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聊三国:刘备地跨两州,睿智平衡文武:214年刘备军事集团占领益州后,自任大司马,领司隶校尉。组建大司马府(诸葛亮,法正)。成立:益州刺史府(廖立,张飞),荆州刺史府(李朝,关羽)。大家认为如此人事安排,能平衡派系,守住荆州吗?
明朝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奇人名臣,16岁乡试拔得头筹,轻中举人,42岁进入内阁,成为史上最年轻首辅。历经四次政治斗争仍屹立不倒,反而成为政治斗争中笑到最后的人,以一己之力为大明王朝续命百年。并且提出了史无前例的“OKR”考核制度。但死后第四天就被抄家,家眷子女竟有人活活饿死。
嘉靖四年五月初五荆州江陵县的一个秀才家中,一位老爷子做了一个怪梦,梦到在院子里散步的时候,看到水缸里浮出来一只乌龟,而且还是通体白色。这就很奇怪了,乌龟乌龟,乌就是黑色的意思,这白色乌龟又是个什么意思呢,正当老爷子琢磨着解梦时候,忽然“哇”的一声,他的小孙子呱呱坠地了。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白圭的谐音就是白圭,而白圭呢,就是是帝王诸侯所戴的扳指玉器,意味着家里要出帝王诸侯一类的人物。于是张老爷子很高兴,给孙子取了个名字,张白圭。
而这小名叫张白圭的小娃娃,不是旁人,正是后来历史第一首辅的张居正。那为什么改名张居正呢?竟然也是缘于一个梦。
张白圭小朋友打小聪明异常,两岁就能识字,五岁就能作诗,十岁就能写得一手漂亮文章,在他12岁准备参加童试的前夜荆州府的长官李士翱做了一个怪梦,梦到玉皇大帝将一块玉印教授给他,让他把这块玉印转交给一个小孩儿,这小孩的面容在梦中竟清晰可见,这个梦李士翱原本也没在意,但在第二天看见张白圭的时候,竟和昨晚梦中的小孩一模一样。
李士翱这才猛地想起昨晚那个梦境,特意翻了翻张白圭的答卷,结果发现这个仅有12岁的小孩儿看待问题的眼光居然很独特,分析问题也很透彻。他由此断定此人将来一定可成栋梁之材,于是对张白圭说,你的名字也挺好,但如果是做国家栋梁的话,这个名字就不太合适。于是给他改了个名字,张居正。
殊不知,这一次简单的改名,竟成就了张居正传奇的一生。
1547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第九名进士,随后一个机会张居正进入了翰林院,踏入翰林院就正式步入了官场,但是张居正初入官场开始的几年,日子却一点儿也不好过,张居正的仕途生涯一共经历了四次党争,分别是夏言和严嵩的斗争,严嵩和徐阶的斗争,徐阶和高拱的斗争,以及高拱和他自己的斗争。
最为神奇的是,它不但在四次斗争中屹立不倒,还能和斗争双方保持良好关系。有人可能说张居正两面三刀,表里不一,但这也是他远超同龄人的政治智慧。
张居正在帮助徐阶做了内阁首辅之后,张居正如步青云的接连上升,42岁就成了当时最年轻的首辅。
后来在徐阶和高拱的权利斗争中,张居正以内阁中繁重的政务工作需处理为由,在徐阶和高拱的斗争中巧妙地保持了中立。后来高拱在斗争中获得胜利,因为张居正曾经与高拱一起辅佐过新皇帝,获得了高拱不少的好感。
在张居正上位的斗争中,历经前三次的权利斗争后,张居正对此已经驾轻就熟,他利用太监冯保和高拱的不合,在万历皇帝继位第六天就将高拱贬为平民,驱逐出京。自此,张居正真正登上了大明朝的权力巅峰。
但是张居正接手的也是一个江河日下的烂摊子,为此,张居正从人事考核出发,破天荒地提出了“考成法”的官员考核制度。这到底是个什么制度呢?简单来说,就是现在非常流行的OKR绩效考核方法。稍微有过管理经验的朋友都知道,管理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员工没有清晰目标,整天都感觉很忙,但实际上效率却很低。那时候明朝官员也是如此,张居正实行了OKR绩效考核方法后,这样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员考评机制,官员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以往只能完成50%的赋税目标,到了他手里居然能完成110%。
