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俄国皇太子赴日访问期间遇刺身亡,发生如此重大的外交事件也导致日俄关系骤然紧张,日本一直担心遭到俄国报复,便多次邀请北洋水师赴日访问,希望给各国留下中日结成军事同盟的印象。
这年七月,丁汝昌率领“定远”等六舰赴日访问,航程经过神户,长崎等地,而也就在这次访问中,流传出了一个故事,日本的一军官东乡平八郎看到北洋水师在主炮上晾晒衣物,不少人以讹传讹,以此来论证北洋水师军纪涣散,但这则故事是十分荒唐的,内容完全就是杜撰出来的。
这则故事,最早被记载在小笠原所著的《圣将东乡全传》中,里面所提到的主炮晾衣物的舰艇是“平远”舰,但事实上,在1891年访日的军舰中,并没有“平远”舰,而是“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六舰,“平远”舰留防国内,这在李鸿章给总理衙门的通报中也可以找到记录。
可能有读者会觉得也许是舰艇名称记错了,但我们只要稍微了解一下这几艘舰艇的参数,就可以知道,主炮晾衣物是多么荒唐的谣言。“定远”舰的主要火力是4门305毫米口径的克虏伯大炮,安装于军舰中部错列的两个炮台中,并没有直接安装在主甲板上,而是安装在主甲板上的甲板室顶部的甲板上,也因此导致了主炮距离甲板有很高的一段距离。
按照最初“定远”舰的设计图,主炮距离甲板也有3米高,而平时炮管露出炮罩的长度还不到2米,且不说上面能晾几件衣物,爬到这么一个高度3米,直径接近0.5米,长度还不到2米的短柱子上晾衣服,这些官兵得有多蠢啊,更何况主炮的位置还被改到了更高的地方,都不介意在主炮上晾晒衣物了,在栏杆上,支柱上晾衣服不更方便吗?
在19世纪时,当时舰艇可没有那么先进,在甲板上晾衣物其实是各国海军的通例,购买“致远”舰回国时,随行官员的日记里就记录了督船琅威理命令船员们集中晾晒衣物的命令,毕竟这是军舰,既要保持舰艇整洁,还要禁止船员们各行其是。
2.高中时,老师讲解《水浒传》的片段,一段描写下雪的文字让我印象深刻,“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那林教头就是在这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这场大雪真是一场好雪,可是对林冲而言,他的路也如同被大雪堵死了一般。
林冲只是北宋朝廷一个毫不起眼的底层公务员,高衙内才敢毫无忌惮的加害他,林冲在上梁山前,完全就是个逆来顺受的良民,他那种性格算什么好汉呢,即便被发配了,他也还是想着管好草料场,说不定以后还能回去和家人团聚。
但是高逑,陆虞候不给他活路,千里追杀,林冲还有啥选择呢?只能反了呗,林冲是被逼上梁山的,他这样的人都被逼反了,北宋末年这个时代得有多冷啊,恐怕不只是卷下一天大雪造成的。
3.生病了就得吃药,本来这句话也没啥问题,但换一个时空来看,在古代,吃药能不能治病还真得打个问号了?
事实上,在古代真正有效的药物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们其实并不清楚药物到底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古罗马的医生盖伦记录了四百多种药物,《本草纲目》中也记载有一千八百多种药物,但其中大多数的药物其实只起到安慰剂的作用,真正能治好病的有效成分,在一副药里其实就只有那么一两种。
康熙三十三年夏,气候十分炎热,但康熙皇帝却患了怪病,大热天里裹着两层被子还不停打冷颤,到了晚上气温下降,他又高烧不退,不停的流汗,御医们翻遍了各类典籍,最后终于从《金匮药略》中找到了一个方子,做出了药。
但这怪病之前没遇到过,药到底有没有效,没人知道,所以也不敢直接给皇帝试,最后找了个同样病症的患者让他吃了药,但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法国耶稣会士洪若涵,刘应献上了一种叫做金鸡纳霜的药。
御医们找人来试,居然药到病除,于是立刻让康熙皇帝服用此药,几天后,康熙皇帝果然痊愈了,这金鸡纳霜之所以能起效,只是因为其中含有奎宁的成分,对抗疟有很好的效果。
古城镇,
隶属于安徽省合肥市 肥东县,位于合肥市东北部,江淮分水岭上,与滁州市接壤,东临全椒,北达定远。由原古城镇、广兴乡、杨塘乡、龙山乡四乡镇合并而成,是省级江淮分水岭重点治理乡镇。原辖44个村居,村居撤并后辖20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面积183.13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38645人(2017年),耕地面积99814亩。
古城镇位于合肥市东北部,江淮分水岭上,与滁州市接壤,东临全椒,北达定远。由原古城镇、广兴乡、杨塘乡、龙山乡四乡镇合并而成,是省级江淮分水岭重点治理乡镇。
地理位置;位于肥东县东北部,东与全椒县接壤,北、东北与定远县、滁州市南谯区交界,西与陈集乡、八斗镇毗连,南与马湖乡、包公镇和张集乡相邻。距县城49公里。
“古城”由“古滁阳城”演变而来。据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古滁阳城“在慎东北六十四里”,“在今为全椒、六合二县界,去合肥尚远”,“当是魏人所筑,以备吴耳”。魏在此筑城以御东吴,城位于滁水之北,故名“滁阳城”,屡遭兵 ,夷为平地,后人在此建房开集,遂称“古滁阳城”,逐步演变简称为“古城”。
1949年2月,成立古城乡。此后,古城集为古城乡政府、古城区公所、古城人民公社驻地。1983年,政社分设,恢复古城乡建制。1992年撤乡建镇。2006年11月,广兴乡、杨塘乡和龙山乡并入古城镇。
