立即返回,本年度不能到咱们单位检查了。”
消息传来,大家像泄了气的皮球,一个个都垂头丧气。失落的眼神,谢落的士气,还有失望的心。
——
车间通知员工,安心正常生产。
闪烁红字的显示屏,也渐渐都淡去。
大伙好像溃散的军队,无声地四散而退,只留下孤寂的战场。
但大家都在想同一个问题:我们这么给他们面子,他们怎么不给我们一点面子呢?也让我们太没有面子了!
注:本文源于现实,但有夸张调侃的成分,看个乐呵就行。
我是@槽点点,欢迎关注交流。
#欢迎光临我的生活##头条创作挑战赛##微头条日签#
#一身衣服不超过一百块钱丢人吗#
在勤俭爱家的人眼里只要求衣服干净卫生。
多少钱的衣服才不丢人?皇帝的新衣吗
最近天气寒冷,很多人都宅在家里,各类取暖电器,保暖衣物都可以帮我们抵御严寒,在古代就没有那么方便了,到了秋冬,气温骤降,普通百姓就只有挨冻的份了,即便是权贵阶层的日子也不好过,就比如清朝有九个皇帝是在冬天驾崩的,但凡他们有条秋裤也能延年益寿了。
早在商朝时期,人们就已经形成了“上衣下裳”的穿着习惯,“衣”大家都知道,“裳”指的并不是裤子,而是遮蔽下体用的裙子,那个时候还没有裤子,不过“裳”这玩意没有裆,所以穿起来并不舒服,下面还漏风。
到了西周时期才有了保暖的裤子,叫做“胫衣”,但这种服饰的样子比较特别,“胫”指的是小腿,所以“胫衣”只是裹住了小腿部分,并不覆盖中间的隐私部位。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有裆的“内裤”,这种内裤因为外型像牛鼻也被称为“犊鼻裈”,虽然它的背后是开档的,但以“犊鼻裈”为参考,发展出了后来的裤子,衣物保暖的范围也增大了不少。
魏晋南北朝时期,裤子不在是开裆的了,而是逐渐往合裆发展,虽然不漏风了,但因为制作裤子的主要材料是粗麻,所以保暖效果仍然不太好。
古人想起来在衣物中间加点料是到了元朝时期,因为在元朝棉花引入了中国,人们就把这种质地柔软的材料也运用到了衣物的制作中,主要还是加在了外裤里来御寒,保暖效果就好了很多。
满人入关后建立了清朝,一直生活在关外的满人对抵御严寒就很有心得了,大裆,直腿,平裤口的绸裤得到普及,到了秋冬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严寒了,绸裤也已经有了后来秋裤的影子,所以我们今天穿着的保暖衣物,也是在历史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出来的。#历史杂谈# #历史冷知识#
下图分别为犊鼻裈,胫衣,绸裤
炫富是一门生意。
最近,短视频平台的炫富博主被点名批评。短视频经常是极端化展示生活。在上面可以看到中国的两极,一边是吃饭菜都舍不得打菜,只能加点汤; 另外一边海天盛宴,十万元自助。一边是住桥洞,另一边总统套房十万一晚; 一边是出租房只能摆一张床,一边是手里握着上百个房钥匙炫富。
富且富了,还要炫起来,那自然让人感觉不快乐。
富且低调,是一种修成。
历史上炫富是个危险活,有一个历史故事,秦桧老婆姓王。有一天,女老王去宫里见太后。太后说最近想吃鲻鱼了,可宫里没有。
女老王说,我还以为什么呢,这个我家有啊,我这就回去给你拿。
女老王兴冲冲回家了,叫家人赶紧给太后捞鱼啊,这边秦桧觉得奇怪,赶紧叫老婆先停停,问问怎么回事啊,怎么一回家就捞鱼啊。
女老王就把这事说了,让赶紧捞,太后还等着吃鱼呢。
秦桧恨不得给这娘们来一耳瓜子。
太后吃不上的鱼,你给随便就送去十多条,你嫌我们家命太长啊。
女老王这才明白闯祸了,自己炫富炫到了太后那里,这下麻烦了。
想了一下,秦桧说,没事,你捞一些大青鱼去吧。
王氏也不明白啊,就捞了去了。
太后一看青鱼,乐了,我还以为你老秦家有皇家没有的东西呢,原本你个土老太婆没见识,连青鱼鲻鱼都分不清啊。
老王跟老秦这才松了一口气。
所以,低调是王道啊。
中国历史这样的小故事很多很好玩,知道点历史小故事,人生多一点智慧。
