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
2023-05-20 21:04

2010年,一南韩收藏家在参观浙江省博物馆时,盯着一个白色瓷盒问:不可能!怎么会一模一样,难道是高丽传过来的?

 

这件白色瓷盒是公安机关在打击文物走私中收缴回来的,后来又在1999年由浙江省文物局拨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这件瓷盒是由上盖、下盒两部分组成的圆形器物,中间用子母口扣合。整器高7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5厘米。

 

盒盖高敞,面微拱,白釉之下还刻着一条由左向右盘旋的龙纹,而古代能使用龙纹的也只有皇家了。

 

盖身与盒身均横刻着“尚药局”三字楷书。“尚药局”为明朝之前的官署名,是专门管理供奉皇族生活享受的事务机构之一,类似明清太医院这样的组织。

 

瓷盒的上盖与下盒的口唇部并没有施釉,而是直接将胎裸露在外,这种工艺被称为“芒口”,此处应该曾有用金、银、铜等金属镶嵌。这种工艺则是北宋定窑的特色。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其官窑、哥窑、汝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北宋五大名窑,而定窑恰恰是唯一烧制白釉的窑场。

 

从出土情况和文献资料看,这件“尚药局”瓷盒应为北宋晚期定窑产品,是装药材或药丸的皇家内府用器,由宣徽院掌管监烧。

 

该瓷盒保存完美,胎釉的精致程度,还是做工、纹饰的流畅方面,都彰显出高超的瓷艺水平,自此它被放置在浙江省博物馆后,每年在玻璃柜外驻足欣赏的人数不胜数。

 

2010年,一南韩收藏家在参观浙江省博物馆时,当时他盯着这件白色瓷盒,向工作人员惊奇地说道:不可能!怎么会一模一样,难道是高丽传过来的?

 

原来,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也有一件“尚药局”高丽青瓷盒。那件瓷盒的铭文及造型与北宋定窑“尚药局”铭瓷盒极其相似。

 

但二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定窑瓷盒有龙纹,但高丽青瓷盒则光素无纹。高丽瓷盒上该字上半部分不封口,下半部分为“句”字,此为“局”的异体字。那么,到底是谁仿制的谁呢?

 

众所周知,中医药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同时也在古代对海外多国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宋史·高丽传》中记述过,因政治局面的平稳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高丽曾多次向北宋乞医求药。

 

高丽民间因为信奉鬼神,认为生病都是命中注定的结束,因此并不吃药和诊治。而高丽王室的医师人数及水平都十分有限,后来还是随着中华医术的传播,才逐步摆脱这种状态。

 

由于高丽向来在职官的制度、组织结构上效仿中国,所以在高丽王室中也设有“尚药局”这一机构。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北宋的制瓷技术也传入了高丽。这一时期,高丽的瓷器产品在造型、釉色、匣钵、窑具、装烧技术,甚至窑业管理上都效仿了中国。

 

但是,韩国是在15世纪以后才生产白瓷,而那件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瓷盒的制作时间则是在12世纪。所以,是高丽青瓷仿制的北宋定窑瓷盒。

 

南韩收藏家在从管理员那里了解了这件文物真正的历史后,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的伟大。他表示自己此行不虚,随后又去参观了更多的文物。

 

一个外国人都能对中华文化有如此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当代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历史,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文明延续下去!

2010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欣赏:

2010年,浙江一农妇在村口的池塘边洗衣服,突然感觉身后好像站了一个人,扭头一看,当即吓出了一身冷汗,一个陌生男人正直勾勾地盯着自己。

 

一天,浙江一位农妇像平常一样,一手端着装满脏衣服的盆,另一只手提着棒槌和肥皂篮子,嘴里哼着歌,大步向村口的池塘走去。

 

农妇出来的比较早,池塘边还没有其他人,农妇可以找到一块绝佳的好位置。

 

往日,没过多久就会有其他农妇来到池塘边,大家经常一起边洗衣服边聊家常。棒槌声此起彼伏,夹杂着说话谈笑声,非常的热闹。而那天却迟迟没有看到人,农妇嘴里小声嘟囔着:“今天人咋都没来,是我来的太早啦?”