就是这样一位居功至伟的第一首辅,在逝世后的第四天,就被辅佐称帝的神宗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这就是传奇首辅张居正的故事,观其一生,用明代大文学家王世贞的一句评价最为合适:“器满而
骄,群小激之,虎负不可下,鱼烂不复顾。”
当你的后台把你当枪使,推荐给他的上司的时候,你会怎样选择,现在就看看东吴主将严畯是如何避免成为炮灰,最后又成为人生赢家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我说的是《三国志》而不是《三国演义》。公元217年,鲁肃去世,孙权立即让从事中郎将严畯接替鲁肃,率兵镇守陆口。但严畯以自己是文官,不通军务的理由坚决推辞。双方三任三辞,孙权最后让左护军、虎威将军吕蒙兼汉昌太守,接替鲁肃的职务驻守陆口防范荆州的关羽。
这里有一个问题,“大都督”的位置如此重要,接替人选毕竟是一项重要的人事任命,而且还是实权武将。孙权在考虑人选上必然极为慎重,孙权第一人选居然是文官出身的严畯,而诡异的一幕出现了,面对老板的重用,提升和加薪,严畯拒绝了,而且为此在孙权面前流下眼泪。而孙权则是立即接受了严畯的辞呈。让吕蒙接任,这里显然就证明一件事情,孙权最初假任命,而严畯显然看出了这一点,立即真辞呈,随后孙权才任命真正中意人选——吕蒙。那二人演的这出双簧给谁看的呢,这就牵扯出另外一个大佬——张昭
陆口,即乌林赤壁陆口湖,沿北岸顺流不远处就是华容道,而背后就是武昌。而面对的却是关羽和曹操,此时的陆口实际上就是孙权的军事重镇,咽喉要地,说白了,路口就是东吴的前线和大门,而驻守陆口武将,无论忠心,能力,才干都必须是第一位的,各方面的要求那是极其高的,必须是孙权最信得过的武驻守陆口,陆口的第一任守将是周瑜,第二任是鲁肃。而严畯忠心不忠心姑且不论,问题是严畯是文官,一个文官怎么能担任这样一个职务。一向知人善任的孙权为何让严畯担任此职。严畯的选择是明智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强行占位,最后的结果就是害人害己。
严畯面对极具挑战性的升职机会,他有着极为清醒的头脑,上台容易下台难,到时候要是没守住陆口,孙权必然对严畯处以极刑,严畯不担任这个职务的最关键一点就是不想让自己成为孙权和张昭博弈的牺牲品。严畯是张昭的小弟,是严畯在东吴的仕途引路人。二人都是淮泗集团的。而张昭之所以向孙权提议严畯镇守陆口,就是想把自己的人推出去,而孙权面对张昭和淮泗集团的压力,也不好违拗。但问题是,孙权对付不了张昭,却能给严畯穿小鞋。如果严畯真的接任这个职务,他恐怕一天都坐不稳,万幸的是,严畯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推辞掉了这个烫手的山芋,孙权二话不说立马就将位置委任给了自己的嫡系吕蒙。
严畯深知,这实际就是两个大佬在博弈,他就是棋子。如何避免成为牺牲品是最为重要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加之自己又确实能力不足,严畯真的不想成为成了张昭和孙权角力的棋子,张昭年岁大了,开国元老,孙权自然不会怎么样,但严畯还年轻,还得要求政治进步,这次看似向前了一步,实则却是万丈悬崖,这种形势是极其危险的,看看孙权晚年,张昭被灭族,以及其他淮泗集团重要人物的下场有多惨,孙权今天忍的越久,他人报复起来就会越狠。
严畯的推辞,看似亏了,其实也避开了祸患,接替鲁肃的职务,其实就将自身放到了一个杀机四伏的环境下,这不是智者所为。严畯此时不上位,正是智慧所在,进而招致怨恨,那是不明智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正是严畯此时头脑清醒,才使得他晚年得以重用并平安落地,是淮泗集团中少有的得以善终的。孙权称帝后,严畯作为东吴使臣出使蜀汉,诸葛亮对他深为欣赏。孙权后来让严畯为尚书令。严畯七十八岁时去世。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儿子读三国不解,糜芳跟着刘备到处流浪都忍了,为何在刘备如日中天的时候跳反?