原辖44个村居,村居撤并后辖20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面积183.13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38645人(2017年),耕地面积99814亩,为全县面积最大,人口第二的大镇,在职干部180人,其中公务员59人,事业单位121人,全镇现有党员264人,分布在一个党总支、53个党支部,其中农村支部26个。2010年辖5个社区,21个村,全镇面积190.86平方公里。人口7万人。
梁界公路穿镇而过,每天有往返古城至店埠、滁州、合肥客运班车。境内岱山湖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全镇有卫生院5所;中小学、幼儿园27所;敬老院1所。
境内有 岱山湖风景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镇内交通发达,梁界路贯穿全境,村村通水泥路计划里程124公里,已通70公里。经济收入以农业和劳务为主,主要农产品有稻谷、油菜籽、花生、棉花、蔬菜等,自然灾害对农业收入影响较大。境内有38座水库(其中小Ⅰ型6座,小Ⅱ型36座,县属中型水库一座,即岱山湖水库)。近年来劳务收入成为收入支柱,2007年镇人均纯收入为3824元。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极大改善,很多有远见的之士都愿意到该镇来投资兴业和发展。
班固说司马迁见识广博,智慧高超,却不能自救,而身陷牢房,被处以腐刑。而班固自己后来也被构陷下狱,处以大戮之刑。
后世有些学者认为班固在嘲笑讥讽司马迁,而自己反被他人笑。
我却不这样认为。
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最后一段原话是这样的:
乌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
这句话,从语气上是感叹司马迁见闻广博而无法用其智以自全,无丝毫讥讽嘲笑之意。
因为最后面还有一句话:
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班固引用诗经.大雅,感叹,一个人要做到既明辩聪明,又能保全自己,实在是太难了。
因为班固的一生也是历经挫折与磨难的。他自己私修国史,被人举报了。
在东汉,私修国史是大罪,班固被抓到京师洛阳,下了大狱。
他的弟弟班超当时年仅十五岁,得知哥哥被抓后,匹马入京师,为其伸冤。并拿出父亲班彪和哥哥班固的手稿给皇帝看。
汉明帝看了班固的手稿,惊叹其才华,把班固录用为公务员,专修汉史。
不久,汉明帝问班固,你的弟弟班超现在怎么样了?
班固回答,说弟弟在帮官府抄写文书赚钱,侍养母亲。
汉明帝即任命班超为兰台令史,加入编修国史的行列。
而班超志不在此,他要学西汉张骞,介子椎立功异域,万里封侯。
于是就有了地球人都知道“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故事。
班超带三十六名勇士,在西域纵横捭阖三十一年,官拜西域都护,封定远候,代表大汉天子管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作出卓越的贡献。功耀当代,名垂后世。
而班固修《汉书》写到王莽传,就不再写了。他没有司马迁的胆量去记叙当代的历史。或者说是汲取司马迁的教训,不写自己同时代的历史,以免遭当权者的忌恨,以保全自己。
他见弟弟班超扬威西域而封候,也不甘寂寞,要像乃弟一样,立功异域。
他在58岁时,加入了窦宪的大军,任中护军,参加了北征匈奴的战争。最终汉军将匈奴人彻底击败,结束了汉匈两百年的战争。
窦宪在燕然山刻石勒功,让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班固一生达到高光时刻。
班固此刻也认为自己功成名就,又能保全自己,是《诗经.大雅》上说的“既明且哲,能保其身。”的人。司马迁做不到的,他做到了。
果真如此吗?
世事难料哈。车骑将军窦宪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自杀了,他的党羽遭到了朝廷的清算。
而班固作为窦宪的亲信慕僚,能躲得过去吗?
结果是班固遭下狱,被戮。
司马迁仗义执言,为李陵辨护,被判宫刑。司马迁父母早死,没有兄弟。朝中也没有一个人帮他讲话。按西汉法律,如果司马迁能拿出五十万钱是可以黩罪的。司马迁穷哈,太史令的俸禄只有六百石,当时也没有一个亲戚朋友帮他(可能他的亲戚朋友也穷,拿不出钱),无奈之下被阉割了。
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司马迁连死的心都有了,但为了心中未了之宏愿,只能忍耻活着。即到完成《史记》后,才悄然离世,不知其所终。
而班超在西域建功立业,到年老时上书朝廷,希望回归玉门关。他的妹妹班昭也上书朝廷,希望哥哥回家。汉和帝甚为动容,让班超回归故乡,任命他为射声校尉。班超亨年七十一岁。
在皇权专制时代,谁又能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呢?
大家都是一颗棋子,关健得看这颗棋子落在何处,起什么作用,不是废棋就好。
司马迁用自己的博学才识,写下了煌煌巨著,成就了史学上的丰碑。
班固怎么会讥笑他呢?只是感叹才能杰出的人,不容易独善其身罢了。他敬佩司马迁的才学,编写的《汉书》很多章节都直接引用《史记》,有的甚至是直接抄过来的。相爱不相杀,只是观点和看法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