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疫情封控,前几天重新拾起三国志12玩,发现电脑带不起了。再玩三国10吧,已经没什么意思了。忽然想起来三国志12威力加强版还没玩过,于是安装了试试。
原来12代的PK版跟原本的区别还是蛮大的,看来好几个教学视频也没完全理解,人上年纪了,学习力就下降了。现在兴趣不大,光看别人玩好了。自己还是放弃吧
1994年,日本人来中国出高价买《三国演义》版权,当时总制片人出价1.5万美元一集,日本人二话没说就买了,回去后期制作,每集的成本又加1万美元,这样算来,日本人制作一集《三国演义》的成本就是2.5万美元。
不仅如此,这部剧在日本只能播放2轮,共3年,3年后如果还想播,还得加钱,随后,泰国人也想买,也想出高价。
那么,日本人为何对中国的《三国演义》情有独钟呢?
实际上,在中国传到日本的所有小说中,唯有《三国演义》日本全本翻译,这和三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有极大关系。
早在8世纪到12世纪,中国的《三国志》就已经传入日本,日本人的很多著作,其中就引用了《三国志》里面的内容。
在江户时代,《三国演义》传入日本,掀起了热潮,用日本一名作家的话说,日本人从来不会想到,在中国居然会发生这样宏大的战争巨史、创业故事。
所以,《三国演义》在日本流行后,出身并不高贵的工商阶级成为了主要消费者,他们对刘备逆袭成为皇上的奋斗故事,极其的羡慕和敬佩。
所以,三国文化之所以在日本成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故事,主要是对中国的古典文化羡慕和崇敬,不仅如此,他们对《红楼梦》也是钟爱有加。
80年代,曾经合作过《红楼梦》的制片人任大惠提出,打算把中国的《三国演义》拍成电视剧。
当时其实四大名著都已经进入了拍摄影视剧的阶段,但是《三国演义》的拍摄更加困难,一方面是《三国演义》中的场面太宏大,攻城打仗,策马奔腾,这样需要的费用就更多。
有过丰富拍摄经验的导演王扶林估计,最起码要上亿元,如果资金不到位,尽量不要开机。
向来对中国文化崇敬的日本人就找到王扶林和任大惠,表示愿意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唯一有个要求就是让日本著名演员来扮演一个主角。
中国文化里怎么能出现日本人?王扶林当场拒绝,为了让这部剧尽快和大家见面,央视拨款8000元,无疑是雪中送炭。
90年代初,《三国演义》正式开拍,从场面的布置到镜头的剪辑,足足4年才杀青完成,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技术有限,但导演精益求精,不允许改动原著,能用文言文不用白话文,更不允许滥用场景。
最后经过4年努力,《三国演义》在拍摄上共用了7950万元,算下来一集的成本是80万元,这比起来《红楼梦》已经算是天价了。
另外在演员的片酬上,更是低的可怕,更何况还有40万得到群众演员,光是组局的道具就花了大价钱,这些所有的工资,最后只有400万元。
唐国强当时饰演主角诸葛亮,他说他的一集片酬不超过250元,更不说拍摄环境了。
日本人得知中国拍摄出了《三国演义》后,马上就来中国找到剧组,想要买版权,这才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导演出价1.5万美元一集,日本人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他们买回去后,还要制作日语字幕等,成本费可想而知。
没有想到,94版《三国演义》在日本放了没几集,就在日本爆火,街头路边到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后来还被改编成了各种小说和漫画,日本电视台在全球都火热一时。
有人说,《三国演义》填补了日本传统文艺中俗文化相对薄弱的缺点,大大激发了日本文艺创作的俗常化转向。
事实上,日本人不仅对《三国演义》钟爱,对中国的很多名著都想拿回去研究,这对丰富他们国家的文化和文学创作,具有很大的助力。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敬仰,让我们一次次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中华文化默默影响着各个国家,这也是全世界应该对中国抱有的诚挚态度。
如今在中国,《三国演义》已经被翻拍了不少电影电视剧,但94版的《三国演义》依然在大家心中被视为是经典,也成为了不少人童年的回忆。
作者:颂颂
编辑:历史谜中谜
《三国志12》游戏立绘
这个武将是谁?!感觉好帅
公元207年,曹操花费重金,将被困匈奴12年的蔡文姬赎回。临行前,两个儿子哭得撕心裂肺:“母亲,你当真这么无情,要弃我们而去?”蔡文姬闻言已是泪流满面,但她还是狠心地推开儿子,转身决绝地上了马车!