有读者说,麋芳因为贪污了大量军事物资,东吴掌握了他的贪腐证据,糜芳害怕被揭发所以投降。
对此我只能呵呵了,难道这些读者不知道糜家的优势是非常有钱吗?
“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
可见,人糜家根本不差钱儿。
糜芳之所以跳反,我倾向于认为糜芳已经对自己在刘备集团的未来,彻底丧失了信心。
糜家的优势有钱,但劣势是只有钱,家里没有读书人,并非士族,这在士族阶级逐渐掌握话语权的的汉魏之际是极其不利的。
况且钱在乱世守不住,反而可能怀璧其罪。对于见识过徐州大屠杀的糜竺来说,必定对家族的未来充满了担忧,所以他要为糜家找一条出路。
糜竺最终为自己选择的靠山是刘备。
也就是说,他认为刘备最适合带领糜家逃离这种任人宰割的命运。糜竺为此压上了全部身家,包括他们兄妹三人。
“先主转军广陵海西,竺於是进妹於先主为夫人,奴客二千,金银货币以助军资;于时困匮,赖此复振。
曹公表竺领嬴郡太守,竺弟芳为彭城相,皆去官,随先主周旋。”
从后来刘备对待糜家的态度来看,糜竺的眼光是相当精准的,刘备还给了糜家一个光明的未来。
对待糜竺:
“益州既平,拜为安汉将军,班在军师将军之右。
赏赐优宠,无与为比。”
对待糜芳则是拜南郡太守,让他守荆州的核心城市江陵。
刘备和糜家在乱世达成了一次精彩的互救共赢。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刘备之于糜家的重要性,要远超糜家之于刘备。这一条,对于刘备集团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但是,这场投资有一个重大隐患,即糜竺和糜芳兄弟俩都没有突出的能力。
“竺雍容敦雅,而幹翮非所长。是以待之以上宾之礼,未尝有所统御。”
糜芳则除了投降孙权以外,没有其他事迹。
所以,这兄弟俩在最初始的资金入股之后,就再也没有其他贡献,苦劳远大于功劳。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建安十三年的秋天刘备还在长坂坡仓皇逃窜,建安十六年已经开始入蜀了。
这种出乎意料的扩张速度对刘备集团的人事任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放大了糜氏兄弟能力的不足,尤其是糜芳。
糜竺长期出入上流社会,气质“雍容敦雅”,定位是“宾客”,也就是像简雍、孙乾这样跟着刘备出入各种重要场合的陪同。而糜芳的定位是武将,区别不言而喻。
随着大量荆州、益州人才的涌入,再加上糜夫人的去世,糜芳在刘备集团的位置越来越微妙。
一方面是集团对于高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糜芳的能力跟不上,另一方面,作为早期投资人,并且是一号人物的姻亲,糜芳的地位又居高不下。
当然,从刘备的表现来看,他并不介意,并且自始至终都对糜家充满了感激。
但领导不介意,不代表当事人自己心里没有想法。
从糜芳供给军资不利的情况来看,他很显然能力不足,甚至有读者怀疑他腐败掉了。
江陵作为荆州分公司的大后方,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且安置着荆州军团的家眷以及粮草辎重。他糜芳之所以还能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完全是对二十四年前糜家献出所有家当并且二十四年来不离不弃的回报。
总之,糜芳的心里很清楚,他完全不足以胜任当前的职务。
“自觉德不配位,则必然内心惶恐。”
而当刘备在荆州的时候,由于刘备本人性格的缘故,这种惶恐还可以缓解。一旦刘备入蜀,关羽成为了整个荆州分公司的话事人,以关羽“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的性格,对糜芳能力不足却忝列其位的不满必然是赤裸裸地写在脸上的,这势必加重糜芳对于自己地位不保的担忧。
这便是糜芳听到关羽那句“还当治之”时的心态,他觉得自己连享受当初投资红利的权力都即将丧失。关羽是绝对不会放过自己的,而在荆州,没有人能救他。
江陵是一座坚城,曹仁在赤壁大败之后,还据城抵抗周瑜一年,况且关羽接手后又不断修缮,那么即使他糜芳守住了,在关羽看来,也是应该的,甚至会觉得这明明是关某未雨绸缪的功劳,而不会因此轻罚。