 

池塘边一片寂静,回应农妇的只有三两下的棒槌声。

 

突然,池塘远处的水面发出一声响声,农妇吓得心中一惊,立马抬起头望去,水面上没有什么生物,只有一圈又一圈的波纹。

 

农妇想要知道是什么生物,是鱼还是其他鸟类。她便环顾池塘边四周的环境,发现都没有什么。

 

但是,她的眼皮不断在跳动,心率也加快了很多。农妇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喉咙紧张得咽口水。她的直觉告诉她,好像有人在盯着她,但她不敢立马回头看。

 

农妇故作镇定,心想池塘边靠村口附近,位置开阔,旁边也有好几户人家,不会出什么事。

 

农妇拿着棒槌站起身,往身后一看。离自己就只有几米远的地方,一个陌生的男子正直勾勾地盯着自己看,这个男人不是村子里的人。

 

农妇感到害怕,脸色顿时苍白,不过这时候她还是暗自告诉自己不能慌乱。

 

陌生男人看农妇回头看着他,他便向前走几步。农妇见男人朝她走近,立马拿着棒槌指着他,大声说道:“你别动,就站在那里,你是哪里的人,要做什么?”

 

陌生男人停住,连忙摆摆手,慌忙解释,“别误会,我不是坏人,我也不是想对你做什么,我只是在看你脚底下的那块石板,我是想问问你这石板从哪里来的。”

 

农妇不相信,说:“这石板有什么好看的,这不过就是一块普通的石板,我们用来洗衣服罢了。”

 

男人见状,赶紧从衣服口袋里拿出了工作证,立马翻开举起来,“这是我的工作证,不信你看。”

 

农妇往前凑了一点仔细一看,来人竟然是来自温岭博物馆的考古专家。立马放下了棒槌,满脸通红,双手局促,十分的不好意思,说:“真是对不起,我误会你了,原来你是专家啊。”

 

男子见误会解开,便笑着对农妇解释,“没事,这可以理解。我就是来这边转转,然后意外发现你脚底下的石板,我就想看看。没想到给你带来了误解,也是我考虑不周。”

 

在普通人看来,这就是一块不起眼的石板,就是当搓衣板来使用的。而在专家的眼里,这块石板一点也不简单。

 

这块石板其实是一块石碑,定睛一看,不难看出石碑的正反面,正面有许许多多的字,反面则是浮雕。专家看到石碑上最上面的几个大字,立马知道这是一块关于古代皇帝颁布圣旨的石碑。

 

不过想继续看看小字就不行了,因为一些文字有点模糊,专家一时间也不好确定。反面的浮雕也受到了比较大程度的磨损,这大概是因为石碑放在水边,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水流侵蚀,日积月累的拍打,这才使得石碑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专家想要带走这块石碑,回去再进行深入研究。便问农妇,他能不能带走。虽然农妇不了解这块石板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但是她知道应该很重要。不过,她不是这块石板的主人,这是全村人所共有的,因此也不能贸然答应,便让专家去村里找村长或者是村委会的人。

 

专家找到了村长,向其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并表示想要带走石碑。村长听说了之后,便欣然同意。村长是聪明的人,知道这算是国家的大事,自然不会阻挡。还让村里的人赶紧去把石碑给抬回来,准备了车子将其送到了县博物馆。

 

根据多名专家的鉴定得出,这是清朝慈禧为了奖励一名官员而下的圣旨,官员名叫林修,头一次收到圣旨的林修既高兴又激动,认为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为了留作纪念和传给后世,林修还花钱请人将圣旨内容刻在了石碑上。