公元208年,发生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但对于曹操和历史来说,还有一件被传为美谈的文化大事——“文姬归汉”!
蔡文姬本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父亲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他精通天文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的领袖。
据说,那时曹操也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看着诗词音律样样皆通的文姬,曹操还曾羡慕地对蔡邕说:“文姬如此出色,哪家公子能有娶令爱之福?”
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文姬一家的幸福。
这个乱世,给曹操带来了一个绝佳的发展机会。但对于一代大儒蔡邕父女来说,灾难却刚刚开始。董卓进京后,尽诛十常侍。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还将他一日连升三级,拜中郎将。
这些,司徒王允都是心中有数的。
公元192年4月,董卓在司徒王允的离间计中死于亲信吕布刀下。当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时,蔡邕正好和王允在一起。蔡邕感到很突然,眼中不禁流露出一丝震惊,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
王允听到这声叹息后勃然大怒:“董卓是国家的罪人!不想你却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为他感到痛惜。”说完,便不容分辩,立即将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
这是什么罪?王允说不清!作为文学家和史官的蔡邕,他是没处说。为了完成《汉史》,蔡邕请求黥首刖足。士大夫也想方设法救他,可王允哪里听得进劝告,还是处死了蔡邕。
公元192年,还不到20岁的蔡文姬,就这样失去了父亲。因为一声叹息!蔡邕死在了司徒王允的鼠目寸光里。
董卓除掉了,可大乱依旧。王允在如何安排和处理董卓的旧部时反复无常,态度极不慎重。最后,还是死在自己的犹豫不决中——被董卓余党李傕、郭汜处决。何进死了,董卓死了,王允也去西天了。
公元195年,朝中发生董卓余党李、郭之乱。杨奉等人竟引南匈奴军进入中原平乱,战火一直蔓延到文姬的家乡陈留圉县。据《三国志》记载:“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
蔡文姬被乱军所虏,与许多被掳的妇女一起被带到南匈奴。这一年,她才23岁。因为貌美,蔡文姬后被胡兵献与匈奴左贤王为王妃。这一去,就是12年。
在南匈奴的12年中,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也不知有多少回,蔡文姬朝着中原的方向眺望,千百次梦回洛阳、陈留。
公元208年,曹操花费黄金千两、白璧一双赎回了蔡文姬。临行前,蔡文姬两个儿子跑过,问道:“阿娘,你不要我们了吗?”
蔡文姬知道自己这一走,此生恐怕再也见不到两个儿子了,但她更向往的是中原,所以她毫不留情地将他们一把推开,绝尘而去。
一路车马颠簸,走过数千里,蔡文姬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原。
曹操用重金赎回蔡文姬,这与王允将蔡邕以莫须有的罪名毫不迟疑地铲除相比,孰奸孰忠?恐不言自明。
首先,从文化的角度看。蔡文姬归汉后,应曹操之请凭自己出色的记忆力,将父亲已散佚的四千余卷书籍背诵出了四百多篇,并亲手缮写清楚,文无贻误。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为中国古典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蔡文姬是被匈奴胡骑所掳,这也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更是汉族领袖的一大耻辱。但是,这一耻辱,只有曹操意识到了,并去努力洗掉这个耻辱的印迹。
再次,从感情的角度来看。蔡邕是曹操敬佩的恩师,文姬又是一代才女。曹操之所以不惜重金去赎回文姬,那是因为他是重情的,爱才的,他爱屋及乌。
在赤壁大战即将拉开之际,曹操忙着征讨东吴,但却没忘记蔡文姬之事。他帮文姬张罗婚事,命董祀做她的丈夫。这位夫君虽是军官,却也懂艺术,通书史,年轻英俊,两个人很般配。
一年多过去了,做屯田都尉的董祀不知为何事触犯刑律,执法甚严的曹操下令砍头。在这种情况下,文姬就“蓬头跣足”地去为董祀求情。她哭跪于曹丞相宴请宾客的厅堂之中。
曹操对文姬说:“我确实同情你和董祀啊,但是判决的文书已经送出去了。”文姬说:“您马厩里有上万匹骏马,为什么舍不得让人骑一匹快马追回文书,去救助一个将死之人呢?”