所以,无论守得住还是守不住,糜芳都必将失去自己已经获得的一切,彻底沦落到与他能力相匹配的境地,甚至有可能性命不保。
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投降也就不难理解了。
企业在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后,由于层次已然不同,很多初始合伙人已经不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此时如果不壮士断腕,让这些应该被淘汰的合伙人离开核心岗位,那么无论对这些人自己,还是对企业,都是一场灾难。
糜芳之于刘备,正因为到处流浪所以不离不弃,也正因为如日中天所以暴露了问题,然后铤而走险。
《道穷,道贵》
穷,不是没有钱就叫穷。
钱,确实是身外之物。战争来了,钱就是废纸一张。朝代变了,钱也是废纸一张。数字化的时代,你再有钱,它就是一个数字,数字而已,数字会随时被代替掉的。
现在现实的社会,玩的都是那张钞票,没有钞票,真的没人想与你交往。但是,玩钞票的人何其多,你们应该都要好好看他们的下场。
有求皆苦,多欲多求才叫真的穷,因为你永远不停地在求,永远不满足,这不是很穷吗?
没有人伦道德,也叫穷。管你如何有钱,有钱不算真本事,那只是福报好一点而已。若有钱了就“我”最大,一切“我”说了算,这等于失去了道德常理,这个做人的“根本”都没有了,你穷得连与生俱来的道德都没有了!
一个人,不用学库五车,只需悟道了,那是谁也抢不走的财富。哪怕你悟得一点世间道,它也会生几分智慧,智慧是本体,一切知识学问是用途。有了智慧,才懂得使用知识,才知道如何做学问。没有智慧,你用起学问来就是手段,因为它偏离了“道”。
什么叫成功?你以为一定要有钱,有房子,有车,才叫成功吗?这些都是唯物主义而已,都是贪在一个享受的层面上,与成功无关。
贫穷布施难,贫穷的人觉得自己都需要别人来救济,我怎么可能去布施给别人呢?富贵学道难,富贵的人都在享受,享受钞票带来的一切,他们认为钞票就是“道”,最好的“道”。这两人,其实就是缺一个“道”,若他们明白“道”,怎么会这样呢!
做人,不管有钱或没钱,如果你让周围的人都怨恨你,妒忌你,诅咒你,远离你,你就是失败的的人。如果身边的人都喜欢与你交往,没有任何势利目的的想亲近你结识你,你就是成功的。成功,离不开“道”。
一个人,如果村里人都暗地里骂他,憎恨他,即使这个人非常有钱,他也是彻底失败的,有钱有什么用,你连村里的人都相处不好。
有钱就叫成功了,这算哪门子的成功?
历史上,项羽丢了自己的国家还自刎了,按说是失败的。可是,后世都尊崇他为真人物真英雄,却没有人歌颂当了汉高祖的刘邦。你看宋代的李清照怎样写项羽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所以说,项羽失败了吗?他只是不肯过江东而已。
关公关羽,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丢失了荆州还不够惨,还落得个身首异处,这真是失败透顶了。可是,你看后世人,看现在的人,拜关公的有多少人,能统计吗?
再看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因觉得自己的国家没救了,国王又不听他劝,他就伤心得去投江自尽了,这也是失败的案例吧?可是,当地人民怕江里的蛟龙水怪吃掉屈原的shi体,就用各种食物抛江,以望保存屈原的shi体,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后来的端午节。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以上这三人,能用成功或失败来论事吗?
历史上,称王称帝和称霸的人很多,加起来不少于三五百个吧,请问现在的人知道的有多少个?有多少人崇拜皇帝的?又有多少人崇拜英雄的?皇帝可是人间最富有人间最大的王了,这不是超然的成功了吗?但是,有谁喜欢皇帝的?后世有谁塑皇帝像来拜了?没有吧!
所以,不要肤浅的认为有钱就是成功了!做人,不要争那么一点点眼前的鸡肚小肠,也不要争这一时之势,但凡你争来的,不正当得来的,它必定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变化,你留得住吗?你抓得稳吗?