后来,由于林氏家道没落,再加上受战乱影响,石碑阴差阳错竟成为了村民的搓衣板。

这次韩国真碰瓷了。

Talk历史

2010年,一南韩收藏家在参观浙江省博物馆时,盯着一个白色瓷盒问:不可能!怎么会一模一样,难道是高丽传过来的?   这件白色瓷盒是公安机关在打击文物走私中收缴回来的,后来又在1999年由浙江省文物局拨交给了浙江省博物馆。   这件瓷盒是由上盖、下盒两部分组成的圆形器物,中间用子母口扣合。整器高7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5厘米。   盒盖高敞,面微拱,白釉之下还刻着一条由左向右盘旋的龙纹,而古代能使用龙纹的也只有皇家了。   盖身与盒身均横刻着“尚药局”三字楷书。“尚药局”为明朝之前的官署名,是专门管理供奉皇族生活享受的事务机构之一,类似明清太医院这样的组织。   瓷盒的上盖与下盒的口唇部并没有施釉,而是直接将胎裸露在外,这种工艺被称为“芒口”,此处应该曾有用金、银、铜等金属镶嵌。这种工艺则是北宋定窑的特色。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其官窑、哥窑、汝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北宋五大名窑,而定窑恰恰是唯一烧制白釉的窑场。   从出土情况和文献资料看,这件“尚药局”瓷盒应为北宋晚期定窑产品,是装药材或药丸的皇家内府用器,由宣徽院掌管监烧。   该瓷盒保存完美,胎釉的精致程度,还是做工、纹饰的流畅方面,都彰显出高超的瓷艺水平,自此它被放置在浙江省博物馆后,每年在玻璃柜外驻足欣赏的人数不胜数。   2010年,一南韩收藏家在参观浙江省博物馆时,当时他盯着这件白色瓷盒,向工作人员惊奇地说道:不可能!怎么会一模一样,难道是高丽传过来的?   原来,在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也有一件“尚药局”高丽青瓷盒。那件瓷盒的铭文及造型与北宋定窑“尚药局”铭瓷盒极其相似。   但二者之间也有不同之处,比如定窑瓷盒有龙纹,但高丽青瓷盒则光素无纹。高丽瓷盒上该字上半部分不封口,下半部分为“句”字,此为“局”的异体字。那么,到底是谁仿制的谁呢?   众所周知,中医药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同时也在古代对海外多国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宋史·高丽传》中记述过,因政治局面的平稳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高丽曾多次向北宋乞医求药。   高丽民间因为信奉鬼神,认为生病都是命中注定的结束,因此并不吃药和诊治。而高丽王室的医师人数及水平都十分有限,后来还是随着中华医术的传播,才逐步摆脱这种状态。   由于高丽向来在职官的制度、组织结构上效仿中国,所以在高丽王室中也设有“尚药局”这一机构。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北宋的制瓷技术也传入了高丽。这一时期,高丽的瓷器产品在造型、釉色、匣钵、窑具、装烧技术,甚至窑业管理上都效仿了中国。   但是,韩国是在15世纪以后才生产白瓷,而那件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瓷盒的制作时间则是在12世纪。所以,是高丽青瓷仿制的北宋定窑瓷盒。   南韩收藏家在从管理员那里了解了这件文物真正的历史后,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的伟大。他表示自己此行不虚,随后又去参观了更多的文物。   一个外国人都能对中华文化有如此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当代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历史,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中华文明延续下去!

浙江省温州2010-2022年中考数学真题试卷

#热门# #寻味温州闹元宵# #浙江头条# #数学# #中考#

#画家# #浙江头条# #中国美术学院# #杭州头条#

杨银俊

字千白,一字次水,别署象山樵,

斋号霜梅草堂、听樟阁。

1986年9月生于浙江丽水。

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居杭州,供职于浙江美术馆典藏部。

现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浙江开明画院特聘画师、

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会员、

李可染画院青年画院画家,

杭州市上城区美术家协会理事、

丽水市龙渊印社副秘书长。图文来源网络

#浙江##杭州#【浙江大学四校合并后遗症:对浙江而言,农大医大都算有替补高校,杭州大学或是永恒的遗憾!】世纪之交中国高校大合并,促成了部分名校快速崛起,也造成了部分名校销声匿迹。前文已讨论过山大因合并后主校区长期缺位,校区分散导致内部消化不良引发诸多问题,反而导致全国排名不进则退!

相比山东,浙江大学对浙大四校合并可谓是毕其功于一役,投入血本。除了浙江是211,被合并的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也都是211。浙江省对浙大的支持力度可见一斑!在杭州市大力支持下,合并后两年的新浙大就开始谋划主校区,强化学科融合和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

2010年,浙江林学院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2016年,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杭州医学院。对浙江省而言,浙农、浙医也算是名义上后续有校了。只有杭州大学迟迟没有下文。杭州大学,这四个字或许是杭州乃至浙江永恒的遗憾!

我是城市学研究员,欢迎阅读并关注头条号!

1957年浙江村民打死一只“野人”,村民将身体吃掉,手脚做成标本

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野人”?从古至今,不少人都沉迷于寻找野人,只不过基本上都只是发现些许的毛发或是脚印之类,始终未能见到真正意义上的野人。而在1957年的一个乡村里面,野人却出现了,他袭击了一名女童,被村民打死吃了,只剩下的手脚,被做成了标本,展示在校园内。这一事件有多瘆人,那个袭击女童的生物,当真是野人?