当时曹操客厅里的公卿、名士以及远方的使者、宾客等,都被文姬的一片真情所深深感动。曹操也为此免了董祀的死罪,挽救了他们的婚姻。
董祀出狱后,对妻子感恩戴德,这一对才子佳人在后半生过着恩恩爱爱的生活,两人还生有一儿一女,女儿嫁给了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
噩梦般的生活终于在文姬38岁时彻底画上句号。这个时候,文姬也得以把记忆的闸门拉开,让昔日积聚的满腔苦水哗哗地流出来——艺术升华了苦难,中国文学史上为此也多了一首著名的《悲愤诗》。
曹操向匈奴所要回的何止是一个蔡文姬!
王允一把利剑所杀的又何止是一个蔡邕!
#我的嘉陵江,小城故事多#
顺庆尹面人
“面人”就是“面塑”,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较高的民间工艺品。它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颜料、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面塑艺人根据所需从中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不需多时,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南充市顺庆区53岁的尹吉明,和小小的面人已经打了30多年交道。说起和面塑结缘的故事,尹吉明告诉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果山公园看到一个民间艺人在捏面人,一个个颜色各异的面团在手中灵活翻动,用不了多久,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就被塑造了出来。尹吉明当时就萌生了拜师学艺的想法,但这位艺人当时却并不想教他。从那以后,尹吉明便常常去公园央求老人教他,在尹吉明的坚持下,终于有一天老艺人扔给他一个面团,让他自己捏,凭着良好的美术功底和悟性,尹吉明还真捏出一个小人来,这位老艺人看尹吉明有天赋,便决定教他捏面人。
自幼听父母讲川北面塑大王、南充面塑祖师“赵面人”的故事,从小喜欢画画的尹明吉,把“赵面人”当做崇拜的偶像,揣摩“赵面人”的面塑手法,再加上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学习领悟,他终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色面塑之路。
在尹明吉制作的彩色面塑作品中,既有十二生肖动物,又有当代名人头像,他构思创作了《三国志》作者陈寿、民女谢自然成仙飞天、川剧名丑陈全波以及南充面塑祖师“赵面人”等系列人物的彩色面塑作品。形象生动、造型准确、色彩鲜艳、观赏性强而且便于收藏。
在采访中,尹吉明还向笔者展示了他百宝箱内的“宝贝”,塑刀、滚子、切刀、挑刀、小梳子……这些都是他自己做面塑作品的工具。“面塑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民间手工艺,我也想给我这套工具找个接班人,把面塑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尹吉明整理着自己心爱的工具,话语间也有些失落。
据顺庆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塑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庆区文化馆已经收藏了他的面塑数百件,并为其建档,向外介绍展出。
图一、选购面粉。图二、原料搭配。图三、和揉面团。图四、猛火蒸熟。图五、面团上色。图六、捏塑关羽。图七、作品展示。图八、课堂辅导。图九、面对市场。
1973年12月,开国少将田维新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当毛主席得知他是山东东阿人后,突然问道:“曹植埋哪儿了?”毛主席为什么这么问呢?