有钱,生活是过得好一点,也不怕生病。
但是,现在有钱的人也非常多,你问问他们的内心,他们过得自在吗?晚上都睡得香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因为没有“道”资粮,他们内心其实很穷,没有“道”资粮才是真的穷,绝对的难过!
多读书吧,尽人事,听天命。品德,修不好,有钱只会毁三代。品德,修好了,即便生活很穷,别人也敬你几分。多看看身边的人,看看村里的人,或许就能看懂人性了,懂了人性,就懂这个社会了。
虽然现实社会都在玩钞票,但也玩不过老天的,你看看这十年来的天垂象,有人玩得过老天吗?绝对没有吧?所以,在老天的眼里,有钱没钱,都是那么回事罢了,你嘚瑟个啥呀!
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啊。
我叫荀彧,颍川人士,荀氏是颍川的名门望族,而“彧”代表着有文采 ,谈吐文雅,有教养。确实,我的个性不喜张扬,在人面前给人一种平静流水的舒适,也许这是在家族中多年养成的习惯吧。
出生在这乱世也是颇为无奈,在我年轻的时候,朝廷就被宦官所操纵,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士人无不痛恨宦官,而我却因为父亲忌惮宦官而不得不与中常侍唐衡的女儿结为夫妻,和宦官集团染上关系,无疑就是与士人阶级站到了对立面。可无奈百善孝为先,为了家族的能够长久,我知道,这是迫不得已,也就是这件事,让我明白了,生在这世间,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你还要为自己家族的延续而承担责任。
在我27岁的那一年,我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等物品),也就是这一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乱臣贼子董卓进入洛阳,他废立皇帝,致使皇权衰微,直觉告诉我,天下要大乱了。
我决定辞官,回到颍川,告诉父老乡亲天下有变,希望他们能够迁移,可是人们对故土的怀恋执意不肯离开,没有办法,我前往冀州投靠了袁绍,结果族人在一次被李傕劫掠行动中,大部分被屠杀,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哭了,我感觉自己守护家族的理想突然破灭了,失去亲人的现实让我难以接受。
为了家族,我不顾自己的名誉与宦官结亲;为了家族,我在朝廷努力工作,希望能够光宗耀祖,现在他们突然就离我而去了,我突然感到了迷茫。我为了什么而活着?我失落了,直到有一天,当我听到曹操孤身西进去救天子于水火,为了安定天下,匡扶汉室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希望,我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像曹孟德一样,匡扶汉室。于是,在我29岁的那年,我离开了袁绍,我要跟着曹孟德,一起匡扶汉室。
和曹孟德在一起,我尽心竭力,为了汉室天下能够重新建立,我不遗余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这位英雄讨平天下的乱臣贼子。在战略方面,我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其中就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以及“迎奉天子”;在战术上,我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出其不意奇袭荆州等;政治上,我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曹操也坚持称我是他的张良,虽然我不喜欢这样的比喻。
看似事情正顺着我的想法进行,可是,最后发现我错了。
曹操统一了北方之后,他竟然想称公了。我不能接受这个事实,如今我已经50岁了,忙碌了大半辈子,尽然不知道在为谁而忙碌,我努力帮助曹操几十年,助他东征西讨,纵横捭阖,讨伐乱臣贼子,最后却发现,我尽心尽力辅佐的人才是最大的乱臣贼子。我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啊,在朝廷上我坚决反对曹操称公,也因此与曹操决裂,但是我的努力也只能说是杯水车薪。
哎~呵呵呵~我也只能对着老天爷苦笑了,我帮助着乱臣贼子几十年,难道这是老天爷对我的惩罚吗?我几十年的理想就这样被摧毁了,老天爷,你也太残忍了吧!
算了,算了吧,尽人事听天命,难道真的是曹操错了吗,也许未必吧,或许一开始我就错了吧。呵呵~谁知道呢?汉家天下是回不去了,倒不如愿曹操尽快一统天下,也好让天下百姓少受些苦难吧。
既然生是为了理想,现在理想没了,那就保持着自己最初的信仰离开这世界吧。
#三国人物# #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