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外国朋友
这些年因工作原因我经常出国,期间结识了不少外国朋友。我们因中国铁建而结缘,因共同的目标而奋斗。2017年4月我第一次到阿富汗,是司机姆宾在喀布尔机场接的我。据说出于安全考虑,为了接我他足足等了两个多小时,接机后也是选择小道飞速赶回项目部,生怕半点闪失。项目同事告诉说,姆宾开车15年来,行车里程近100万公里,即便在动荡多乱的喀布尔,也无一安全事故,简直就是项目的安全守护神。相处的日子,我每天看到姆宾都以敬畏的态度高效率完成项目安排的工作。不忙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来我办公室,从家人聊到生活,从民族聊到国家,从中国茶谈谈到文化,言谈中,他处处流露出对中国的兴趣和热爱,他说尤其喜欢中国的茉莉花茶,那种清香、淡雅,饮一口就有爽心悦目、沁人心脾的感觉。姆宾的一句话,让我记在心里,当我第二次来阿富汗时,给他带盒中国茉莉花茶,他显得十分激动。从此,他更把我看作他的知己,工作生活中更增加了几分默契。2017年8月,姆宾得知我回国的消息后,特地从家带来了几块囊,说是让他家属亲自做的,嘱咐一定让家人尝尝。之后的两年多,我们再也未曾见面,但相互的思念一直在心里。每每有中方同事回国,姆宾都委托说“给张先生问好,希望他再来阿富汗”,而我每收到姆宾的问候,也倍感幸福,我们虽相距遥远,但心灵相通。苏璐是我在尼泊尔出差采访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后来成了工作上的伙伴。她在项目负责商务和翻译工作,她都会第一时间提供,俨然成了公司的通讯员。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尼泊尔总统班达里受邀访华。为了解项目外籍员工反映,当时我对苏璐进行了视频连线跨国采访,她畅谈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援建体育场项目以及在中资企业工作的感受。她笑着说:作为一名尼泊尔人,我有幸嫁给了中国人,希望山水相连、人文相近的中尼两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加强合作,互利共赢,造福两国人民。为提升自身素质,苏璐一直在刻苦学习汉语,但“眼高手低”问题一直困扰着她,很难把口头语言落实到纸面上。因此,遇到问题我们都在微信上相互交流,从词组、短语到习惯用语,以及名言警句,都有所涵盖。郑帅是项目部聘请的阿富汗当地一位工程师,他曾在中国读过四年研究生,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一次夜深了(或许由于时差),他忽然发来一长串消息,接着打来微信电话:他说他在的项目要结束了,很想继续跟着CRCC干下去,哪怕到中国工作也好。我一时无法满足他的要求,就将消息告诉公司人事部门。庆幸的是,郑帅早已在我们外籍人才库,阿富汗后续项目一旦开工,他将是第一个人选。得知此消息,郑帅十分开心。在我的国外朋友中,还有一些是不曾谋面但却触动我的心灵,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铁十四局“十佳优秀外籍雇员”。对他们的了解是通过项目报送《优秀外籍雇员事迹申报表》,认识他们不仅是里面一张证件照,更是看了那感人的事迹,对他们多了几分赞誉和尊重。他们虽说来自不同的国家、岗位和工种,但他们都爱企如家,把自己的事业融入到企业中来,希望十四局在当地做强做优做大。纳辛斯就是他们中的一位,艾维业桥项目一名法语翻译。2015年,他通过中国驻贝宁文化中心考试,到中国进修一年汉语后应聘到十四局项目,经过几年的锻炼实践,他的进步突飞猛进,做到了项目中层管理人员。近日再见他时,我切实感受到他的工作方式、思维习惯已经非常“中国化”了,他变得那么勤奋上进,合理平衡自己的开支并积极储蓄,也更加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再也不像以前发了工资就去酒吧潇洒,我想这也许是中国文化给他带来的影响吧。友谊是人生美好的情感之一,我非常珍惜这些外国的朋友。他们为我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我也为他们了解中国提供了有益帮助。在中国对外开放大门越开越大、齐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我们的友谊也算是中外友好交往大海里的一朵浪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