这些故事在哪里找呢?给大家介绍一套书中国历史故事大全《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是把中国历史上最好玩的故事一网打尽,里面有智慧小故事,有口才小故事,有文人雅事,有铁血往事。比如说到炫富,大家知道明朝沈万三也炫过富,但沈万三是个聪明人,里面就收录了沈万三的一个小故事,是这样讲的:洪武初,嘉定有一个叫万三的,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豪。有街坊自京城归,他去打听在京见闻。那街坊告诉他:“朱元璋近日有诗,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五丈犹披被。’”万三听见后叹息一声说:“皇帝的诗是个兆头。”他立刻把家资托付给仆人看管,买了一艘大船带着妻子、儿女们去湖、湘泛游。不到两年, 江南的大户依次被削籍,家财被没收,只有万三幸免。
书桌上备上这么一套书,没事翻两页就会有收获,读书不仅让人变聪明,也让人的气质得到提升。这一套书一共十本,只要79元还包邮。
点下面的横条就可以购买。
中国历史故事大全: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1889年,光绪帝大婚,老郭织造好门帘,向上报价1000两,内务府却说:“不行,太便宜了,再加点吧!”老郭将造价修订为5000两,内务府却还是嫌少,于是自行加了个数字,直接翻了5番。
光绪十五年,光绪已经是18岁了,和其他13岁就大婚的皇帝相比,他已经是大龄剩男了,于是他的婚事被提上日程。当朝皇帝的婚事,必然是要大办特办的,于是内务府接到命令,要修葺装扮好皇宫。
这天,内务府管家家的教书先生老郭还在读书,有人就打趣到:“光绪帝大婚在即,赚了不少钱吧?”
老郭顿时明了,发财的机会来了,于是找到内务府的管家,让他帮忙牵线,谋点差事赚点钱。
接到装扮皇宫的命令后,内务府就忙得不可开交,有太多的地方要修葺装扮了,可是人手实在是有限,恰巧老郭求了过来,管家随口就把光绪帝寝宫门帘编造的事交给了老郭。
管家一再叮嘱老郭:“一定要用最好的绣工,最好的材料,不要怕花钱。门帘虽小,面子事大,无论花多少钱都是值得的,不要省钱,一定要把差事办得风风光光、漂漂亮亮。”
老郭是个实诚人,赶紧到京城刺绣局,花了大价钱,请来了刺绣局手艺最好的几个老师傅,用上了最好的材料,做出了高质量的门帘。
做好后,内务府管家让老郭把价格报上去,于是老郭和几位老师傅商量:“算上人工、材料,这个门帘我们花了差不多50两银子,要不我们报个100两吧。”
有个师傅听了不以为意,便道:“这是皇家的门帘,怎么也得翻个倍吧,要不报个200两吧。”
另一师傅说:“你们也太看不起皇家了吧,我觉得翻个5倍也不多,要不就500两吧。”
几位师傅虽然觉得太高了,不过想着让老郭先问问管家吧,万一太多了被批判就不好了,于是老郭私下找到管家,就说门帘报价500两。
管家一听,立刻问道:“就500两?要不你们再确认下,这可是皇帝寝宫的门帘,要用最好的师傅和材料。”
老郭一听,赶紧和几位师傅继续商量,得知管家的答复后,几位师傅都不说话了,500两已经是是十倍成本价了,再往高了报心理虚啊。
不过500两已经被否决了,几位老师傅商量后,有人提议将价格再翻了一番,于是造价定在了1000两。
这次管家没说什么了,而是将门帘报了上去,没想到内务府大臣看了后却道:“门帘可是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务必要用上最好的材料,1000两也太少了,重新做个门帘吧。”
得知结果后,老郭和几位师傅都傻眼了,这门帘可是用上了京城最好的材料,而刺绣局这几位老师傅,也是京城最好的师傅了,造出来的门帘也是最好的。
内务府大臣是嫌便宜了,并不是嫌弃门帘不好,于是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得出结论,门帘已经是最好的了,但是价格内务府大臣并不满意,于是老郭提议将报价改成5000两。
一众老师傅都默认了,于是管家再次将价格报了上去,没想到内务府大臣看了却说:“区区5000两,怎么显示门帘的贵重呢?”