田维新之所以能见到毛主席,和当时国内发生的一件大事有关。
1973年12月,党中央决定将十一大军区中的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对调,他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
就这样,在12月20日这一天,中央特意在毛主席的书房里召开了一次司令员对调会议。参与会议的除了毛主席、朱德、周总理、邓小平等领导、各大军区司令员外,还有很多解放军高级将领 ,其中就包括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田维新。
会议开始前,笑容满面的毛主席,特意一一接见了肖劲光、陈士榘等将领。
在和肖劲光和陈士榘聊天时,毛主席显得很随意,问他们:“身体好吗?过的怎么样?”
尤其是陈士榘,毛主席还专门感慨了一句:“井冈山下来的人不多了。”
毛主席之后接见的就是田维新。这是他们二人的第一次见面,毛主席对田维新并不是很熟悉,因此好奇的问道:“田维新同志,你是哪里人啊?”
“报告主席,山东东阿人。”
一听这话,毛主席顿时来了兴致:“哦,那曹植埋在什么地方啊?”
毛主席的这番话如果不知情的人听了,可能觉得有些“没头没脑”,这正接见着呢,怎么就突然扯到曹植身上了呢?
田维新却第一时间就明白了毛主席的意思,这个问题他可太熟悉了。
曹魏太初三年,一生多次被迫迁徙的曹植被徙为东阿王,在山东东阿居住了三年之久。《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在这期间,曹植曾经去过当地的鱼山,此时已经心灰意冷的他自知死之将至,提出百年之后要葬在鱼山之上。
1951年时,当地政府在鱼山上考古,结果发现了疑似曹植的坟墓(1977年才证实),这件事在东阿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因此,田维连一犹豫都没犹豫答道:“鱼山。”同时,他不禁在心里感慨道:“主席的知识储备真是渊博啊。”
听完田维新的回答后,毛主席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鱼山左边,是什么湖?”
田维新听后先是一愣,想了想答道:“鱼山左边没有湖,只有河。”
“不对,是湖!”
看到毛主席说的那么笃定,田维新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要说湖的话,还真有,不过离鱼山挺远的,那就是东平湖。”
“对,就是东平湖!”说着,毛主席当时就做了一个决定:“以后,总政治部就交给你负责了!”
田维新对此毫无思想准备,赶紧说道:“主席,李德生同志被调去沈阳了,我们总政治部就我一个副主任了,我继续留下是必须的,希望您能派一名主任过来。”
毛主席眼见田维新似乎没听懂自己的话,于是说的更详细了:“不,你当主任,就由你负责了!”
能把头衔那个“副”字去掉,不知道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然而田维新的第一反应却是拒绝:“主席,我资历、能力都不够,怎么能当主任呢?”
这倒不是田维新谦虚,他是真的认为,以自己的能力当不起政治部主任一职,虽然毛主席、周总理、叶剑英等中央领导都对他表示了支持,但最终田维新还是继续当他的副主任了。
毛主席的一生最好读书,知识非常的丰富,一听到地名就联想到了曹植墓所在,如此渊博的知识储量,着实让人佩服。
参考资料:
《总政治部副主任田维新的非常”岁月》
《毛泽东对调八大司令员内幕 》
为喜欢梁山好汉的朋友们整理了一期,三国志9水浒篇的荡寇家族分别出现的城市。
云天彪势力(开局据点:下邳风云庄,在任武将人数:12)
徐槐势力(开局据点:新野高平,在任武将人数:14)
陈希真势力(开局据点:零陵猿臂寨,在任武将人数:14)
召忻势力(开局据点:桂阳召家村,在任武将人数:10)
建议才接触这个游戏MOD的朋友,如果想玩荡寇雷将的,还是首选陈希真或者召忻的好。因为这两家彼此挨着能互相照应,不像云天彪和徐槐被梁山势力围殴。#头条创作挑战赛#
三国fc游戏吞食天地大合集
抄书打卡
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