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史
汉武帝60岁时叹曰:“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
《太平经》" 澄清大乱,功高德正,故号太平"。吸收了阴阳五行学说,谶纬,原始宗教观念、巫术,儒家的伦理观念及佛教各家的成分,吸收了当时的天文学、医药学、养生学与自然科学成就,并将汉代以来关于气的的学说神秘化,因而形成了内容庞杂,但以" 乐生" 为主旨的神学体系。
东汉末年,太平清领道传播同时,巴蜀一带兴起了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正一道)。
在张陵时代,五斗米道已经有了道书、教义、教仪、组织和戒律等,初具宗教规模。张鲁投降曹操后,其大量道众北迁,五斗米道的势力发展至中原地区。随着晋统一天下,更向东南传播,遍及全国。
汉灵帝熹平年间,河北巨鹿崛起张角为首的太平道,并很快发展组织起来黄巾大起义。
从曹魏时期开始,道教一部分" 攀龙附凤"、一部分逃遁山林、一部分继续活动于民间。
天师道在北方广为传播,并因张鲁家族受曹魏政权的礼遇而成为魏晋时期道教的正宗。
曹魏禁止祠祀巫祝," 山川不在祀典者勿祠"。晋沿袭这一策略。
东晋南北朝的许多门阀士族(如清河崔氏)都是信奉五斗米道的世家。皇室中奉道者也不在少数。" 鬼道" 特点逐渐削弱,仙道的内涵逐渐充实。
葛洪是魏晋以来神仙道最杰出的代表和集大成的理论家。其祖葛玄曾师著名方士左慈。35岁时(317 年)完成《抱朴子》;《内篇》20卷,宣扬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的仙道学说;《外篇》50卷,论述人间得失,世事臧否的经国治世的儒术。他死后不久,地位即上升至与三张(张陵、张衡、张鲁)比肩的程度。
道教经典无可借鉴,要靠方士假托天神降授的形式来制作,往往是改造前代的道家、医药、方技著作、谶纬符图、佛教经戒等内容。
《上清经》问世与传世,在道教内部开创了茅山上清派。
陆修静所倡导的以斋仪为主的道教行道于南朝,史称南天师道;而北魏寇谦之的新天师道,称北天师道。
陶弘景弘扬上清经、开创茅山宗,发展道教的修炼理论,为道教建立了神仙谱系。
汉中迁入北方的五斗米道,经寇谦之(借北魏政权的)" 改革" 后,吸取了儒、释思想,提倡礼度及规诫,以约制信徒身心,使炼形诸术居于辅助地位;从而使五斗米道得以与皇权结合,一度成为国教。寇谦之二次托神造经。
555年,齐文宣帝下诏废道,令道士皆剃发为沙门," 有不从者,杀四人," ,齐国境内再没有道士。新天师道团散亡。
(摘自《新编世界宗教史》)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