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书卷多情似故人1981:杨苡先生首创呼啸山庄译名
2023-05-10 00:09

《呼啸山庄》的翻译者杨苡先生走了

时代不是她的人生背景,她的人生就是时代本身。著名翻译家杨苡于2023年1月27日晚逝世,享年103岁。她用自己的百岁人生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生值得一过,活着就是胜利。她勉励后辈:“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把每一天过到最好。)

杨苡原名杨静如,1919年出生于天津的一户大家族中。她的父亲杨毓璋是民国时期天津中国银行首任行长。她的哥哥杨宪益是著名翻译家,姐姐杨敏如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姐夫罗沛霖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她是第一个将艾米莉·勃朗特的《WUTHERING HEIGHTS》以《呼啸山庄》之名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翻译家,她的先生赵瑞蕻也是中国翻译《红与黑》的第一人。

杨苡先后就读于天津中西女校、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年后,历任语文教师,原民主德国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东方语文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

杨苡的作品有《青青者忆》(散文集)、《雪泥集》(巴金致杨苡书简)、儿童文学《自己的事自己做》等,译有《呼啸山庄》《天真与经验之歌》《兄妹译诗》(与杨宪益合集)《俄罗斯性格》《永远不会落的太阳》《伟大的时刻》《天真与经验之歌》《我赤裸裸地来:罗丹传》等书。

从小受“五四精神”影响的杨苡长大后渴望为受难的祖国做些什么。后来,她给作家巴金写信,在书信往来中,杨苡受到鼓舞,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报国方式。她拿起笔开始写作,将爱国、进步和对真理的追求融进文字中。1938年杨苡发表诗歌《失去爸爸的孩子》,因含有“骂日本人”的内容,她被日本兵盯上。为了逃避抓捕,她前往昆明,去西南联大求学。

杨苡的翻译生涯始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在西南联大,杨苡遇到了翻译之路的“引路人”沈从文,沈从文看重她在英文方面的才华,建议她从中文系转去外文系,并给了她很多翻译的书看。叶公超、冯至、吴宓、杨振声等,这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学者、作家,都与杨苡有过师生之谊。在西南联大,杨苡不仅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还与文学社团学长赵瑞蕻结为译坛伉俪,一生相濡以沫。

杨苡翻译的首部作品是《呼啸山庄》,此前它一直被译为《咆哮山庄》,但杨苡总觉得缺点味道。在风雨交加的一天,雨点打在玻璃上,狂风呼啸而过,宛如书中的主人公在窗外哭泣,杨苡灵感乍现,提笔写下“呼啸山庄”这一绝妙的译名,在杨苡手中《咆哮山庄》更定译名为《呼啸山庄》。

作家毕飞宇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杨苡:“时光是一种神奇的化学反应,绵软、缓慢,却坚决,它能把遗传、教养、学识、修为、智慧与心性耐心地组合起来了,变成待人与接物、言谈与举止,一颦与一笑,一句话,变成一种特别的风度,和光同尘,月明风清。我要承认,这样的风度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那是‘讲究的岁月’在她们的身上留下的非物质留存。”

杨苡在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中曾说:“人的一生不知要遇到多少人与事,到了我这个岁数,经历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种种,我虽是个平凡的人,却也有许许多多的人可念,许许多多的事想说。”

历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杨苡先生的人生百年,正是中国栉风沐雨、沧桑巨变的百年。爱国、进步、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血液般融入杨苡先生的人生选择。她明亮的人格让世人看见:被文学生活、文学事业、文学追求所浸润的人生是如何饱满与光洁。

“我想我这一生如同浸透了浓郁的果汁,确是不虚此生,果实累累。”先生一路走好!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