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张嘴,发育全靠吹!中国历史上能忽悠的人不少,但要论第一大忽悠,应该非张仪莫属。因为大部分能忽悠的人结局都不太好,只有张仪,愣是给自己忽悠了一个善终。
张仪是个高级打工仔,一辈子给自己的秦国主子卖命,在秦惠文王的时候,他受封为相,走上自己人生巅峰。
受人知遇之恩,自当涌泉相报,张仪毫无疑问是这样想的,在他兢兢业业的挑拨下,山东六国战乱不断,秦国慢慢开始一家独大。
眼看形势一片大好,这样走下去,中国恐怕会提前统一几十年。秦始皇有没有机会出生都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始料未及的事,张仪的伯乐,秦惠文王薨了。
继位的是太子嬴荡,注意,不是淫dang,虽然听起来比较像。
嬴荡此人,人如其名,荡的不行,最爱干的事就是秀肌肉,身边养着一堆肌肉男,没事就坦胸露乳,比拼一下看谁力气大。
这爱好是挺独特的,所以死的也很独特,他是在跟人比力气,举大鼎的时候被鼎砸死的。
放到现在,这连个工伤认定都算不上,毕竟君王的主业是“问鼎中原”,可不是“举鼎中原”。
这样一个无脑肌肉男,崇尚的是能动手坚决不动嘴,是不可能喜欢张仪这种“能动嘴死都不会动手”的说客的。
从做太子时候他就不喜欢,张仪对此心知肚明,秦国这是待不下去了,提拔就别想了,再留下去,说不定跟商鞅一个下场。
可是往哪里走呢?其他六国早就被他得罪了个遍,这要换到别人就是个死局,但是张仪就是张仪,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自保之计。
他找到了新主子嬴荡:“大王啊,您知道齐王恨我入骨,您把我送到魏国当官,齐魏必定为了我开战,这样您就可以趁乱攻打韩国,夺取周王城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嬴荡毕竟脑子简单,一听大喜,顺带着看张仪都顺眼了一些,当即派三十辆车高规格将张仪送到魏国。
当时的齐国是齐湣王在位,齐湣王是个头脑简单的东西,跟嬴荡一个类型,武力值很高,后来东征西讨,四处作死,被乐毅带领五国联军灭了。
魏王收了这个烫手山芋,果然马上就招来了齐王的怒火,大举来攻。魏王知道后瑟瑟发抖,不知如何是好。
张仪不慌不忙面见魏王,原来他已经安排自己门客私下去游说楚王,让楚王当中间人向齐湣王分析大举伐魏的利害,告诉齐湣王这样只会便宜秦国。
本着损人不利己的精神,齐湣王立刻退兵,魏国之围立解。
张仪也就成了魏王眼中的宝贝,尊崇有加,一年后张仪在魏国病逝,留给后人了一段传奇。
现代社会里,有许多人,工作也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是升职加薪总是榜上无名。有的好不容易爬上了个小领导岗位,但是高层一旦出现人事变动调整,原来提拔自己的领导不在了,那么自己也就随之被清理,大半生的奉献就这样毁于一旦。
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体制内单位还是体制外的企业,只要涉及高层人事任免,最慌张的往往是那些中层干部,上蹿下跳,左右打听,就想知道自己的靠山还在不在,自己抱的大腿粗不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是社会。站队伍,找立场这种事情在所难免。如何才能永远站对队伍,立于不败之地呢?张仪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
有为才能有位!想要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分量,展示自己的能力,让老板觉得自己有用最重要。张仪之所以能相秦,跟自己拆了山东六国的合作抗秦息息相关。
为秦王所不喜,到了魏国后,如何继续保持君王的倚重从而自保呢?张仪的做法可谓典范,他利用自己为齐王所恨为契机,通过楚王化解,从而解除了魏王的忧虑,让自己身价倍增。
总之一句话,要学会自己设局,自己破解,从而市恩与人,体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职场上,作为一名夹缝中求生存的小职员,学会这点尤其重要。苦于自己一身才华无法被领导所发现么?那么为什么不去试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制造一个难题,然后再解决掉呢?这样不就顺利的走进领导的视线,被领导所发现所赏识了么?
请注意,我不是在教你诈,这只是在给那些空有凌云志,却无报国门的怀才不遇之士一把通天梯而已。
毕竟,想像张仪一样设一个难解之局并解开,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只是一个《资治通鉴》中的小故事,出自周纪三,像这样的小故事《资治通鉴》中俯拾皆是。
有人说《资治通鉴》是本帝王书,但我更愿把它看作一本小老百姓的生存宝典,各种阴谋阳谋,套路也好,真心也罢,在这里你都找得到。
不要觉得人类经过数千年进化,我们就可以比古人聪明多少,看了《资治通鉴》才知道,我们今天津津乐道那些东西,都是我们的古人玩剩下的。
今天给大家推荐这套《资治通鉴》是精装版四大本,最关键是文白对照,方便大家阅读领悟,不到100块,不管自己看还是孩子看都很合适,喜欢的点下面链接下单吧。#历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