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Intel
迎接新一代 SDI 处理器——英特尔至强 E5 v3
2024-05-25 16:08

迎接新一代 SDI 处理器——英特尔至强 E5 v3

英特尔至强 E5v3 处理器发布了,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似乎是一次例行公事的发布,从整体的技术架构与大的技术突破点中,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它的变化并不是很大。的确,如果与当初至强 5400 到 5500(首次引入 Nehalem 架构,并就此奠定了后续至强 5600、至强 E5、至强 E5v2 的发展脉络)的蜕变相比,至强 E5v3 的变革绝不能算是惊艳,不过我认为这可能与“视野”相关。毕竟时代不一样了,至强虽然为服务器而生,但渐渐已经为整体的数据中心而来,如果我们的视野仍然局限于服务器领域,也注定无法感受到新一代至强E5的发布,对于整体数据中心变革的意义,而这或许才是至强 E5 v3 的真正使命。

从软件定义时代下的英特尔 SDI 说起

曾几何时,“软件定义” 已经成为了业界公认的 IT 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信息处理规模的不断急速扩大,让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软件定义的好处。在这一趋势中,互联网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习惯,也因此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这一切也都在信息的流通与处理中予以体现,进而促进了企业自身 IT 的变迁。

软件定义之所以越来越被认可,原因就在于它与互联网的“无形化”非常吻合。所谓 “无形化” 可以理解为没有固定形态的任意化信息流转。由此它已经遍及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设备,所以这种 “无形化” 也会越来越明显——你很难精准的判断来自互联网的需求有多大,而 IT 上的应用负载也日益复杂多变,也因此使得准确设定与之配套的后台支撑能力变得愈加困难。这在企业的业务与日常运营基本上已经离不开互联网的今天,无疑是对企业 IT 后台建设的最重要的挑战——要不你为了可能的峰值需求,按最大限度购置 IT 资产,但结果可能造成大量的成本负担,要不你采用平均的需求设定,但当业务意想不到的好时,你又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后台支持,最终影响前端的客户体验。

此时 “软件定义” 的出现也让后台的IT资源变成了 “无形化”,它将原配物理化的资源,可以抽象为可通过软件调度的 “虚拟资源”,甚至包括资源交付的路径以应对不同规模、不同服务等级与不同性能要求的业务负载。逐渐的,软件定义服务器、软件定义网络与软件定义存储,及至存储定义数据中心开始大行其道。在此基础上,云的理念也迅速被认可英特尔e5,尤其是可现租再用的公有云,从而可以让企业从容应对来自于极具弹性的业务需求。而提供云服务的厂商,也更是将软件定义视为 “业务使能” 的根本,否则肯定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正是因为上述的巨大优势与商业价值,“软件定义” 在近年来成为了极热的话题,甚至已经被上升为 “软件定义一切”(SDX)的高度。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软件定义不管有着怎样美好的未来,终究离不开高效的、标准的、普及化的硬件基础设施。如果说 “软件定义” 是未来的必然,那么选择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则是必然中的必然,不容忽视。

软件定义的一个根本的理念就是将原本与物理设备紧耦合的逻辑资源抽离出来,让硬件更多的专注于 “执行层面”(这个执行在不同的基础设施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均以数据处理为核心),而将控制与功能层面集中于上层的软件堆栈中,甚至可以直到与应用打通,由应用直接调用相关的硬件功能。这就意味着软件定义可以脱离开原来的专用硬件,在一个更为开放、标准、高效与普及化的硬件平台上,实现相应专属硬件的功能,比如网络、存储等。也因此可以说,开放、标准、高效与普及是软件定义基础设施的四大要求。

回顾服务器、网络、存储这三大数据中心关键的 IT 基础设施的发展,就不难看出上述标准的重要性英特尔e5,并也因此能看出英特尔 SDI(软件定义基础设施迎接新一代 SDI 处理器——英特尔至强 E5 v3, Defined )理念诞生之必然。

比如服务器,如果要把服务器内的计算资源抽象虚拟化(软件定义),就等于对 CPU 调用的方式的颠覆,从某种角度上说,它对于CPU 来说是一种新“语言”。而在现实中,我们都知道,对于不懂的语言,需要翻译,但这又需要时间,而在 IT 中也是如此。当硬件不能很好的理解软件的意图时B2B电子商务平台,软件就必须绕个圈子,将新的指令用一种原来硬件能听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显然就要耗费更多的时间,体现在IT结果上,就是效率的降低。测试表明,当时的服务器在虚拟化之后,性能下降达 30% 之多,很多用户看到这一结果,采购的决策也就可想而知了。这带来的后果就是服务器虚拟化在诞生后的很多年里,市场普及率仍然少得可怜。

而在网络层面,在较早以前存在着大量的专有芯片,它们由相应的厂商独自研发,只在通用协议与指令方面兼容,但很多高级特性,则无法相通。对于这些硬件,针对每款芯片进行软件定义,显然并不是一件可行的事情,也因此也无法从根本上在网络世界中普及真正意义上的软件定义,最多是各厂商自己的发挥,但从全局来看,则明显是各自为战,并没有带动软件定义网络的真正普及。

在存储领域,可以说较网络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个存储厂商都有自己独有的存储架构与管理软件。多年以前,存储系统的主控芯片也是五花八门,虽然基础的指令集一样,但高级的硬件功能也是各不相同。也因此在它们之上,想做统一的软件定义,也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虽然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实现存储虚拟化(如前挂统一访问的控制器),但基本上也是以丧失下层存储系统高级功能为代价的。

而当英特尔的 x86 逐渐强大,并逐渐成为数据中心的主流时,则为软件定义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平台。比如英特尔的 VT-x,让服务器虚拟化后的性能只下降不超过 5%,实用性大为提升,直接带来的就是迅速的普及,而随着装机量不断普及,也在影响着网络与存储系统的变革。如今,至少 90% 以上的服务器处理器市场份额由英特尔占据,几乎全部主流的企业级存储系统的主控制器采用的正是英特尔的至强处理器,而在网络领域,基于英特尔至强+英特尔网络产品的新一代 SDN 产品也早已走向市场。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如侵犯您的权益或不适传播,请邮件通知我们删除】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