2010年,在浙江的一所中学里面,一位化学老师就在实验室里面发现了两个怪异的标本,分别是一只手掌和一只脚掌,但上面并没有什么标记。这就引起了这位老师的关注,这是哪个年代流传下来的吗?又是来自于何种生物身上的?

后来,这位杨老师找到了一份数十年前的旧报纸,1980年12月的《浙江日报》,上面有一则关于“野人”的新闻报道。这新闻中的“手脚”,该不会就是自己眼前的这两个标本吧?要不然为何数十年前的旧报纸会保留到现在?杨老师的这一发现,随即牵连出了一个事件,“1957年的野人袭击事件”。

这份旧报纸中,就讲述了1957年的那一事件。事件是发生在浙江省遂昌县的一个小农村里面,当时村民们都在田地里忙活着,孩子也在附近玩耍着。突然,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女孩就在田地里哇哇地叫了起来,她拼命地喊着“妈妈”。

她的母亲随即赶上前,就看到了一个不明生物正在女儿的身旁,还准备袭击她。母亲没有仔细看就抄起手中的棍子朝向了他,一顿乱打。附近的其他村民听到了奇怪的动静,也纷纷赶过来帮助这位母亲惩治这一不明生物。不一会儿,不明生物被众人打得面目全非。看起来似乎像人类,又感觉不是。随之大众便一直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的“野人”。

之后,村民们是如何处理这一不明生物?直接拔了皮毛,扔下锅里炖煮。这种做法在现在看来,残忍至极,如果他是人,那村民不就是“人吃人”吗?这还有没有人性?如果他是其他的生物,怎敢胡乱地就煮来吃?不过,当年那是什么年代,长期饥饿难耐,可不就是抓到什么都能拿来吃。填饱肚子,养活自己最重要。

正当许多村民享受着这突如其来的美食时,一位姓周的老师赶了过来,他觉得这不明生物应该留存下来,当做研究的物件才是,哪能吃了!可是,当他赶到锅炉面前时,美味已经只剩下了一只手掌和一只脚掌。所以,周老师只好带着这两个“不明残骸”离开,而后将其制成标本。

周老师制作而成的这两个标本,也正是后来存放在中学里面的那两个没有标记的奇怪标本。因为他当年发现的时候,不清楚这是什么,也便不可能标记处标本的相关信息。

开头所讲的那位杨老师,她发现了标本之后,将它们应用到了自己的课堂之上,让学生们长长见识。因而这事件就越传越广,社会上讨论这事情的声响也越来越大。随后,自然是引来了想要一探究竟的记者。记者顺着那份记载事件的旧报纸以及杨老师的信息提供,找到了与此次事件相关的人员,进行采访。

首先,记者找到的是撰写报纸上这篇文章的杨主任。他当年写这篇文章,就是想要通过新闻的传播,而让民众去追寻这一不明生物的信息。可想而知的是,民众自然是寻遍了深山老林都未能得到线索。

之后,记者认为这一事件的关键人物还是当年被袭击的那一女童。所以,经过了多方寻找,终于找到了已嫁他乡的“王聪美”。当年的她十岁出头,现在的她已经年近七旬。据她回忆,当年的野人是一身的毛发,没有尾巴,个头也不高。

随之,有的就推断这是山林中的“猴子”的一种,出来觅食反遭村民殴打;有些人就称这是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长期没有收拾自己,也便成了这副似人非人的模样。但真相究竟是什么?当事人也说不清,而且不少都已离世。

是“野人”,还是何种见过或未曾见过的生物,到现在都已寻找不到踪迹,事件也在被挖掘出来之后,又一次默默尘封到历史中。也许下一次后人再研究讨论,能够得到真相。

1942年,日本运输船被美国鱼雷击沉,船上1816多名英国战俘想要逃生,却被日军残忍射杀,正绝望时,一群中国渔民出现了……

 

9月27日,日本“里斯本丸”号运输船从香港回日本,载有1816名英军战俘、778名日军和大量民用军用物资。

 

10月1日7点04分,“里斯本丸”号航行到舟山海域,被美国“鲈鱼”号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船尾。瞬间滚滚海水从破口处涌入,日军命令底舱的英军战俘手摇水泵排水,但船体还是慢慢下沉。

