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当中秋节遇上教师节:月明千里 敬念师恩
2022-10-02 09:05

金秋九月,玉露生凉。9月10日,中秋节与教师节“喜相逢”,让我们在清朗的月光下,共叙思念的悠远绵长,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

同赏月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国传统文化对月亮“情有独钟”,中秋的起源也和古时候的祭月仪式有关。《礼记》中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可见,我国自周代以来便有祭月的礼制。

秦汉时期,月亮被视为“神”的象征,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汉代皇帝也会定期祭拜“日神月精”,早上祭日、晚上祭月。到了唐代,“赏月”逐渐盛行,《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有“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的记载。

及至宋代,八月十五的活动日益丰富。无论是《东京梦华录》中的“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阊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还是《梦梁录》的“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都描绘出当时中秋佳节的盛况。

到了明代,月饼这一中秋节“专属食物”开始在典籍里大量出现。《松窗梦语》称,“中秋供月以饼,取团圆之象,遂呼月饼。”有的地方也称月饼为“团圆饼”,《正德琼台志》中记载,“中秋玩月,城市以面为大饼,名团圆饼。”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虽然是中国的节日,但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家国相依的情怀,无一不指向和平、团圆、美好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诉求。

早在隋唐,中秋的习俗就已经影响到周边诸国。《隋书・东夷列传・新罗传》记载,“新罗……每正月旦相贺,王设宴会,班赉群官。其日拜日月神。至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赏以马、布。”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被包括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所吸引,被中华文化传递出来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所触动。

品读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古往今来,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不绝于耳,让这一轮中秋月染上了美好又神秘的色彩。对文人墨客来说,月亮也是他们最钟情的题材之一。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陈风・月出》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以月起兴,倾诉愁肠。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中,也有“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纤阿不御,焉舒情兮”等句,给月神配备了名为“望舒”的专车和名叫“纤阿”的女御者。

除了浪漫的神话传说之外,古人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作品中给月亮留下了许多沿用至今的雅致别名,比如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贺的“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范成大的“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等等。

在众多与中秋有关的作品中,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可谓家喻户晓。《念奴娇・中秋》写道,“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夜色清冷、皓月当空,引起了作者的无限遐想。

而在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轼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深深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月的阴晴圆缺与人的悲欢离合互相映照,升华出浓厚的哲学意味。

勿忘师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今年中秋节恰好与教师节同在一日。与前者相比,教师节虽然更“新”,但尊师重教也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尚书》有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古人祭祀“天地君亲师”,足可见师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太公家教》中也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的说法,《吕氏春秋・尊师》中亦写道,“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

诚如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古往今来,许多尊师的故事传为千古佳话。最广为人知的可能当数“程门立雪”――北宋哲学家杨时与好友一道拜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隆冬,程颐正在闭目养神。二人不敢惊动老师,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等候。待程颐醒来,发现二人仍在等着,脚边的积雪已经厚达一尺。

文人墨客也从不吝啬对于老师的赞美,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便是其中的名篇,“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至今,“桃李满天下”仍是对一位老师最高的赞誉之一。

除此之外,郑燮的“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师生之间的深情厚意。人们还喜欢借用古诗词中精妙的比喻,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家喻户晓。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罗隐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也常被用来赞美老师。

无论是“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的中秋节,还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教师节,均体现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这个月圆九州的时刻,让我们在沉静与思考中书写文化自信,不断积蓄前进的力量。

发表评论
0评