一边说着,内务府大臣一边自己在5000两前门添了个2字,价格变成了25000两。
老郭和老师傅听了之后,觉得很是荒谬,一块50两的门帘,报价25000两怎么可能通得过,大家都觉得报价很快会被打回来。
然而,没多久银钱就拨了下来,老郭和老师傅都傻眼了,不过内务府扣押了20000两,只下来了5000两,老郭自己拿走了3000两,剩下的1000两分给了几位师傅,另1000两拿去孝敬了管家。
一块门帘,报价为25000两,而光绪帝大婚的花费为5500000两,但从门帘造价50两来看,内务府报价是翻了500倍的,或许光绪帝大婚只有11000两罢了。
如此荒唐的造价,将清朝掏空也不奇怪,难怪慈禧年间左宗堂收复新疆,朝廷只给了200万两军费,而左宗棠收复新疆总共花费了近3000万两,剩下的军费全靠左宗棠找英国政府借高利贷。
清朝的灭亡,看起来是因为闭关锁国,科技力量落后于世界,所以在列强入侵的时候毫无反抗能力,但实际上自和珅开始,清朝贪墨之风就没有停过,经过200来年的掏空,清朝只剩下一个空架子了。
见微知著,一个内务府便是如此,其他机构又能好得了多少呢?
其实晚清能臣并不少,曾国藩曾率领湘军击败太平天国起义,挽救晚清于危难之中,又培养出得意门生李鸿章,官职上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左宗棠更是在李鸿章的阻扰下,借高利贷自筹军费,凭借20000湘军在收复了新疆,并从列强沙俄手上拿回了伊犁。张之洞大兴洋务运动,带领晚清大步追赶世界科技,迎战法军、日军,发动变法试图挽救清朝。
或许,这就是封建朝廷的局限,随着时间的流逝,蛀虫越来越多,每一朝代往往只有开创皇朝那几代奋发图强,随后便慢慢腐朽,直至倒塌。盛极而衰,周而复始,没有哪一朝代能够突破300年的极限。
#打卡挑战局#
#夏日生活打卡季#
“皇帝的女儿”都开始愁嫁了,工地上旁站混凝土至凌晨3点,还要加班加点“做嫁妆”,冰火两重天,这到底为了什么?
9月24日,重庆第二次集中土拍,遭遇“大寒潮”、跌入冰点,流拍率高达33% ,挂出42宗住宅地块,9宗提前中止,余下33宗地又有5宗流拍,仅成交28宗 ,并且成交房企以地方国企和央企为主,民企参与土拍的积极性严重下滑。这与这一次土拍时,标王不断的哄抢盛况相比,简直是天上人间。
无独有偶,就在今天,杭州10个地块的土拍,有9块土地报名企业不足而流标。一个是直辖市、一个准一线城市,按理说,这样的超级城市,一块块住宅用地就好比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才对。现在可好,直接流拍,无人问津。即使成交,也是不温不火,更别提什么标王。颇有一番皇帝女儿转眼变成“黄脸婆”的感觉。
随着市场下行、信贷收缩,销售回款及现金流,是众多房企的“生命线”。当下,大量房地产企业在拿地时变得格外谨慎,尤其是对于那些触及“三道红线”的企业。
放眼全国土拍市场,市场转冷,低溢价甚至零溢价、土地流拍等情况,或许将成为土拍市场的普遍现象。热点城市尚且出现如此“寒潮”,对于二三线城市以及一些非热点城市,土地市场或许会更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