 

第二天上午,“里斯本丸”号漂到舟山东极岛附近。期间,日军从上海调来舰船接走了本国士兵,只留下一队卫兵,并用木条封死英军战俘所在的舱门。

 

此时,英军战俘已经25小时没吃没喝了,但是还在齐腰深的海水里拼命摇泵,盼着日军能救他们出去。

 

随着大批日军远去和船体加剧下沉,英军战俘们大感不妙。他们结绳爬上去撞破舱门,却被留守日军无情地射杀。经过殊死搏斗,1700多英国战俘跳海逃生。

 

但日军并不打算放过他们,对着海面一顿疯狂扫射。刹时血染一片,843人葬身大海。而活着的战俘拼命游开,风大浪高,很多人渐渐体力不支。

 

就在他们绝望之时,几十只中国渔民的小船出现了。原来,“里斯本丸”号沉没时,东极岛附近的清浜岛上渔民林阿根正好看见。他飞奔下山,喊上他姐夫等渔民,奋力摇着小舢板船向沉船区划去。

 

推开漂浮的布匹、棉花和木箱,他们迅速救起几人。很快,清浜岛和庙子湖岛的渔民家家出动,198位渔民,划着45只小舢板船,冒着日军枪击的危险,迅速地展开了救援。

 

舢板船很窄小,一趟最多能救5、6个人。渔民们一刻也不停地来回穿梭了65趟,一直到天黑,共救起384名英军战俘。

 

随后,渔民们将这些英国战俘,安顿在岛上庙里或自己家里。此时这些英军战俘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肚,指着嘴或肚子不停地要吃的。

 

妇女们见状,赶快拿出仅有的番薯、鱼干做好饭送来,同时还拿来很多衣被,供他们取暖。朴实的中国渔民为这些陌生的老外,忙了整整一天一夜,却没有一句怨言。

 

第二天,日军上岛搜捕,再次抓走381人。而伊文斯等3名战俘被渔民们藏在了“小孩洞”,幸运地躲过了追捕。为了把他们安全送出去,渔民们找到村长商量办法。

 

后经定海县国民兵团四大队部副官缪凯运协助,5天后,渔民们驾船将伊文斯等人送到象山县。他们从那里辗转重庆,最后回到英国。至此,渔民们才知道这群老外是英国人。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里斯本丸”号剩下的748名幸存者也回到英国。随后不久,“里斯本丸”号事件被公开,中国渔民冒死救人的精神,得到了世界和平爱好者的一致称赞。

 

2005年8月18日,被救者查尔斯•佐敦带妻儿和几位遇难者亲属到东极岛,与陈永华、沈阿桂等7位还健在的救人渔民会面。他饱含深情地说:“没有你们相救,我不可能回国,更不可能成家有妻儿,感谢你们!”并深深地向在场的渔民鞠了一躬。

 

2020年8月,救人渔民中的最后一人林阿根去世了,事件中的英军战俘也都相继离世。为了纪念这段感人的故事,中英两国共同修建了“里斯本丸”号事件纪念碑和纪念馆。

 

这段历史记录了中国人的勇敢善良,同时也定格了日本法西斯的丑恶暴行。中国渔民不图回报,救人性命于危难之中的美德将会被永远传颂!

 

作者:沧粟 

编辑:安静

 

素材来源:环球军事《东极大营救“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始末》,2010年07期

浙江档案《上善如水 大爱无疆——档案诉说浙江舟山渔民勇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事迹》,2022年10期

 #头条创作挑战赛##历史#

金庸先生曾被质疑学问不够,在81岁去读博士? “我在浙江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有人说我学问不好,不够做院长。别人指责我,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不过他说自己去申请读博士并不是因为被质疑。

 

2005年,金庸先生凭借英译版《鹿鼎记》获封剑桥大学荣誉博士。之所以获此殊荣是因为剑桥大学校长阅读了《鹿鼎记》的英译版,亲自向荣誉博士提名委员会推荐了金庸。

 

即使已经获得了荣誉博士学位,金庸先生还是要去申请用4年时间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他终于如愿以偿考获哲学博士学位,尽管校方曾告诉他荣誉博士排在一般教授和院士之上。

他在获得香港科技大学颁发荣誉博士学位时致辞,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信条。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实在是值得钦佩。#八卦手册#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